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爆火全网后,DeepSeek(深度求索)首次发布公开声明。据新京报贝壳财经报道,2月6日,DeepSeek发布声明称,注意到部分与DeepSeek有关的仿冒账号和不实信息对公众造成了误导和困扰。与DeepSeek有关的一切信息以官方账号发布为准,任何非官方账
在爆火全网后,DeepSeek(深度求索)首次发布公开声明。据新京报贝壳财经报道,2月6日,DeepSeek发布声明称,注意到部分与DeepSeek有关的仿冒账号和不实信息对公众造成了误导和困扰。与DeepSeek有关的一切信息以官方账号发布为准,任何非官方账号、个人账号发布的信息均不代表DeepSeek观点。
此外,红星新闻从奇安信XLab实验室获得报告,仿冒DeepSeek的网站、钓鱼网站大量出现,提醒公众高度警惕。XLab实验室指出,通常假冒抢注的网址数字多在十位级别至多百级别,但是这次已经有超过2000个域名,而且现在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加。
一款应用火了后,随即出现大量怀揣不同目的的仿冒和碰瓷,这种现象在过去几年俨然成了一种一再应验的“连锁反应”。典型如此前ChatGPT出世后,相关诈骗陷阱就不断涌现。一定程度上说,这种碰瓷行为的风行,也成了某款应用火爆程度的一个重要佐证。
然而,围绕新应用展开的形形色色的碰瓷行为大行其道,显然值得警惕。应该看到,这些仿冒行为,或是挖空心思蹭流量的种种做法,散发的是一种过度功利性的气息,与DeepSeek这样的现象级应用诞生所需要的潜心创新的定力,本身构成了一种巨大的违和感,并且也可能对其正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如,此前就出现疑似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本人发文回应《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的文章。虽然最终证实发布该文章的账号为假冒,但这其实对创始人和相关企业都难免带来困扰。
此外,诸如“用DeepSeek月入40万”“怎么用DeepSeek躺着赚钱”等各类吹嘘用DeepSeek实现一夜暴富的文章,也开始被大量炮制出来。这不仅是误导公众,也在实际上增加了DeepSeek乃至各类人工智能产品被社会正确接纳和使用的成本。
更有甚者,还有大量的碰瓷行为,实际是在制造一系列的权益风险。如有报告显示,有人瞄上DeepSeek的黑产,用“山寨”来传播恶意软件、窃取个人信息或骗取订阅费用;还有人紧跟技术潮流,推出所谓“DeepSeek加持”的各种高大上功能的空气币(无实质价值的虚拟货币);甚至出现宣称可购买DeepSeek内部原始股的网站……
很显然,这些仿冒,已不仅仅是简单“蹭流量”这么简单。而是打着DeepSeek的名头搞诈骗,在损害企业形象的同时,也给社会制造了一个个权益陷阱。
面对这些风口之下的碰瓷行为,一方面,公众需要提升警惕意识,在使用新应用或是接触相关信息时,不妨多些审慎和求证,防止被仿冒、山寨账号所误导。特别是面对涉及金钱方面的投入,更要慎之又慎。同时,企业也有必要重视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尽量压缩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让碰瓷者趁虚而入的空间。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新应用诞生后所可能出现的“黑产”和诈骗陷阱,相关部门也需要强化针对性的治理打击。且越是火爆,越需要防范不法行为随之起舞。这是深化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的应有之义,也是营造健康的创新环境、营商环境的内在要求。
当前,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科技、新产品的探索落地已进入密集活跃的新阶段。有效防范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产品、新应用被大肆碰瓷和仿冒的行为,加力打击一些互联网“黑产”借新应用的噱头“还魂”,具有更多的迫切性。
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过度的功利心、歪心思,把新应用问世后的社会和网络环境搞得“乌烟瘴气”。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