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荧幕到深海:当黄晓明遇见黄旭华,戏里戏外的中国脊梁

B站影视 2025-02-07 17:28 2

摘要:这条简短却深沉的悼念帖,瞬间点燃了公众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的集体追思。评论区里,有人贴出黄旭华满头白发伏案工作的照片,有人转发他在核潜艇模型前微笑的视频,更多人则写下同一句话:

一束鲜花引发的集体追思

2023年10月,演员黄晓明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张黑白照片:画面中是一束素雅的菊花,配文

“此生有幸演绎黄老的故事,是作为演员的至高荣耀”。

这条简短却深沉的悼念帖,瞬间点燃了公众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的集体追思。评论区里,有人贴出黄旭华满头白发伏案工作的照片,有人转发他在核潜艇模型前微笑的视频,更多人则写下同一句话:

“这盛世,终如您所愿。”

黄晓明与黄旭华的交集,源于2021年热播剧《功勋》之《黄旭华的深潜》。剧中,黄晓明饰演青年到中年时期的黄旭华,将这位“中国核潜艇之父”三十年隐姓埋名的科研人生搬上荧幕。两年后,当96岁的黄老与世长辞,这段跨越时空的“相遇”,再次成为叩击时代的强音。

三十年隐姓埋名的深蓝史诗

1958年,34岁的黄旭华接到一纸调令,要求他即刻进京参与“国家最高机密项目”。临行前,母亲拉着他的手问:“你要去做什么?多久能回家?”他只能回答:“组织要求保密,但儿子做的事情,一定对得起国家。”这一别,竟是三十年。

在渤海湾荒岛上,黄旭华和团队用算盘打出上万组数据,用磅秤称量设备配重,用木头搭建潜艇模型。没有计算机,他们创造“比蜗牛还慢”的手工计算法;没有参考资料,他们从香港带回的玩具潜艇中寻找灵感。1970年,当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劈开浪涛时,黄旭华在甲板上泣不成声,却仍不能对家人透露半个字。

直到1987年,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隐去姓名讲述了他的故事。母亲从文中“妻子李世英”的名字认出儿子,颤抖着剪下报道,对家人说:“三哥(黄旭华)的事情,我们都要理解。”

当演员遇见国之重器:一场灵魂的淬炼

接到《功勋》邀约时,黄晓明坦言“压力大过任何一部戏”。他带着团队三次拜访黄旭华,却发现这位科学家的生活朴素到令人震撼:老旧的单元房里,书桌摆满图纸,衣柜挂着穿了三十年的中山装,唯一“奢侈”的是一台用来听京剧的老式收音机。

为贴近角色,黄晓明减重15斤,在片场随身携带黄旭华传记,甚至学会了一口潮汕腔普通话。拍摄“深潜试验”重头戏时,他主动要求被绑在摇晃的潜艇模型内,经历长达8小时的密闭拍摄。“那种眩晕感和压迫感,让我第一次触摸到黄老说的‘誓与潜艇共存亡’的决心。”

剧中有一幕经典镜头:黄旭华在母亲坟前长跪,将三十年未能尽孝的愧疚化作一捧黄土。拍摄时,黄晓明反复调整跪姿角度,只为还原黄老日记中“膝盖陷入泥土,却觉肩上担子更重”的细节。这场戏播出后,有观众留言:“原来科学家不是没有眼泪,只是他们把眼泪化作了深海的压强。”

戏里戏外的精神传承

《功勋》播出后,黄旭华特意给剧组写信:“你们让我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更看到了中国文艺工作者的良心。”而黄晓明在杀青宴上说的“能演黄老,这辈子值了”,也成为他演员生涯的注脚。

这种互相成就的背后,是两种职业的深层共鸣:科学家用一生书写“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誓言,演员则以光影为碑,让沉默的功勋被时代看见。当黄晓明戴上黄旭华的眼镜,他不仅是在扮演角色,更是在完成一场精神的接棒——正如黄旭华将核潜艇技术传给新一代科研团队。

深海无声,光影留痕

在黄旭华追悼会上,有人注意到一个细节:他的遗体覆盖着党旗,枕边放着的不是鲜花,而是一艘核潜艇模型。这让人想起他生前最爱说的那句话:“核潜艇的生命力在于实战,科学家的生命力在于奉献。”

而黄晓明的那束悼念鲜花,恰似一座桥梁:一头连着艺术工作者对英雄的仰望,一头牵着公众对民族脊梁的追慕。当更多《功勋》这样的作品出现,当黄旭华们的名字被写进课本、搬上荧幕、刻入城市地标,我们便懂得:一个民族的记忆,不仅需要实验室里的数据,也需要打动人心的故事。

此刻,黄旭华长眠在他深爱的海岸线,而黄晓明们仍在镜头前寻找下一个“黄旭华”。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纪念——让功勋永不褪色,让脊梁永远挺拔,让深海里的光,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来源:颖宝LOVE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