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没什么朋友,也不爱说话的人,最适合做这3件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6-15 20:30 6

摘要:原来成年后的孤独感如此普遍——独自看电影、吃火锅、甚至独自面对手术,已从不可思议变成了生活常态。

前两天刷到一个视频,博主独自生活的孤独感引发8万多条留言共鸣。

原来成年后的孤独感如此普遍——独自看电影、吃火锅、甚至独自面对手术,已从不可思议变成了生活常态。

有人热闹一生,也有人安静生长。

朋友圈的沉默者,评论区匿名的留言者,那些没有朋友、不爱说话的人,渐渐在人群中隐去声息。

周国平曾勾勒寂寞的三重境界:从惶惶不安,到习惯中建立秩序,最终在寂寞的土壤里开出思想之花。

如果你正是这样的人,不妨顺着这三重境界,尝试这三件专属于你的事。

一、学会心安理得:拥抱你的"社交自由"

曾流行一个观点:"比情绪稳定更重要的,是情绪自由。"社交亦是如此。

有人喜欢呼朋引伴,有人享受一对一深谈;有人热衷线下聚会,有人觉得微信闲聊足矣。

真正的"社交自由",是按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不被世俗眼光裹挟。

我认识一位朋友阿彬,曾写下《一个社恐的社死之路》。

他从小内向寡言,父母总担忧:"不会来事,在社会上怎么立足?"

毕业后他逃到大城市独居,却仍被愧疚感追赶,勉强融入各种圈子。直到一次骨折后独居一个月,那份宁静终于让他明白:享受独处不是缺陷,而是天赋。

人到中年,最珍贵的就是这份"心安理得"。

《常清静经》提倡"内观心性"——唯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果断割舍不必要的社交。

当你不为外界标准而勉强合群,才能获得真正的社交自由。

二、深耕内心花园:在独处中培育思想沃土

当我们不再为排解寂寞勉强社交,孤独本身仍需要安放。

如何既远离人群喧嚣,又不被孤独吞噬?

作家梁晓声回忆父亲的故事给了我们答案。

梁父是普通建筑工人,五十岁时被派去深山独居种菜。

为了排遣寂寞,他学会用竹针织袜子、织背心,这一织就是二十年。

梁晓声说:"人需要抵抗寂寞的能力,知识分子尤甚。这种能力,阅读是最好的培养方式。

思想的能力让你永远不会失去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自己。"

内向者的深度思考力本就是独特优势。凯恩在《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中指出,这种特质往往是创新的源泉。

别让多巴胺的短暂快乐,遮蔽了阅读思考的深层愉悦。

若你尚未养成输入习惯,不妨这样开始:

从低门槛切入:先听书、看讲书短视频,选择轻松读物入门;善用碎片时间:通勤、家务间隙都是阅读良机;定期调整计划:循序渐进,让阅读成为自然习惯。

三、找到你的声音:让安静在表达中绽放

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说:"不爱说话是心里还有话,没话说是干脆什么都没有了。"

人可以安静,但不能空洞——像风干的橘子,失了生命的汁水。

想要"心里有话",既要持续输入充实自己,也要学会将积累转化为表达。

许多作家、编剧私下都不善言辞,却在作品中迸发惊人力量。

《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五岁时还言语笨拙,常被嘲笑。她习惯独坐窗边观察世界,直到偶然读到一张旧报纸,文字的力量让她感到"作者无限凑近我,只对我一个人耳语"。

此后她几十年笔耕不辍,将孤独淬炼成《阿勒泰的角落》《羊道》等充满生命力的文字。

当作品走红后接受采访,镜头前的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讷言的小女孩。输出锤炼了她的表达力,让安静的灵魂发出了光。

普通人如何开始输出?不妨试试这些方式:

写作:从生活记录、读书笔记开始,逐步尝试长文创作;手机摄影:用镜头捕捉思考,配上文字分享感悟;知识分享:将专业积累或生活智慧整理成实用内容。

即使暂时不愿对外分享,写日记、录语音也是极好的起点。当表达能力在练习中提升,你终将找到与世界对话的独特方式。

人生的路终究要自己一步一步走。真正保护我们的,是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爱热闹与爱独处,本无高下之分。

当世界喧嚣不休,懂得在寂静中扎根生长的人,终将在自己的土壤里培育出旁人不可企及的繁花。

点个"在看",愿你在这喧嚷世界,安守内心的丰盛与辽阔。

来源:逛梅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