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都梦想着有一天能和喜欢的人一起共度余生,可是这一对相差13岁的情侣,在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却没有得到一句祝福,反而被无数的非议和谩骂所取代,很多人都在鄙视他们的婚姻。
“我这辈子最舍不得的人,就是你。”
这是丁玲在一九八四年生命垂危时,对比她小十三岁的丈夫说的话。
陈明默默地看了一眼她,然后在丁玲那苍老的脸上亲了一口,轻声道:“不用担心,我会好好照顾你的。”
丁玲听着丈夫的劝慰,渐渐合上了双眼。
很多人都梦想着有一天能和喜欢的人一起共度余生,可是这一对相差13岁的情侣,在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却没有得到一句祝福,反而被无数的非议和谩骂所取代,很多人都在鄙视他们的婚姻。
而这与丁玲的过往脱不了干系。
感情
一九二四年,湘西姑娘丁玲到达北平,当时她还不叫“丁玲”,而是用她的本名蒋伟。
丁玲之父蒋保黔,原为清代进士,天资聪颖,在世时丁玲家境尚可;只可惜丁玲四岁那年,她的父亲病逝,家里的经济状况也随之恶化,丁玲也因此而一蹶不振。
丁玲的妈妈余曼贞为生计,从娘家借了些钱,送她到湖南省立一女师范读书,而丁玲的妈妈又与她是要好的同窗。
余曼贞是书香门第出来的,她之所以考上师范,不过是因为想要在新学校里当老师。
余曼贞自师范毕业后,便到小学任教,丁玲则是 由她的舅舅抚养。
但丁玲的母亲却执意要丁玲进入新式学校,学习现代的知识。
丁玲上初中的时候,还是杨开慧的同班同学。
丁玲在北京读书时,与《京报》增刊主编胡也频相识,两人仅有数面之缘,但胡也频却是对丁玲一见钟情。
她20岁的时候,就是在这里认识的胡也频,两个人都是青春年少,不懂事。蒋伟因为离家太远,又经历了弟弟的死亡,再加上对自己命运的艰难和未知的担心,所以一直都很痛苦。
胡也频对她印象不错,便给了她一盒玫瑰花,上面写着“你又多了一个弟弟”,这种体贴的行为,让小女孩感到了一丝温暖,这就是两人之间的缘分。
由于经济上的困难,丁玲很快就不得不离开了北平,回到了她的老家湖南。胡也频听说了这件事,便找友人借钱,跟着他一起去了。
当风尘仆仆的胡也频出现在蒋伟眼前,顿时就被他的坚持和激情所感动,两个人之间的爱之门骤然打开。
丁玲回忆道:“我们是不同的人,性格,感情皆不一样 ,但是他的勇敢,他的热情,他的固执,他的乐观,都使我惊奇。他就像一块未经打磨的美玉,和那些晶莹剔透的琉璃珠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从那以后,我们就成了好友。”
就这样,蒋伟和胡也频走进了婚礼的大厅。1925年,中秋节,枫叶飘落,秋高气爽。
并于一九三○年为其诞下一子,名为胡小频。胡也频牺牲后,胡小频为逃避国民党迫害胡也频一家,从母姓蒋,改成蒋祖林。
丁玲于一九二七年秋这个笔名正式问世。丁玲随后又写了四个短篇故事,其中包括《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影响力,就像是“一颗炸弹”,在寂静的文学世界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丁玲的名字,也在知识分子圈子里传开了。
一九三○年十一月八日,丁玲和胡也频诞下一子。两个孩子的出生,让两个孩子都很兴奋,而胡也频,则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已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整个人都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一种生活和思想上的幸福,把这家人都包围了起来。但是,快乐的喜悦,却正在向三口之家逼近,一家三口还沉浸在快乐之中。一九○一年一月十七日,胡也频到汉口路东方旅馆参加大会,不料正开会时,被租界的巡捕团团围住,胡也频等出席会议的同志全部被捕。
