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师范学院:浸润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 | 教育强国看湖南·高校行⑪

B站影视 2025-02-07 11:32 2

摘要:建设教育强国,使命光荣、责任在肩。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湖南以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书写教育华章,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湖湘力量。日前,湖南省教育厅融媒体矩阵推出“奋进在教育强省大路上”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大力度报道湖南教育战线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上的新举措

【编者按建设教育强国,使命光荣、责任在肩。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湖南以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书写教育华章,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湖湘力量。日前,湖南省教育厅融媒体矩阵推出“奋进在教育强省大路上”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大力度报道湖南教育战线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上的新举措、新成就、新气象。

“奋进在教育强省大路上”专栏之“教育强国看湖南·市州行/高校行”系列,通过图文报道的方式,巡礼式宣传各地各校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格局性变化和跨越式成就。

教育强国看湖南·高校行⑪

长沙师范学院:浸润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

近日,长沙师范学院(以下简称长师)师生拍摄的微电影《火种》荣获全国第六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微电影大奖,并被“全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战略研讨会”作为湖南唯一获奖作品推介。

近年来,长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红色基因融于“大思政课”,将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起来,全校协同,共同打造出特色鲜明的“行走的思政课堂”。

聚焦校本红色资源

长师前身为长沙师范学校,由徐特立1912年创办。秉承“厚德博学,特立笃行”校训、“经师人师合一”教风和“学问思辨行”学风,长师办成“湖南幼师摇篮”,涌现了柳直荀、罗学瓒、蒋长卿等20多位革命先烈,培养了以国歌词作者田汉、开国大将许光达、著名作家廖沫沙、长征女杰刘英等国家栋梁。近年来该校倡导的“五个长师”“红色长师”为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特立精神”,正是红色长师源头。

“革命已经失败了,你还来这里干什么?”“正是因为革命失败了,我们才得干,逃跑算什么!”从长师一堂思政课对白,我们重温徐特立危时入党,冒险干革命的情景。

长师师生深入徐特立故里长沙市五美乡、“红都”瑞金等历史现场调研,创作《读无字教科书 悟伟大建党精神》,图文声像并茂,讲述了徐老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一生。该课荣获2021年第五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三等奖。

微电影《火种》,以徐特立教育思想为主线,以教育“火种”传播为意象,跌宕起伏、生动感人地呈现了女大学生杨巧支教故事。2021年暑期,学生杨巧随长师社会实践“火种队”,深入衡阳县岣嵝乡支教。在教留守儿童们唱《国歌》时,多次遭遇聋哑儿童小龙捣乱。委屈无奈、准备放弃小龙之时,思政课教师以徐特立教育小田汉的故事,启发杨巧点燃教育信念。

“真正的教育,是一个火种点燃一团团火焰”。杨巧克服困难,用手语教聋哑孩子唱国歌,实现思政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让孩子们心底播下爱国主义种子。

田汉受特立精神指引,成为一代文豪,创作荡气回肠的《国歌》。为此,长师创编了《先生》《前进!前进!》等传播效果良好的红色歌舞剧。2021年将思政课搬到田汉故里——长沙县果园镇。触摸田汉人生轨迹,回顾他与国歌的故事及其家国情怀,师生们创作了《赓续红色血脉 弘扬国歌精神》,在2022年第六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获三等奖。

在长师校园,提起这堂思政课,同学们激情澎湃:“国歌精神将激励我们,练好本领,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

解读“三农”红色引领

湖南是农业大省,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取得巨大成就。宣传解读党的“三农”战略,长师师生深入农村,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后,十八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国情民情,理解国家政策,在决胜全面脱贫攻坚前一年,2019年,长师将“行走的思政课堂”搬至420公里外的湘西十八洞村。在一个暑假里,师生们几次往返调研。猕猴桃园、苗绣房、农家乐、火炉旁,十八洞角角落落烙下他们的脚印。他们与施进兰、施芳丽等百十苗胞搞“三同”,在丰收、幸福的笑靥里,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提出的精准扶贫 “十六字方针”,是十八洞成为精准扶贫优秀典型的精神引领。

师生们精心创作的思政课《十八洞村小故事 精准扶贫大道理》,在2019年第三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荣获最高奖一等奖;微电影《十八洞村的幸福生活》在2019年第三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获优秀奖。

长沙市开慧村是杨开慧的故乡,近些年甩脱省级贫困村帽子,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获评“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等多个荣誉。2020年,长师师生带着好奇心走进开慧村。

他们头顶烈日,卷起裤腿,讲着“土话”,取得开慧村民理解支持,获取了大量素材,包括杨开慧鲜为人知的故事,村委“党建+扶贫”、因户施策业绩,村第一书记朱有志拒绝高薪、献身“三农”事迹,“开慧湘绣”、开慧机场等助推产业振兴等。经数十次讨论、20多次修改的《红色引领开慧村 全面建成小康路》,在2020年第四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

浸润在《浸润》中

百年长师流传着徐特立、姜国仁等多位“外婆”式老校长,在教书育人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倾囊相助、情操上熏陶滋润的故事。徐特立给田汉等学生买书、送蚊帐……这种“外婆”式浸润,启示后来者用心、用情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2021年,长师将“行走的思政课”灌输到体育美育浸润行动中。大学生郝瑜仁,背着妹妹来到大山深处,担任暑期支教班主任。她教孩子们唱歌、画画、打球、做韵律操,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对学生关爱有加,课后家访,帮助困难家庭干活;她毅然用自己的奖学金为学生添置比赛服装……支教活动使她改变计划,毕业后奔赴乡村小学,为教育强国、乡村人才振兴做贡献。

