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化转型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正在深刻地改变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美术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教育公平的实现,也是传递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乡村文化信心的重要途径。乡村美术教育作为培养乡村学生审美素质和创新能
引言
数字化转型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正在深刻地改变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美术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教育公平的实现,也是传递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乡村文化信心的重要途径。乡村美术教育作为培养乡村学生审美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在“1+X”证书体系的框架下,高等教育学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乡村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连接数字技术与美术教育的重要桥梁,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优势在乡村美术教育中的实际应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的供应,还会创新教学方法和方法。以赣东北古戏台为例,这一独特的民间文化载体在数字技术的授权下,可以转化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乡村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在产业与教育融合的背景下,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村美术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乡村美术教育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多重挑战。第一,教育资源的结构性不平衡十分突出。乡村美术教育资源数量、质量与城市美术教育资源存在明显差距,体现为:艺术教材内容落后,难以反映当代美术教育的前沿概念;缺乏基本教学设备,尤其是数字媒体设备,严重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艺术展示空间的缺乏,使学生缺乏展示自己的作品和体验艺术的机会,这影响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提高。艺术展览空间的缺乏使学生缺乏展示作品和体验艺术的机会,影响了艺术质量的综合提高。
第二,乡村美术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教师数量不足和美术专业素养较低的双重问题。大部分乡村学校无全职美术教师,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授课,这些教师缺乏系统的美术专业培训和教学经验。另外,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等因素又导致乡村学校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美术教师,教学力量稳定性差欠缺影响了乡村美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乡村美术教育数字化面临基础设施建设、师资能力提升和资源开发等多个层面滞后的问题。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在乡村学校是非常单薄的,网络在学校教学使用、硬件设备与现代美术教育的需求存在冲突。乡村学校使用较多的是过时的多媒体设备,高清艺术教学资源即使有也因网络带宽不足导致无法流畅使用。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欠缺,大部分乡村兼任了美术教学的教师都不会运用数字工具进行美术教学。乡村本土化存在的美术素材无法开发成数字教学资源,现有资源缺乏对乡村文化特色的调查,数字资源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乡村生活经验无法进行衔接。这些问题在制约乡村美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城乡美术教育差距日益突显。要走出乡村美术教育的困境,需要在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教师培训机制的同时,利用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产教整合,让高校学生进行田野考察,收集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美术资料并开发成数字化教学资源,从而为乡村美术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和智慧支持。
数字化转型促进了乡村美术教育的发展
数字化转型改变了乡村美术教育的前景预设。数字技术在乡村美术教育的变革最显著的是打破了传统教育资源的地域限制。以江西为例,全国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疫情时期的大规模投入使用,该平台的超过10万小时的美术教学视频资源,向乡村中小学生展示了涵盖素描、色彩理论、设计等多个领域的丰富资源。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观赏分辨率普遍达到4K级别的高清美术作品图片,清晰地观察到美术作品的细节特征。还有以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专题讲座,中央美术学院的名师大讲堂、故宫博物院的文物鉴赏课程等优质内容,在线直播和录播技术支持下乡村学生可以实时或延时观看,乡村学生的艺术视野拓宽。数字美术教育资源的成本远低于传统教育模式。通过数字平台获取美术教育资源的成本下降有效缓解了乡村学校的美术教育投资的经济压力。数字技术同时也带来了数字资源的质量问题和道德问题,需要教师具备数字素养和美术审美的能力为学生进行甄别筛选,确保数字资源能够合理有效满足乡村美术教育的实际需求。同时,5G技术的普及和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成熟,乡村学生能够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获得更加完美的身临其境的美术学习体验,城乡美术教育的不平等将会缩小。
数字技术促进乡村美术教学模式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新教学方法的引入发生了改变。乡村美术教师通过数字技术培训和不断学习,利用网络平台提前发布美术教学视频,提前布置好学生需要在线上进行自主学习的美术基础知识,线下课堂教学中则引导学生围绕已经线上学习过的内容进行话题的探讨、创作和交流创作感受等。数字技术促成了乡村美术教学模式创新,这种创新的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数字化转型拓宽了乡村美术教育空间。乡村美术教育的场所不再局限于物理意义上传统的教室。社区、家庭等多元化空间也在数字化转型的助力下成了美术教育的平台和空间。乡村学生借助数字艺术社区平台与艺术爱好者进行互动交流,获得了更多的接受艺术素养提升的机会。乡村学生的艺术审美与创新能力通过参与各种艺术活动不断提高。家庭借助数字技术也参与到乡村美术教育当中,家长通过引导孩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美术学习,良好的家庭美术氛围得到提升。
数字化转型下的乡村美术教育新生态建设
“1+X”证书制度下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得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成为乡村美术教育新生态的构建的技术生力军事力量。实施“1+X”证书制度,即在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获得基本学历证书的基础上,鼓励其获得与职业能力相关的多种技能证书。乡村美术教育中的数字资源来源于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在助力乡村教育的新生态构建过程中,高等教育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设计出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紧密结合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将乡村美术教育需要的实际艺术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同时引入企业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来自业界的指导和反馈。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也增强了乡村美术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赣东北古戏台对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赣东北古戏台作为乡村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数字化转型下,研究如何利用数字媒体艺术和技术将古戏台艺术与乡村美术教育结合,对于构建乡村美术教育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古戏台的传统艺术形式转化为数字化的教育资源,利用3D扫描技术重建古戏台模型,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用户沉浸式体验古戏台表演。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在利用数字技术制作项目过程中也真实体验了赣东北民间戏曲的独特魅力,助力了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为乡村美术教育提供了可以虚拟体验的舞台美术,激发了乡村中小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探索欲。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体系:在乡村美术教育数字资源的构建中,要求思政教育融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可以确定设计出来的乡村美术教育的思想道德正向性。将思政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首先,在课程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如强调艺术创作的社会责任、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等;其次,通过项目实践,引导学生关注乡村社会问题,运用艺术手段提出解决方案;最后,通过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增强其文化自信。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构建乡村美术教育新生态的意义及未来展望
建设乡村美术教育新生态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传承乡村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提高了乡村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而且增强了乡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产业教育融合教学模式、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共同推动了乡村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涂少荣,江西服装学院;叶新梅,江西服装学院。
项目:本文是江西服装学院校级教改课题(JFJG2340)、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JD22092)课题、江西服装学院校级教改课题(JFJG24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