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中国人浸入骨髓的家国情怀

B站影视 2025-02-08 10:16 2

摘要:2025年2月6日,99岁的黄旭华院士与世长辞。这位“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离去,不仅是一位科学巨擘的谢幕,更是一曲家国情怀的永恒绝唱。他的一生,是“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壮丽史诗,是中国人血脉中流淌的家国情怀最深刻的注脚。

2025年2月6日,99岁的黄旭华院士与世长辞。这位“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离去,不仅是一位科学巨擘的谢幕,更是一曲家国情怀的永恒绝唱。他的一生,是“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壮丽史诗,是中国人血脉中流淌的家国情怀最深刻的注脚。

黄旭华曾经的“30年人间蒸发”故事,是家国情怀最极致的表达。1958年,他隐姓埋名投身核潜艇事业,从此与家人断绝联系。父亲病逝、二哥离世,他只能在信中写下“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种选择,源于中国人特有的伦理逻辑: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延伸。正如《礼记》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黄旭华将“小我”融入“大我”,以牺牲个人亲情成全民族大义。这种精神,是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延续,是岳飞“精忠报国”的现代回响。

他的故事,也映射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群像——从钱学森到邓稼先,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一代代科学家以沉默的背影诠释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信仰。

黄旭华所处的时代,中国核潜艇事业面临“三无”(无资料、无技术、无专家)与“五没有”(缺人才、设备、知识、经验、外援)的绝境。但他带领团队用算盘计算数据、用磅秤称量设备,硬是在技术封锁中开辟出一条道路。1974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这种“土法上马”的创新,实则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缩影。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工程,从四大发明到现代科技,中国人始终以“愚公移山”的韧性与智慧突破困境。黄旭华曾说:“如果一切重来,我的选择也不会变!”这种信念,正是民族精神的脊梁。

黄旭华虽为国家隐姓埋名,却始终心系故土。他多次回到祖籍揭阳新寮村,重走儿时路,捐赠奖金设立“黄旭华英才班”“潮汕星河黄旭华科技创新奖”。2024年,他更将核潜艇模型赠予揭阳,勉励家乡“乘势而上,再创辉煌”。这种对乡土的眷恋,正是中国人“根文化”的体现。

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到“华侨旗帜”陈嘉庚,中国人对故土的深情从未改变。黄旭华的足迹,串联起家与国的经纬——故乡是精神的摇篮,国家是理想的归宿。

黄旭华的家国情怀,亦有其家风的烙印。93岁母亲与他30年后再见时那句“回来就好”,道尽了一个家族对国家的理解与支持。而黄旭华晚年捐资教育、寄语学子“复兴中国梦,学子当自强”,则是将这种精神传递给了下一代。

这种代际传承,恰如《颜氏家训》所言“笃学修行,不坠门风”。中国人家训中的“忠孝节义”,早已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交织。

黄旭华的离去,让我们再次审视中国人浸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它不仅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更是“月是故乡明”的柔情;不仅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决绝,更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传承。

这种情怀,让中华文明历经风雨而绵延不绝。从黄旭华到无数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从核潜艇深潜的惊涛到乡村振兴的沃土,家国情怀始终是民族复兴的精神燃料。正如黄旭华所言:“党和国家需要我的血一滴一滴地流,我就一滴一滴地慢慢流。”这滴血,早已融入民族血脉,化作照亮未来的灯塔。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黄旭华的家国情怀将继续激励我们:以个体之微光,铸就民族之辉煌。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