这是发生在长师的真实故事。张兹华同学父亲去世,母亲患病,她只好带着两个妹妹上大学。长师热情接纳,提供助学金、专门宿舍,解决其大妹、小妹上学的问题。她把这种“浸润”,移植到支教孩子身上。故事感人至深,才被搬上微电影。

摄制时,正处疫情特护期,浏阳市特事特办,给予大力支持。长师师生给支教小学赠送办公用品、体育器材、服装等,激发孩子们学习积极性。一个个家长接送孩子上下课。选场景、借道具、做群演,村民有求必应。

原准备使用催泪剂拍摄,结果,孩子们哭成一团,离情别绪自然流露。《浸润》参加2021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我心中的思政课”荣获二等奖。

观看此片,青山绿水融于人文美景,浸润着孩子们心灵。指导老师说:“《浸润》成功的秘诀就是‘浸润’”。好作品得有好作者好导演。选题、文献检索、情节构思、脚本创作、场景布置、主演主讲、拍摄角度、编辑剪辑、表达风格等,长师思政老师既是主创人员,又是指导老师,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指导学生。与大、小学生一起睡午觉,嬉戏吃零食,在生活起居、安全后勤、沟通协调等,给予悉心支持帮助。

参与创作的学生都谈到,“外婆”式“浸润”,使他们在思想作风、理论修养、社会实践、逻辑思维、文字表达、视觉艺术、审美情趣、人际交往等方面大幅“充电”。尤其是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教育强国等国家战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思践悟都有“升华”,并转化为报效国家、放飞梦想的强大动力。

他们有的已经在乡村教育中立即找到“感觉”,如长师2019级学生符喜庆一毕业,便考入沅江市三中做心理老师;有的多次在其他国省级活动获奖;有的正在读研深造;有的准备奔赴工作岗位,将这种“浸润”传播到单位和社会。

一枝一叶见精神

长师将公开课展示与微电影创作,作为“大思政课”重点项目来抓。上述作品的文本剧本、演员主讲人、摄制编辑人员等,均来自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在校学生。

微电影饰演者,本身是长师“暑期社会实践队”师生,首次“触电”效果不凡。《火种》演村支书的老师用方言表达,朴实贴切。长师老师饰演首元龙老先生,一两句台词反复琢磨,临场微调,拍摄“秒”过。一老师为辅导儿子扮演好聋哑孩子小龙,花一个月学手语“唱”国歌,使“小龙”表演自然到位。指导老师与杨巧课堂“秒”遇之奇巧,背后却“折腾”了四五十遍。

每个作品,从选题立意到拍摄录制、剪辑成片,师生讨论修改、打磨数十次上百次。无论烈日炎炎或冰雪严寒,创作团队默默坚守,一个细节一个字都不放过。申报前,书记、校长多次审片,修改定音。

为求真实,摄制前大伙跑遍场景,查遍资料,带着放大镜“挑刺”。如《读无字教科书 悟伟大建党精神》,对徐特立砍手指、写血书等,有“看点”但未有绝对把握的镜头,即使费劲拍好,也忍痛删除。

为节省经费,师生们能换则换、能改则改、能省则省,“抠”劲十足。如摄制《浸润》酌情取消了篝火晚会场景。创作《读无字教科书 悟伟大建党精神》,团队赶到瑞金已是下午6点。马不停蹄,淋雨拍摄,抢住天黑前一刻,只为少住宿一晚。

2019年来,长师“微电影”“公开课”在全国届届获奖,三获最高奖,在3000多所高校中进入前五,被誉为“获奖专业户”。

行走归来收获满满

长师校党委、行政明确要求,一定要讲好跨越百年的“大思政课”。“开学第一课”坚持党委书记、校长讲,校领导与马院教师一起备课、研讨,一起设计课程教学、课程内容衔接等。学校校长曹晓鲜教授介绍:“我们一直遵循徐老的谆谆教导,坚守教师教育阵地,为湖南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学前教育、初中等教育优秀师资。新中国成立后,该校已培养各类人才20多万人,‘大思政课’功不可没”。

“行走的思政课”不仅集中实践、全程实地指导,而且实现了面上实践、远程指导全覆盖,设置为2学分32学时,在大一、大二第二学期暑期分别实施。

学校组织师生到韶山、花明楼、板仓、平江、通道、汝城和桑植,江西井冈山、赣州、兴国,贵州遵义、陕西延安、河北平山等地,先后开展了“100名大学生寻访抗战老兵”“弘扬长征精神,光大红色基因”“铭刻红色记忆,激扬青春梦想”“探访红色湘西,牢记峥嵘岁月”等一系列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指导教师既有马院思政课教师,又有学校团委、学工处、各二级学院、宣传部、组织部、教务处优秀教师。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讲授与现场头脑风暴相结合,老师授课与学生讲课相结合,教师学习感悟与学生学习感悟相结合。每一次“行走的思政课”,都要写好调研报告。

自2018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共上思政课约120000课时。其中,集中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15次,受益师生达45000余人。

为确保新时代“大思政课”具有理论深度、价值高度、时代鲜度、生活温度、奋斗态度,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入耳、入脑、入心”,确保思政课在立德育人中起关键作用,长师还组织几个团队,利用调研采访、馆藏古籍、口述史、微电影微视频、学科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挖掘“校本红色资源库”。

学校党委书记罗婷教授表示,思想引领、文化滋养、艺术熏陶,长师有做不完的事,只有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进一步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特立精神,讲好跨越百年的“大思政课”,立德育人服务好国家战略,才能不辜负新时代。

来源:湖南教育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