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张至顺指出:养生不在吃补品,而是改掉这个人人都有的执念

B站影视 2025-02-07 16:37 3

摘要: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在道教养生典籍《太上养生论》中,武当山掌门张至顺曾言:"世人求长生,不知长生之道就在眼前。"

一日,弟子问他:"师父,我们每日吃补品,练气功,为何还是觉得精力不济?"

张至顺叹道:"你们以为长生之道在外求,不知最大的病根就藏在心里。"

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病,让人难以达到养生的境界?张至顺又给出了怎样的解答?

话说在明朝嘉靖年间,武当山掌门张至顺正值盛年,修为精深。

他不仅精通道法,对养生之道也有独特见解。

一天,几位弟子前来请教。大弟子王明说:"师父,我这些年吃了不少补品,可身体还是一年不如一年。"

张至顺问道:"你平日都吃些什么?"

王明答道:"人参、鹿茸、灵芝,名贵的补品都吃过。我还经常练习导引吐纳之术,可就是觉得越补越虚。"

张至顺笑着说:"你们且听我讲个故事。从前有个富商,家财万贯。他听说山上有个道士活了一百多岁,就带着金银珠宝去求长生之法。"

"富商见到道士时,发现道士住在简陋的茅庐里,每日只吃些粗茶淡饭。富商不解地问:'仙长不用补品,如何活这么久?'"

"道士说:'我有一个秘诀,你要听吗?'富商连连点头。道士说:'我每天只做一件事,就是放下。'"

二弟子李远问道:"师父,放下什么?"

张至顺说:"你们看那天上的云,来时自来,去时自去,从不执着。人心若能如此,自然长寿。"

"可是师父,"王明说,"现实生活中哪有这么容易?生意场上一刻都不能松懈。"

张至顺说:"你看那山间的老树,经历了多少风霜,却依然挺立。你知道为什么吗?"

弟子们摇头。

张至顺继续说:"老树不与风争,不与霜斗,随遇而安。《道德经》说:'柔弱胜刚强。'这个道理,你们想过没有?"

三弟子张谦说:"师父,您是说我们太过执着了?"

张至顺点头道:"《黄帝内经》讲:'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你们整日为名利奔波,内心充满执着,再好的补品也补不回来。"

正说着,山下传来钟声。

张至顺望着袅袅升起的暮霞,缓缓说道:"人最大的执念是什么,破除这个执念,就找到了养生的关键......"

说到这里,张至顺停下来看向众人,见他们神情专注,这才继续说出养生的关键......

张至顺说:"人最大的执念就是'我执'。执着于得失,执着于名利,执着于是非,这些都是损害生命的根源。"

王明问:"师父,这个'我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张至顺说:"贪得无厌是我执,争强好胜是我执,放不下面子是我执,事事要争第一也是我执。《道德经》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世人往往被这些执念所困,整日忧心忡忡,损耗精气。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养生之道不在补品,而在放下执念。"

李远问:"师父,您说的放下执念,和修道有什么关系?"

张至顺答道:"'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修道就是要返璞归真,回到本来清静的状态。"

"你们看那溪水,时而湍急,时而平缓,但本质上都是清净的。人心若能保持这种清净,不被外物所扰,自然就能养生。"

张谦又问:"那该如何放下执念呢?"

张至顺说:"'心神合一自长生。'放下执念要从心开始。每当执念生起时,不要跟着它跑,而是静观它来去。"

"就像那天上的云,你们看它聚散无常,但天空始终清朗。人心也是如此,念头来来去去,但心性本清净。"

王明说:"师父,这么说来,我们平日里追求的东西反而成了障碍?"

张至顺点头道:"'欲得长生者,必先持志。'志不在外物,而在内心清净。你们整日吃补品,反而忘了最根本的东西。"

"'心安体泰,乃寿之本。'心若不安,吃再多补品也是徒劳。你们看那些寿星,哪个不是心无挂碍,随遇而安的?"

李远若有所悟:"原来养生的关键在心性的修养。"

张至顺说:"'修真养性,先去心邪。'心邪不除,求长生反而离长生越来越远。"

"你们平日修行,要多观察自己的心。起心动念时,看看是不是又被执念所转。《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才是长生之道。"

张谦问:"师父,除了放下执念,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张至顺答道:"《太上养生论》说:'善养生者,善养心。'养心要从日常生活做起。饮食有度,起居有常,心无妄念,这就是最好的养生。"

"不要执着于吃什么补品,练什么功法。重要的是保持心地清净,不被外物所转。《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就是最高的境界。"

弟子们听完,都感悟良多。

真正的养生不在外求,而在放下内心的执念。这个简单的道理,却是最难做到的功夫。

这番开示流传下来,成为道教养生的重要法门。

人们渐渐明白,与其追求外在的补品,不如先修治内心的执念。正如《道德经》所说:"致虚极,守静笃。"这个古老的智慧,直到今天仍在指导着人们的修行。

来源:剧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