这一夜,丁玲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随着夜幕的降临,胡也频却迟迟没有出现,一种不好的预感涌上了她的心头。
丁玲第二天才知道胡也频已经被逮捕了。她很快就静下心来,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立即动身,不顾自己刚生完孩子的身子,到处跑,到处找沈从文,找王会悟,找李达,却一无所获,就连去监狱的时候,也只是匆匆看了一眼。
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胡也频,柔石,李伟森等五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文学家,为敌所杀。
这一日,对于中国近代文学来说,是一个黑暗的日子。丁玲在胡也频被杀害后,只在家里待了三天,便提出要到中共左联的组织里,请求到苏区从事文艺工作。
“悲伤是没有用的,我要报仇!”她已经把失去丈夫的痛苦转化成了一种斗志,一种强烈的复仇欲望,这是她从一个读书人到一个强大的武士的蜕变。
丁玲后来成为左联杂志社的主编。丁玲于一九三二年三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革命事业。
一九三三年五月十四日,丁玲在革命道路上遇到了一次巨大的挫折,由于工作中的叛徒,她被国民党特务秘密劫持,并被押送到南京,关押了三年。
南京监狱中的丁玲,比喻自己是“笼中之虎”,又比喻自己为怀有“饿狼”一样 的心。
她性格倔强,不肯认输,几次想要逃走,但都失败了。
丁玲在深沉的黑夜中,期待着自由的曙光。被关了三年,她也曾心灰意冷,写信给沈从文,让他好好照顾自己的母子二人。
幸运的是,这位母亲,这位作家,这位革命的者,并没有留下遗憾。
一九三六年九月十八日,丁玲从南京逃走了。同年十一月,她来到了陕北,也就是红军的大本营,她也是第一个来到中央苏区的著名作家。
背叛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丁玲终于来到了朝思暮想的地方——延安。
她发现,机关全体人员居住的地方,都是紧临东山的一座窑洞,每一座都有近五百米的规模。
这里是军委驻地,是边区政府驻地,是中共中央驻地。
丁玲被安置在中华苏维埃总部的一幢“豪华”的住宅里。周恩来副主席听说丁玲到了,特地前来探望。
就在他们说话的时候,毛主席从外面走了进来,他的脸上带着笑容,身上穿着一件棉袄。毛主席是个瘦削的人,他的颧骨很高,他的头发又长又黑。
周副主席一看是毛泽东,顿时两眼放光,问:“主席今天很帅,胡子都剃了!”毛泽东走近丁玲,同她握手,亲热地说道:“你叫丁玲!大作家啊!毛泽东和周恩来打了个招呼,就从丁玲的住处走了出来。
这一天,中央宣传部特别举办了欢迎仪式,毛主席、周副主席等重要人物参加了会议。丁玲是第一个到达延安的著名“大作家”,她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丁玲无论在延安以前,还是在延安,甚至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都是当之无愧的“大作家”。
丁玲的第一篇作品是1927年末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
丁玲于1928年写成《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首部短篇故事集在同一年发表。丁玲于一九二九年写出了她的第一本小说。
丁玲于一九三○年参加了中国“左联”。丁玲在一九三一年担任了左联《北斗》的总编辑,是鲁迅笔下具有重要影响的左派女作家。
丁玲的第二段感情,也是她的另一个丈夫
丁玲于胡也频逝世九个月后,与冯达同居。
冯达是“左社联”的成员,他不是一个左派作家,也不是一个尖锐的战士,他的品格和才能都很一般,和丁玲有很大的不同。
丁玲和冯达住在一起,这件事一传开,大家都很意外。
