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泱泱中华,从不乏以生命践行信仰的脊梁。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以身许国”的生动注脚:他隐姓埋名三十载,铸就中国核潜艇的钢铁长城;他捐出毕生积蓄超2000万元,托举起科技与教育的未来。从荒芜中开辟道路,从困顿中播撒希望,他的选择不仅是个人境界的升华,更折射出一个民
泱泱中华,从不乏以生命践行信仰的脊梁。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以身许国”的生动注脚:他隐姓埋名三十载,铸就中国核潜艇的钢铁长城;他捐出毕生积蓄超2000万元,托举起科技与教育的未来。从荒芜中开辟道路,从困顿中播撒希望,他的选择不仅是个人境界的升华,更折射出一个民族在艰难跋涉中始终挺立的脊梁精神。这种精神,超越了物质与名利,成为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永恒坐标。
### 一、以身许国:用生命诠释科学家的使命
黄旭华院士的奉献精神,始于对家国命运的深切担当。1958年,面对苏联专家撤走、技术封锁的困境,他毅然投身核潜艇研制,从此隐姓埋名,与家人断绝音讯三十载。彼时,研究团队连核潜艇实物都未见过,仅凭两个玩具模型和算盘,用“三组人马同时计算同一组数据”的“土法炼钢”方式,硬是攻克了核潜艇重心与重量配比的世界级难题。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西方惊叹的“中国速度”,实则是黄旭华与团队用汗水与智慧在纸堆与算珠间铸就的奇迹。
这种“甘做隐姓埋名人”的抉择,源于他对使命的深刻认知。正如他在深潜试验前所言:“我是总设计师,我必须对每一个设计参数负责。”1988年,64岁的他冒着生命危险,随核潜艇潜入南海数百米深渊,成为世界上首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试验成功后,他在航海日志上写下“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的豪迈诗句,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只为验证“中国制造”的可靠性。这种以生命为赌注的担当,正是科学家对“国之大者”最炽热的回应。
### 二、大爱无疆:以奉献点亮科技与教育的星火
黄旭华院士的2000万元捐赠,不仅是物质馈赠,更是一种精神传承。2020年,他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悉数捐出,用于支持科研、教育与科普事业。其中,1100万元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每两年评选5名科研工作者,每人奖励20万元,以激励更多人才攀登科技高峰。此外,他向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广东省潮汕星河奖基金会、武汉市科协等机构多次捐款,甚至在93岁高龄时仍坚持为中小学生作科普报告,用亲身经历点燃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这一系列善举背后,是他对“饮水思源”理念的坚守。他曾坦言:“荣誉属于集体,奖金应当回报社会。”在他看来,个人的成就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与团队的协作,唯有将财富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才能实现价值的永恒。这种超越功利主义的财富观,打破了“名利双收”的世俗逻辑,展现出科学家“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境界。
### 三、精神传承:新时代需要怎样的脊梁?
黄旭华院士的事迹,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深刻启示。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一些人将“精致利己”奉为圭臬,而黄旭华却用一生证明: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攫取多少,而在于奉献几何。他戴着母亲留下的补丁围巾,理着妻子剪了半个世纪的“潜艇头”,生活简朴至极,却将巨额奖金倾囊捐出。这种反差,恰恰凸显了精神富足者的生命质感。
更重要的是,他的选择揭示了科技创新的本质——它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精神接力。通过设立奖励基金,他让科学精神得以代际传承;通过科普教育,他将“核潜艇精神”播撒进青少年心田。正如他在首届科技创新奖颁奖仪式上的勉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这种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叙事的选择,正是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火种。
### 结语
黄旭华院士用一生书写了“赫赫而无名”的传奇:他隐于深海,却托举起一个民族的尊严;他散尽家财,却筑就了精神的丰碑。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脊梁”——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光环,却以默默耕耘的姿态,将个人的生命刻度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正如词作家闫肃为他写下的赞歌:“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这,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来源:吃嗯ɜː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