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快播的故事啊,简直可以拍成一部商业传奇加犯罪纪录片。2007年,一个叫王欣的小伙子从盛大离职后,搞了个公司。这哥们儿挺有头脑,不声不响地捣鼓出一个播放器快播。别说,这玩意儿技术是真硬核。靠着P2P传输技术,它让你边下边看,一点都不卡顿,还能支持各种视频格式。甚
快播的故事啊,简直可以拍成一部商业传奇加犯罪纪录片。2007年,一个叫王欣的小伙子从盛大离职后,搞了个公司。这哥们儿挺有头脑,不声不响地捣鼓出一个播放器快播。别说,这玩意儿技术是真硬核。靠着P2P传输技术,它让你边下边看,一点都不卡顿,还能支持各种视频格式。甚至,你手里那几个BT种子文件,也能直接拖进播放器里看,想象一下那个爽快劲儿!更牛的是,它还有个雷达功能,偷偷摸摸扫一圈,就能瞄到别人缓存的资源,这不就相当于开挂吗?
说实话,当时用过快播的人应该都有同感:这东西就是神器啊!数据显示,全中国80%的网民都装了它,总安装量达到4亿。啥概念?基本上人人家电脑桌面上都会蹲着这么个蓝色小图标。如果再算上那些小白用户和初代网瘾少年,那恐怕得更多。这波操作,让快播迅速登顶国内视频软件榜单,一时间风光无两。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好端端的软件,说没就没了呢?有人会觉得奇怪,我记得它速度又快、体验又好,为啥后来连根拔起?这里头水深着呢,我们慢慢捋。一切要从两个导火索说起。
第一个问题是盗版。当年的正版视频网站还在襁褓中爬行,比如优酷、爱奇艺这些名字,那时候提起来也不过尔尔。而观众呢,对免费内容天然没有抵抗力,有些人可聪明多了,他们把大片电视剧啥的打包上传,通过快播分享出去。不管是新上映的大电影还是冷门经典,只要你搜得到,都能看。但等一下,这里面很多可都是版权方辛苦制作出来卖钱的呀!结果被这么倒腾,大批正版网站吃土去了。所以,行业内对快播意见很大,说白了,就是伤害太重。
第二个问题嘛,就更严重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缺乏监管意识,又或者单纯为了流量增长考虑,总之,在不少用户眼中,早期使用快播的时候总感觉打开潘多拉魔盒一般淫秽色情、不法内容层出不穷。有些人甚至戏称,学坏只需要下载一次。而且由于雷达功能存在漏洞,不少用户隐私也被暴露在外,更别提那些利用平台传播非法内容的不法分子借机作恶,把事情推向失控状态。如果放任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其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不可估量。而这个锅,公司不得不背。
所以,到2014年,当国家终于亮剑整治互联网乱象时,第一个砍掉的,自然就是这个大鱼谁让它成天游走灰色地带,还偏偏搞得声势浩大呢?服务器关停的一刻,可以说标志着整个事件进入高潮,而创始人王欣本人随后也锒铛入狱,为自己过去几年的轻率买单。他曾经一句技术无罪的辩解,如今听来或许仍耐人寻味,但显然不能成为逃避责任的理由。
至于所谓技术无罪,我们必须掰扯清楚。在网上,还有不少人为此喊冤,他们认为,开发工具的人怎么可能控制大家拿它干什么事?表面听起来确实有理,可仔细琢磨,就发现问题复杂得多。一项科技是否先进,从本质来看,与道德或法律并无冲突;但如果企业运营过程中放弃管理职责,将其变成违规行为滋生的平台,那么最终受罚也是必然结局。工具中立论只能解释部分现象,却无法为全局负责。这么想吧,如果给孩子刀,他割伤别人,是不是父母也该担责?
其实,看今天的视频网站生态,会发现很多变化,比如越来越注重正版化,比如净化网络环境,包括一些类似AI推荐算法等新玩法发展壮大的空间。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当年那场封杀行动,现在爱奇艺、腾讯视频以及B站这些主流平台,很可能不会崛起如此之快。当然啦,我们假设不了历史,但至少可以认清现实:时代的发展,需要规则护航,否则,再强大的创新,也难以长久支撑下去。
回头再谈谈王欣本人,他后来接受采访时坦言,公司当初确实做错了一些决策,没有及时调整方向,以致酿成悲剧。不过比起忏悔,我更希望他能够真正思考如何将自己的能力投入合法合规领域,用专业技能创造价值,而非破坏行业平衡。同样,对于任何一家高科技公司来说,无论产品多厉害、多受欢迎,都请牢牢记住底线二字,因为只有守住底线,你才能真正赢得市场与信任,否则就是搬石头砸脚罢了!
反正吧,现在偶尔看到旧版本播放器截图,还挺怀念青春岁月。但即便情怀满满,我们不能忽视事实教训:活用科技造福社会,才是所有企业和个人需要谨记的重要功课啊!
来源:走进科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