运动没做对,血糖不降反升!有关糖友运动的这些讲究,不能不看

B站影视 2025-02-08 18:09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医生建议运动来控制血糖,自己也照做了,然而血糖不降反升,甚至还出现头晕、心悸、疲劳等不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运动难道不是降血糖的“良药”吗?运动的确是管理血糖的有力手段,但前提是——你得做对。

如果方法不对,运动反而可能成为“帮倒忙”的因素,甚至带来健康风险。

一般来说,运动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肌肉更高效地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水平。

但有些情况下,运动反而可能让血糖飙升,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运动前血糖已经偏高
如果运动前血糖已经超过16.7mmol/L,此时运动可能会增加体内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反而促进肝脏释放更多葡萄糖,使血糖进一步升高。

在血糖过高的情况下,盲目运动是不可取的。

2. 运动方式不当
不同类型的运动对血糖的影响不同。

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通常有助于降低血糖,而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或无氧运动(如举重、短跑)可能会因为剧烈刺激交感神经,使血糖短时间内升高。

如果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高强度运动,可能适得其反。

3. 运动时间选择错误
很多人习惯饭前运动,认为这样能更快消耗血糖。

但如果运动前没有足够的能量储备,身体可能会通过分解肝糖原甚至蛋白质来提供能量,这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较大,甚至引发低血糖或反应性高血糖。

一般来说,餐后1小时运动更有利于血糖的平稳控制

4. 运动后摄入过多食物
有些糖友在运动后感到饥饿,忍不住吃得过多,甚至选择高碳水、高糖食物。

运动消耗的热量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就被多余的热量补回去了,甚至还可能导致血糖飙升。

5. 运动导致脱水
运动时出汗较多,如果补水不足,血液中的糖分浓度相对升高,反而会引起血糖上升。

运动时合理补水,尤其是长时间运动时,尤为重要。

1. 运动前先测血糖,别盲目上阵
在运动前,先测量血糖。

如果血糖过高(≥16.7mmol/L)或过低(≤3.9mmol/L),建议先调整饮食或药物,待血糖稳定后再进行运动。

2.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是管理血糖的最佳选择,比如每周进行120分钟快走、游泳或骑车

可以结合一些低强度的阻力训练(如弹力带训练、轻哑铃)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3. 运动时间要掌握好
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运动,既可以避免低血糖风险,又能促进餐后血糖的稳定下降。

每次运动时间建议在30-45分钟之间,不宜过长,否则可能引发疲劳和血糖波动。

4. 关注运动后的血糖变化
有些人运动后会出现低血糖,特别是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糖友。

运动后要观察血糖变化,如果感觉头晕、乏力、心慌,及时补充少量碳水化合物(如一小块全麦面包或一杯牛奶)。

5. 运动后别大吃大喝
运动后适量补充蛋白质和健康脂肪,比如吃点坚果、鸡蛋、豆制品,避免摄入过多精制碳水化合物,以免血糖反弹。

1.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运动方式不同
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完全缺乏,对血糖的调节能力较差,运动时更容易出现低血糖,因此需要特别关注运动前后的血糖状态。

而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有胰岛素抵抗,运动对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更有效,但也要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应激反应。

2. 年龄、体质不同,运动强度要调整
老年糖尿病患者骨骼较脆弱,关节灵活性下降,过于剧烈的运动可能增加受伤风险。

对于这部分人群,太极拳、散步、瑜伽等低冲击运动更适合。

而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稍微强度高一点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或游泳。

3. 季节变化也会影响血糖波动
冬季气温低,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慢,血糖更容易升高;而夏天出汗多,血糖可能降低。

糖友要根据季节调整运动方式,比如冬天可选择室内运动,夏天则注意补水,避免低血糖。

很多糖友运动一段时间后发现血糖没有立竿见影地下降,就容易焦虑甚至放弃。

血糖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运动的好处是短期的血糖变化,还包括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增强心肺功能、减少并发症风险等。

心理压力也是影响血糖的重要因素

情绪焦虑时,体内应激激素分泌增加,会促使血糖升高。

在运动时,尝试结合冥想、深呼吸等放松训练,能帮助控制血糖,还能改善睡眠和情绪。

结语

运动对控制血糖确实有效,但前提是得做对

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要学会观察自身的血糖反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时间和强度,避免运动不当带来的血糖波动。

运动降糖不是简单的“多动就好”,而是一门科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

信息来源: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运动与糖尿病管理:国际共识》(Diabetes Care, 2021)

3. 《糖尿病运动医学指南》(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22)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科普健康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