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上“匠心守护”书写着安全答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6-15 21:17 7

摘要:当京广线东双河站区间的列车呼啸而过时,很少有人注意到铁轨下600米新轨的悄然蜕变。6月9日,信阳工务段160余名干部职工用7个小时的"天窗"时间,完成了双股曲磨轨更换作业。这不仅是一次普通的线路维护,更是铁路人用汗水与专业筑牢安全防线的生动注脚——在钢铁动脉的

2025-06-13 15:38 发布于:山东省 来源:搜狐网日照日报

当京广线东双河站区间的列车呼啸而过时,很少有人注意到铁轨下600米新轨的悄然蜕变。6月9日,信阳工务段160余名干部职工用7个小时的"天窗"时间,完成了双股曲磨轨更换作业。这不仅是一次普通的线路维护,更是铁路人用汗水与专业筑牢安全防线的生动注脚——在钢铁动脉的每一次"舒筋活络"中,都凝结着他们对千万旅客平安出行的郑重承诺。

(图片由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信阳工务段孟庆港提供)

未雨绸缪:把安全预判嵌进施工蓝图。"曲磨轨更换精度误差必须控制在0.5毫米内,每一个扣件扭矩要达到120 牛・米。" 施工前3天的安全部署会上,信阳工务段技术科科长摊开线路图纸,用红笔在K990+280m处画下重点标记。这场耗时3小时的会议,将600米换轨任务拆解为12个关键环节:扣件组负责1680个螺栓的松解,测量组每50米设置一个轨距监测点,焊接组提前调试4台接触焊机的参数。

(图片由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信阳工务段李强提供)

更令人动容的是风险预判细节:针对京广线日均180列的高密度车流,他们在施工方案中嵌入"双保险"——驻站防护员每10分钟与现场核对一次列车运行时刻,备用换轨机提前2小时就位。"就像医生做手术,术前多一分准备,术中就少一分风险。"现场负责人的比喻,道破了铁路人"防患于未然"的安全哲学。

铁流奔涌:当各工种在钢轨上跳起"协作舞"。10时整,施工命令下达的瞬间,160人如同一台精密仪器的齿轮同步启动。扣件组的内燃螺栓扳手发出"哒哒"声响,20秒内完成一个扣件松解;锯轨机操作员弓着身子,让锯片与钢轨呈45度角切入,飞溅的火花在轨腰划出银亮的弧线;三台换轨机则如机械手臂般同步发力,将旧轨拨出的同时,新轨以每秒20厘米的速度精准落入轨枕槽。

测量员李建国作业堪称"毫米级把控":他半跪在新轨旁,用轨距尺反复丈量,汗水滴在钢轨上瞬间蒸发。"上午11点钢轨温度达38℃,必须考虑热胀冷缩误差。"他掏出手机打开测温APP,实时调整轨缝数据。而焊接组的老师傅们则手持探伤仪,对每个焊缝进行"CT 扫描",在火花熄灭后的15分钟内完成超声波检测,确保焊接强度达到母材的98%以上。

烈日铸魂:高温下的坚守丈量责任厚度。正午12时,钢轨表面温度突破50℃,鞋底与轨枕接触处传来灼痛感。线路工小王的工装上结出盐霜,他却顾不上擦拭额头的汗珠,正用扭矩扳手复紧螺栓:"每个扣件多拧半圈,就能减少列车通过时的晃车感。"在换轨现场,这样细节俯拾皆是:防护员每隔20分钟用藿香正气水为作业人员擦拭手腕,材料员推着满载冰镇绿豆汤的平板车穿梭其间,就连安全帽的内衬都换成了透气棉垫。

"离天窗结束还有30分钟!"对讲机里的提醒让现场陡然紧张。易善杰主任蹲在道心,用塞尺检查轨距挡板的间隙:"1号检测点轨距1435毫米,水平误差0.3毫米,合格!"当最后一组扣件拧紧到位时,秒针指向12时58分,比计划提前2分钟完成全部工序。职工们瘫坐在路肩上,看着自己亲手铺设的新轨在阳光下泛着青光,黝黑的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匠心永续:让安全基因融入铁路血脉。13时整,施工人员撤离限界的瞬间,一列动车组以200公里的时速掠过新轨段。站在瞭望台上的老职工老张喃喃自语:"听这轮轨摩擦声,平顺得像丝绸划过。"这短短7小时的施工,背后是铁路人日复一日的匠心积淀——信阳工务段建立"换轨施工数据库"里,记录着近5年237次同类作业的参数,如今每个新职工都要背诵《曲磨轨更换28条核心工艺》。

从准备阶段的毫米级规划,到施工中的秒级倒计时,再到验收时的零点几分贝监测,铁路人用"鸡蛋里挑骨头"较真,将"安全"二字刻进每寸钢轨。当万千旅客在平稳的车厢里安睡时,这群钢轨医生正用手中的扳手与探伤仪,为中国铁路的安全长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守护的不只是冰冷的钢铁,更是千万家庭的团圆灯火与出行希望。(信阳 李峰)

来源:铁道漫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