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飞行途中坠毁,242人罹难,飞行员最后一句话:“发动机故障”。
一场空难,造成几百号人逝世,让人痛心啊。
飞行途中坠毁,242人罹难,飞行员最后一句话:“发动机故障”。
6月12日,AI117航班自印度艾哈迈达巴德振翅而起,向着伦敦方向翱翔而去。
当人们还在社交媒体上拼图猜测、试图找出“外部干预”的蛛丝马迹时,塔台记录给出了冷冰冰的答案。
只一句“左侧发动机推力失效”。
因为技术问题让无辜群众丧失生命,这种情况到底啥时候能杜绝?
10点47分波音787-8搭载230名乘客、12名机组成员起飞。乘客来自印度、英国、葡萄牙、加拿大等国家。
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飞机平稳爬升,雷达曲线平滑。直到第7分钟。
塔台收到飞行员紧急呼叫:“左侧发动机推力失效,请求返航。”
几秒后,信号中断。雷达上飞机消失了。
搜救人员赶到现场,映入眼帘的不是完整机身,而是一地碎片。
左侧机翼残骸在主坠毁点1.2公里之外被发现。
货舱门、起落架、座椅碎片,散落在多个村庄外围。
这不是单纯的“撞地爆炸”。
专家分析:可能在空中就已经开始解体。
如果发动机爆炸,可能导致燃油泄漏、液压系统崩溃,进而撕裂机体结构。
一连串技术问题像骨牌一样倒下,机组根本来不及反应。
有人第一时间提到“是不是巴基斯坦干的”。毕竟年初克什米尔边境刚交过火。
但事实是坠机地点在古吉拉特邦,远离边境,地势平坦,工业区,居民区交错。
过去十年,这里没有发生过任何一起涉及激进组织的暴力事件。
与克什米尔的距离超1000公里。
不是高风险区,也不是军用空域。
印度情报机构迅速排查,没有异常通信,没有爆炸痕迹,没有组织宣称“负责”。
这场悲剧明显不是一起恐袭。
X平台上部分网民开始转发“克什米尔复仇说”,拼接旧新闻、渲染情绪、制造焦虑。
但在另一边,大量巴基斯坦普通用户却在留言区写下“愿逝者安息”、“这是人类的悲剧”。
印地语、乌尔都语的悼词交织在一起。看得人心里泛酸。
不是所有事都跟政治有关。
这次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根据印度交通部数据,飞机在起飞后第4分钟出现航向偏移。
偏离原定航线18度,同时高度下降。飞行轨迹开始“抖动”。
这不是正常飞行状态。
有可能是飞行员在手动调整方向,试图控制推力失衡带来的偏航。
30秒后呼叫“发动机故障”,然后失联。
数据、轨迹、通讯,全都指向一个方向:技术故障。
机长执飞时年资超15年,飞行小时9000+。
副驾驶更是前印度空军教官,技术扎实。
两人对波音787机型非常熟悉,操作经验丰富。
再加上天气良好、通讯清晰,没有外部干扰,人为失误的可能性非常低。
他们已经做了他们能做的一切。只是,时间太短,故障太快。
这起事故之后,很多人开始回头找“预警”。
2024年10月印度航空一架波音787在孟买起飞后,发动机油压异常,被迫返航。
当时没人放在心上,但民航总局事后抽查,发现不少问题:定检周期不规范、零部件记录缺失、维修人员资质审核不全。
波音公司已经派出技术小组抵达印度,协助调查。
涉事机型为波音787-8,使用的是通用电气GEnx-1B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曾在新加坡、挪威、美国等地被通报推力骤降、燃油系统波动等问题。
虽然波音方面强调“个案性质”,但重复出现的问题,不得不让人上心。
制造商责任、供应链管理、发动机稳定性,都会成为调查重点。
飞机不是凭空掉下来的。飞行员不是临阵脱逃的。
“发动机故障”四个字,是一次悲剧的缩影,更是一场系统性警告。
所有的检查、维护、改进,如果不落实到每一颗螺丝钉上,都是空谈。
242条命没了,不能只靠一句“意外”带过。
参考资料:
木春山谈天下2025-06-12印度航班坠毁,与恐怖袭击无关,飞行员最后一句话:发动机故障
来源:分秒必争小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