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祖传中药铺20年从不外传 昨天县医院长找到我 你爷爷救过我母亲

B站影视 2025-02-07 10:21 1

摘要:现在的中医药传承越来越难了,很多老字号都改做保健品生意,祖传的老药方也渐渐失传。有人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有人说是人心不古的结果。在我们清河县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就有这么一家坚守了七代人的中药铺,它的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现在的中医药传承越来越难了,很多老字号都改做保健品生意,祖传的老药方也渐渐失传。有人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有人说是人心不古的结果。在我们清河县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就有这么一家坚守了七代人的中药铺,它的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我叫王德贵,今年五十二岁,在清河县开了一家”德济堂”中药铺。这是我爷爷留下的老店,从清朝末年就开始营业。店铺不大,却在县城最繁华的老街上占了个好位置。

记得小时候,我总爱往药铺里钻。那些高大的药柜上摆满了各色药材,装在深褐色的瓷罐里,罐子上贴着泛黄的标签。爷爷总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站在那张红木药台后面切药、抓药。

药铺里总有股特别的味道,是几十种中药混在一起的味道。刚开始觉得难闻,时间长了反倒觉得熟悉。现在一进店里闻到这个味道,就觉得特别踏实。

那时候,县里就数德济堂的生意最好。爷爷的医术在方圆百里都有名气,隔壁市里的人都慕名而来。他总说:“治病救人,讲究的是一个’德’字。”每次抓药,都要用那把铜秤仔细称量,一钱一分都不能差。

有些穷苦人家看不起病,爷爷从不收他们的药钱,还常常给他们多放些药材。那时候虽然日子过得紧巴,但爷爷说:“行医济世,重在济世,不在谋利。”

二十年前的一个冬天,爷爷病倒了。那天下着小雪,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是腊月二十三,小城里飘着炒糖瓜的香味。爷爷躺在后院的老房子里,将一个布满药渍的账本交给我:“德贵,这是咱们德济堂的老账本,里面记着几代人的心血,比什么都值钱。”

我翻开那本发黄的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种药方,字迹有深有浅,显然是几代人添加的。爷爷说:“这些药方,都是祖上一点点摸索出来的。记住,不能外传,这是祖训。”

接手药铺后,我就按着爷爷的样子经营。每天早起开门,晚上熄灯关门,日子过得踏踏实实。县里的老人都说,德济堂的药跟从前一样管用。

可是这两年,县里开了几家大型连锁药店。他们装修气派,药品齐全,还能刷医保卡。德济堂的生意慢慢冷清下来,有时候一天都见不到几个客人。

妻子心疼我,劝我改行:“你看人家小王,开个零食店一年赚几十万。咱们守着祖传方子,一年到头还不够孩子上学的钱。”

我知道她说的有道理,可总觉得对不起爷爷。每次望着墙上爷爷的遗像,总觉得他在看着我,期待着我能守住这份传承。

去年冬天,县医院来了个新院长姓张。这天他突然登门拜访,一进门就四处打量。我寻思着可能是来查什么证照,赶紧把营业执照拿出来。

谁知道张院长摆摆手:“王老板,我不是来查你的。我是来买你们德济堂的老药方。”

听到这话,我手里的茶杯差点掉在地上。张院长继续说:“开个价吧,五百万,我们医院想把你们这些老方子推广出去。”

我想起爷爷临终前的嘱托,当场就拒绝了。张院长也不生气,留下张名片就走了。

过了几天,来了个穿着朴素的老太太,带着个脸色蜡黄的小姑娘。老太太说小姑娘是她外孙女,得了怪病,市里大医院都看不好。

我翻开爷爷的老账本,按方子给小姑娘开了药。老太太突然说:“四十年前,我就是在这里治好了肝病。那时候你爷爷给我开的药,喝了三个月就好了。”

我一愣,赶紧翻到四十年前的账本。果然在一页泛黄的纸上,记着一个治疗肝病的方子,旁边还标注着”张母”二字。

这时老太太说:“我是张院长的母亲。当年要不是你爷爷,我早就不在人世了。这次来,是想请你帮帮我这个外孙女。”

听到这话,我心里五味杂陈。张院长原来是来报恩的,难怪上次说要把老方子推广出去。 第二天一早,张院长又来了。这次他开出了一千万的价格,说要把德济堂的方子在医院推广,让更多的人受益。

我坐在柜台后面,看着墙上爷爷的遗像,心里乱成一团。一千万,这在清河县可以买下好几套房子。孩子马上要上大学,家里还欠着一屁股债,这钱来得正是时候。

可爷爷的话又在耳边响起:“祖传药方,不外传。”这是祖训,是几辈人传下来的规矩。

这天晚上,我翻出爷爷的日记,想从里面找到些指引。日记本已经发黄,字迹也有些模糊。爷爷写道:“今天又改良了治肝方,加入了茵陈和郁金,效果比原来的好。医者父母心,治病救人,不在乎方子是否传承,而在乎是否能帮到更多人。”

我一下子愣住了。原来爷爷一直在研究改良老方子,他不是固守,而是在创新。在日记最后一页,还画着一个奇怪的符号,像个太极图,又像个药炉。

第二天,我把张院长请到店里。柜台上的老茶壶冒着热气,我给他倒了杯茶,说:“院长,我同意了,但有个条件。”

张院长端起茶杯:“你说。”

“德济堂必须继续开下去,方子可以在医院推广,但必须让老百姓都用得起。”

张院长放下茶杯,笑着说:“这是自然。我们医院计划开个中医部,就想请你来坐诊。方子的钱,分十年给你,每年一百万。这样你既能在医院帮更多的人,德济堂也能传承下去。”

我站起来,给张院长深深鞠了一躬。这一刻,我仿佛看到爷爷在笑,那笑容比墙上的遗像更加温暖。

小城的早市上,德济堂的红木招牌依然在阳光下闪着温润的光。现在,我一周有三天在医院坐诊,其他时间在店里。德济堂的生意渐渐好起来,老方子在医院也治好了不少病人。

每次走进这个老店,闻到那熟悉的药材味道,我就觉得特别踏实。爷爷的话说得对,医者父母心,治病救人,重在救人。

只是那个画在日记最后一页的符号,到现在我还没参透它的含义。有时候我在想,会不会是爷爷留给后人的另一个秘密?

这些年,清河县变了许多,但德济堂依然守在老街上,继续着它的使命。这或许就是爷爷想要的吧?

来源:缤纷青山EfQyg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