后世对丁玲进行过研究的学者都认为,冯达是在丁玲“孤独与寂寞”的情况下,悄悄地“走进了”她的生命。
丁玲曾表示,那时她所需要的,是一位“不会给他人生增添太多烦恼”的恋人,而冯达正是最好的选择。
在丁玲的小说《魍魉世界》中,她对冯达的描写是:
“他对我的生活采取了一种稳定的态度。他既不温暖,也不发光,对我没有吸引力,但是他既不会吓着我,也不会使我害怕……久而久之,我就可以忍受他了。”
从丁玲的话语来看,她实际上并不喜欢冯达,但是冯达身上的“安静”、“平凡”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是丁玲怎么也想不到,冯达为她带来的幸福,仅仅持续了三年,便戛然而止。这是他们在花园路七号安顿下来五个月以后,冯达和一帮特工闯入他家。
这一天早晨,丁玲到正风书院开一个文艺座谈会,冯达就去见了那两个通信员。
那时候,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被特工跟踪了,于是,在离开之前,他们约定,中午十二点之前,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里,如果有一个人没有回来,另外一个人就会离开家,把这个消息告诉其他人。
十二点钟,丁玲按约定回家,冯达却迟迟不归。正如她所说,要通知同事们的时候,《真话报》的主编潘梓年来了,迟到了一个多小时。午后一点多,特务闯进丁玲、潘梓年的家里,逮捕了他们。
丁玲在一群特工中看见冯达,先是一愣,随即怒火上涌,她对冯达破口大骂:“你背叛了我!我跟你没完!”
后来在冯达的劝说下,丁玲才平静了一些。她觉得冯达是有苦衷的,于是就原谅了他,两个人的关系似乎也恢复了正常。在此期间,丁玲和她的婚姻也得到了圆满的结果。
但冯达随后的一句话,却是将两人之间的感情彻底斩断。
国民党曾数次要求丁玲写文章,并公开露面,她均予以拒绝,而冯达则欣然接受,并自愿为国民党工作。丁玲气得不行,觉得冯达是个软骨头。
逝世
丁玲在延安的日子要好过得多,虽然因为她在狱中生下了一个女儿,引起了很多人的非议,可是丁玲却并不在乎这些。
在认识陈明之后,陈明的出现,让丁玲感觉到了一丝温暖,两人之间,也是产生了一丝情愫,后来,陈明奈受到了一些流言蜚语,最终,娶了另外一个女人。
丁玲本来也是这么想的,放下 这段经历,将陈明当作一个普通的同事。
但是成亲之后,陈明却是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一直在为自己的冲动而后悔,为自己和妻子的关系闹得不愉快。
最后,陈明还是决定结束这场婚事,和自己的妻子离婚,幸好自己的妻子也是个聪明人,看到陈明的犹豫,便答应了下来,而此时,他 也已经有了身孕。
陈明在和丁玲解除婚约的那一刻,就再也没有任何的迟疑,直接去找丁玲表白。
两人好不容易走到了一起,却没有得到任何的祝福,反而是一片骂声,有的说陈明是个负心汉,丢下自己的妻子去找丁玲,但更多的却是针对丁玲,她的爱情经验太过丰富,思想太过超前,很多人都无法理解,所以她的骂声越来越大。
可是,面对这样的指控,他们也只能用几十年的时间来证明,他们是真的爱着对方,这样的感情,是任何谣言都不能破坏的。
一九八六年二月,丁玲卧病在床,度过她人生的最后一年。她侧耳倾听着外面的喧闹的炮竹声,目光黯然,凄然道:“这时候,雪峰已经走了。”她拼命回忆,想要找出冯雪峰,却发现他正站在远处,两眼放光。
二月十四日,丁玲连咳嗽都做不到,额头上都是汗珠,她抓住陈明的手,用最后的力气说:“你再亲我一口,我爱你,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你。”丁玲在陈明的眼泪中,默默地离开了。这飞蛾,就像是一只扑火的飞蛾,不断地焚烧着自己,直至疾病让她长眠。
事后有记者向陈明提问:“你觉得丁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时候?”陈明不假思索地说道:“三十年代,胡也频被杀,她被关进监狱。”
来源:历史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