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可思议来自于一枚南宋淳熙元宝折二篆书中字,这个高峰期过千的名版式,如今评级高分加持,也救不了它的价格,
(南宋·隆兴元宝版式)
“这个价都中了”,
不可思议来自于一枚南宋淳熙元宝折二篆书中字,这个高峰期过千的名版式,如今评级高分加持,也救不了它的价格,
在某平台上,朋友花了不到400就轻松拿下了。
“这可是圣宋美制里最少的一个版”,
李逵终究还是输给了李鬼,朋友圈看到一枚正经的圣宋元宝美制大字行书,不过是土锈未清,150元都无人问津,
而与此同时,直播间一枚美制类(假美制)的圣宋大字,因为锈色妖娆,拍出了600多的高价。
品相时代,品种式微,版别成了最先的牺牲品,
尤其是在一些非以铸工见长的品种,或者本就少人关注的版式上...
“没有品相的好版,同样是废铜烂铁”
最惨的不是唐宋钱的版式,
相比于它们多少还有传承的研究文化,和死忠的收藏群体而言,
五代辽夏的多数版式,如今几到濒死的地步。
比如去年,亲见一枚被称为“乾亨重宝里最少的版式之一”的长俯宝退乾进亨,只拍到了2700多的价格,
要知道我们平时最常见的进俯乾降宝,也都要两三千的价格。
我也在这几年陆续收获一些如通正元宝大字右挑、重熙通宝楷通大字,大安宝钱上俯月一类少见的版式,不仅价格不比常见版,甚至还常有大幅度捡漏的惊喜。
这些例子,还并非特殊的漏裂烂品,而是原状态的正常品相。
整体铸工差,才是真正的原罪。
而如果同一个品种品相有差池,那你便会看到品相的完胜,
周元同版星月拍不过光背,天福右挑卖不过小样,汉元元宝寄郭卖不过普通楷水的情况,比比皆是。
本就关注群体很少,本身铸工又不精美,在有限的消费力下,很多少见版式在收藏者眼里失去光环,
品相差者,在他们眼里更与废铜烂铁几无区别。
“宋钱都不玩了,谁还会在乎宋版”
唐宋的版式情况,也不比冷门的版块好上多少。
如一位新生代玩家在留言区所言:“宋钱都不玩了,谁还会在乎宋版。”
当玩家更新换代,品相派占据主流,
而池子里的钱就这么多,清钱吸引完火力,其他肯定鸡毛一地。
比北宋更惨的,是群体较少的南宋,
一度炙手可热的顺点熙系列,几乎拦腰对砍,即便美品的情况,也不复曾经盛况。
除了肉眼可辨(主要是盒子标注)的母钱和阔缘大样,人们已经不论具体纪年的少见和一些小版的难得了。
同等品相下,隆兴中缘楷书(五级),是大概率卖不过正字楷书(七级)的。人们也不会在意一个乾道是小字寄郭(六级)还是小字(九级)。
同一品种中,折二钱人们更愿意去买漂亮的淳祐九、十二,而不是少见的六、七。咸淳也只需要元、二,而不识难得的七、八。
即便是版式最为丰富的唐钱和北宋,
坚持于某版块收藏和研究版式的群体,也肉眼可见的较十年前少的多得多。
反映在价格上,就是很多曾经的高版,如宣和通宝巨头宝(三级),元丰通宝大字肥元俯月(三级),并不再受追捧;而一些罐藏精美的开元九十级版,也常常在完胜流通品相的六七级。
(北宋·圣宋元宝版式)
“版别无用”论
“版别有个毛学术含量,你以为的版别可能只是因为做范的师傅憋了泡尿所以下手重了点。”
这是之前文章中的一则高赞评论。
更有新一代玩家直言“版别是老一代的割韭菜玩法,可以休矣。”
版别究竟有没有用,
从一个近20年钱币玩家,从徽宗政和版式开始系统收藏的过来者看,
笔画位置细微差别的小版变化是否有用可待商榷,
但大版所代表的钱监、地域风格,所做到的断代、节点、转折作用,却是不容置疑的。
何为大版,
如北宋徽宗崇宁通宝美制类,政和通宝寄郭类,即大版。
区别于其分类以下,美制是美制正字还是美制纤字;寄郭是寄郭大字,寄郭正足,还是寄郭正足小异等小版。
前者代表的是某一个具体钱监的产物,
而后者可能是不同批次,也可能是该钱监影响下周边钱监的产物。
其实更为具体的价值体现,在南宋以降的版式中,
南宋钱可以通过这些大版,具体判断属于永平监还是神泉监;明代的大多数制钱,又可通过大版来判断是出自北京工部还是南京工部,亦或是某个布政司、某个钱局的特点。
类似可通过大版判断体系,研究具体铸造地点、历史背景的,
还包括之前的开元、乾元、汉元、周元等,之后的清代顺治各式、康熙各期、新疆红钱等等;
类似研究版式节点,风格演变的,
还包括西夏的汉文钱书法变化,辽钱从通宝到元宝,瘦金体系在伪齐、金、南宋、明的传承...
说版式无用的,大概率是没有深入、或者非真心喜爱钱币者,
深入会发现版式的作用,喜爱会收藏版式的变化,无有例外。
而在群体减少,资金有限,市场主导,玩法简化,精力不足等多种因素掣肘的现状中,
版别先死,渐成事实。
来源:悟空聊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