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森淼(化名)蹲在小区花坛边抽烟,微信对话框里是一个朋友发来的消息,"周末聚聚?"
周森淼(化名)蹲在小区花坛边抽烟,微信对话框里是一个朋友发来的消息,"周末聚聚?"
他盯着那几个字,直到烟头烫到手指才惊醒。实际上,这句话已经在他微信里躺尸三天了。而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假装没看见。
不是不想见,是真不知道该聊啥。
文 | 冷彬
01饭桌上的沉默
年前参加了大学同学会,只有十个人参加,这已经算是人潮汹涌了。
我们一起围坐在旋转餐桌旁,服务员第三次过来问要不要加菜时,包间里只剩下转盘摩擦声。
当年宿舍夜谈能聊通宵的兄弟,在酒足饭饱之后,突然都陷入了沉默。一个在刷基金走势,两个在研究孩子数学题。
这好像才是聚会该有的样子,图源:网络
一边的几个女同学,脸上的胶原蛋白也早已经风化了。从政的精神状态好一些,当教师的就显得很疲惫了,只有出来单干做生意的女老板意气风发。
不过,她脸上的很厚的浓粉,反而把她的中年之态,反衬得更加明显了。
这时,不知谁起了头,突然开始比较起谁的腰椎间盘突出更严重。话题一开,大家好像突然又有了话题。
"记得大二那年,我和咱们宿舍老三,额,老三没来——我们翻墙出去吃烤串,那真叫一个腿脚利索……"A开始暖场了。"现在可不行,我痛风。"B晃了晃手机,运动步数刚好显示666。
众人哄笑完又陷入沉默。最后AA付款时,我们宿舍当年睡我上铺的C突然说:"这顿我请,下次见面不知什么时候了。"
C,现在在我们这城市,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商人了。
02微信里的活死人
我微信列表里有好几个群,分别是:
业主群、家长群、工作群、小组群,驿站群,还有十年前就没人说话的大学同学群和高中同学群。
点开2008届大学校友群,最新消息停在去年春节的抢红包记录。不过,这两天又有人在群里发问了,说明年有聚会,一定要通知一声。
我觉得他在自言自语,因为他的话没有接收对象,像是对着空气上说话。聚会这玩意,小范围的就是谁牵头谁买单;大范围要AA,而AA更难聚成。
所以,没有人牵头,因为没必要,也没意思。
图源:网络
2025年我上班第一天,隔壁座的同事在午间休息时传授社交秘诀:
"除了过年见了几个亲戚和朋友,现在维系友情就靠拼多多砍价和蚂蚁森林浇水了。"
他上个月刚给前领导的朋友圈点了一年来的第一个赞——因为对方女儿参加少儿模特大赛需要投票。
03邻居或陌生人
我在现在的城市生活了十几年了,新搬进的房子也住了七八年了,但住我对门五年的夫妻,我只知道他家狗叫大象,却不知道女主人姓王还是黄。
由于我住的房子房龄比较久了,有次电梯停电,我俩在楼道里爬楼遇到了,他喘着气说了五年来最长的话:"您说物业费是不是该降降?"
我说,必须得降!
图源:网络
上学期,我孩子放寒假回来,带回来一张表班要求填写"紧急联系人",除了远在老家的父母的电话,我还把小区超市老板的号码写上了。
他好像比我的很多朋友,都熟悉我家孩子。
我甚至想起,我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有次放学下暴雨,我和我老婆实在没法去接孩子,看看手机通讯录和一堆的微信联系人,却不知向谁开口。
最后没辙了,给小区超市老板打电话,让他帮我接孩子的事情。
现在想起来,嘴里既好笑心里又好酸!
04自救指南
我平时很少打麻将,因为没时间,也没心情。
年前,我们小区门口新开了家棋牌室,老板在玻璃上贴了张A4纸:
招固定牌友。
现在已经招到人了。现在每周三晚上,都会有四个中年男人沉默地打掼蛋,茶水费AA,散场时说"下周准点"。
我下班路过,看他们打了一圈麻将,回家我老婆就说马桶堵了,我就在业主群发了条:"求推荐通马桶师傅",收到五个好友申请。
图源:网络
修完马桶加了师傅微信,他朋友圈在晒女儿中考成绩,我突然觉得这算不算新交了个朋友?
马桶修好,夜已经深了,我一个人出去转悠,在小区花坛边遇见了周森淼,他还在那里蹲着。
看见我走过来,他尴尬地笑了笑,说:"我这忙得跟鬼一样,我看到你发的信息了,说给你回的,想着想着就忘了。"
突然,好尴尬啊!
我们住在一个小区,但却很少走动,联系也是靠手机。
他递给我一根烟,说,周末聚聚?我请你!
我说,聚聚!
我俩相视一笑,烟头的红光在夜色里一明一灭。
我想表达的是,中年人的情感荒芜,实则是工业化社会精密运转的必然副产物。当生活被切割成工作、房贷、育儿等标准化模块,深度社交便成人与人之间的非标品——我们的大脑学会了自动过滤掉"无用"的情感连接。
中年社交荒漠化的本质,是工业文明对农耕时代人情网络的系统性拆解。城市丛林法则将人际关系异化为资源置换。能谈学区房的邻居才有价值,可提供客户资源的同事才值得维护。科技看似织就了全球联络网,实则用点赞和砍价制造出"伪亲密"的幻觉,真实的情绪出口反而在算法推送中持续坍缩。
当职场将人异化为绩效数据,社区被切割成封闭的钢筋水泥格子,移动支付取代了借半勺盐的人情往来,人际关系便退化成纯粹的功能性连接。我们不是失去了交朋友的能力,而是被卷入了一个拒绝情感冗余的社会系统——每段关系都需要明确投入产出比,每次对话都暗含资源置换的可能。只是我们很不幸,但每个人又好像都将经历,这种在中年群体里爆发的异化现状。一只脚陷在"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温床,另一只脚已踏入"点赞即关怀"的情感荒漠。
当生存压力榨干最后一丝情绪价值,那些未说出口的聚会推辞,便成了成年人最后的温柔。
与其让回忆败给无话可说的尴尬,不如让往事停留在翻墙吃烤串的夏夜。
本文含虚构演绎情节,谨慎辨别!本文未注明来源配图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即做删除处理
来源:云南松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