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表示:“我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硕士毕业,规培证到手,回到苏州的三甲医院去应聘,直接被无视了,到南京三甲医院,也只给提供超声科的岗位,超声科是辅助科,我可是临床硕士呀……”
医生吐槽:我哈医大硕士,规培证在手去了苏州三甲应聘直接被无视
真是想不通,都是硕士,怎么还有地域优势和地域劣势呢?
2月3日,江苏一名医务工作者讲述了他近期求职的经历,令人唏嘘。
他表示:“我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硕士毕业,规培证到手,回到苏州的三甲医院去应聘,直接被无视了,到南京三甲医院,也只给提供超声科的岗位,超声科是辅助科,我可是临床硕士呀……”
“同样是外地的,一起应聘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儿科硕士居然应聘成功。就因为他是985大学的吗?还是因为他是儿科?儿科一直都受到扶持吗?哈尔滨医科大学可是大名鼎鼎的医学名校,东北地区的老大哥,为何毕业生去江浙沪,总是不如本地的受待见,还好大盐城没有拒绝,除了给编制,还给了一笔安家费,总算安下心了,感谢盐城收留……”
针对这个事,江浙沪的医生们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苏州一名神内医生认为:“哈医大硕士毕业,在东北确实可以,但是到了江浙沪,认可度不高!不要说上海、苏州、南京这样的城市,就算是在哈尔滨当地的三甲医院也进不去呀,哈尔滨的三甲医院门票都是博士毕业了,想好就业,只能去读博。当然,还有一个曲线办法,那就是去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等地找个公立医院先工作,然后不断精进业务,sci也要半年左右发一个,等你晋升到副主任医师以上的时候,你再以人才引进的方法,可以进入苏州或者扬州等地三甲医院。”
南京一名心血管外科的副主任医生则表示:“我们医院这几年新入职的医生70%都是江浙沪医学院校毕业的,其中南京医科大学占多数。剩下的医生,安徽高校毕业生也有一些,其余的都是全国各地来到江苏的。在长三角地区,肯定首选本区域的学生。老实说,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在全国属于第一档次,而哈医大临床医学属于第四档次。你认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很好,但在我们南京人眼里,南京医科大学才是最好的,我们医院就喜欢招南医大的,你不要跟我硬杠,也别拿排名说事,地域优势很重要。”
“其实,当初学医的时候如果你就想来江苏工作,那你应该在研究生期间就报考江苏的医学院校,如果你当初报考了南京医科大学的硕士,最起码江苏地级市三甲你是能进的。”
各大医院爱招本地医学院的毕业生,不待见外地的,这话不假。
这是因为医学专业存在很强的地域性。如果将我国的院校大致划分为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中、华东和华南这几个区域,那么几乎每个区域内都存在医学院校,并且各区域的医学院校与本地区的医院交流合作密切,在区域内有较强的影响力。但如果本地毕业生到外地去就业,再去谈医学院校的影响力,外地医院往往不知其名,不甚了解,招聘有风险,医院自然会谨慎很多。
以浙江大学医学院为例,疫情前,该校医学院曾发布《2019年毕业生质量报告》,数据显示,2019届硕士研究生省内就业 294 人,占比75.58%,可见,绝大部分毕业生还是选择留在浙江工作。
2022届浙大医学院一名学长就曾表示:“我是四川人,本来想回家乡,曾和两个川大的学生竞争华西二院的岗位,但最后人家没要我。我也能理解,毕竟我的人脉和导师关系都在杭州,成都那边孤孤单单,人家也不认识我,华西二院肯定更乐意要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后来我就回到浙江了,在杭州顺利找到工作。”
学医为什么会有地域性?研究生阶段的师生情谊也很重要
我们都知道,常规情况下各个省份都有自己的医科大学,本省的医科大学担负的职能就是为本省培养医疗人才的,它凸显一个地域性。
很多毕业生不懂,以为自己考上了名校,到哪都能通吃,到哪都能好就业,到哪都能凭本事说话。殊不知,中国是人情社会,我们看重人情、依赖人情,在本省求学,在本省就业,除了学历这个硬件之外,还多了一份人情,你也可以说是同门情谊、师生情谊,就业时它显现的作用非常大。
在临床本科这个阶段,大多是没有师承关系的,本科讲究的的是基础全能,培养的是一个所谓的全科医生,学生们和老师的关系也都是萍水相逢,泛泛之交,有的甚至不知道老师的名字,这对于学生就业是没有大的益处的。
只有到了研究生阶段才会开始聚焦专科,才开始有了导师,导师带着你用三年的时间,逐渐将你引领到一个专科医生的道路上,这类似于师带徒的形式,所谓的同门情谊、师生情谊也是从这个阶段形成的。
就是因为有了导师,你为他打工,为他服务,为他助力了三年,老师又反过来培养了你三年,在这三年时间里,朝夕相处,在真正的教学、言传身教和求学帮扶之外,也一定会有一些溢价,你可以说师承某位大咖,某位大咖也会真心视你为亲传弟子。这种情感的联系总是那么奇妙,又显得那么亲切。
那么,同门情谊、师生情谊和学医的地域优势又有什么关系呢?
须知,医学教育与地方紧密结合,关键就在于医学院与附属医院的关系。这种关系分为两类:直属附属医院和非直属附属医院。
对于直属附属医院来说,它是直接由高校管理的医院,在行政和财政上与高校高度一致,是地方医疗核心力量的支柱。这些医院师资重叠,里面的医生同时也会兼任医学院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这种师资的高度重叠会直接影响到就业,因为附属医院的科室主任、院长很多都是高校教师,在招聘时肯定会优先考虑本校的毕业生,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你是某个科室主任的学生,那么等到就业时,肯定会优先考虑你,这就是师生情谊在地域性优势方面的体现。
张雪峰:不要去外地读医学专业,特别是研究生!虚假的名校光环,你难回故乡
必须要给所有想要学医的孩子一个建议:想在哪就业就要在哪学医,特别是研究生阶段,更要如此。这不只是笔者自己的观点,很多业内人士也持有相同观点。
近期,在张雪峰的直播间,一名来自重庆的家长提出了一个问题,关乎未来和希望,她表示:如果孩子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考入了浙江大学医学院或其它名校,那么孩子毕业后回重庆就业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个问题不仅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未来规划,也触及了广大医学生及其家庭共同关心的话题。
对此,张雪峰立即表示:“即便是来自全国顶尖医学院的博士毕业生,如果想要回到重庆的顶级三甲医院工作,其实也并没有太多优势。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本地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可能更受青睐。”
张雪峰认为,重庆有很多好的医学院校,例如在重庆医科大学,学生们有机会在学习期间就跟随他们的导师(也就是医院的科室主任)参与到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这种学校与医院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不仅让学生们能够早早地融入到当地实际的医疗环境,而且还建立了强大的师生网络和人脉资源。当这些学生毕业并参与到医院的招聘中时,他们的这些背景和联系往往成为他们最大的优势。
如此情况,在外地学医的孩子想要回重庆,怎么比得过重庆本地医学高校的毕业生?
最后,张雪峰还提醒每一位医学生及其家长,他认为,选择医学院并非仅仅是追求学术声望和分数的高低。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未来的就业方向和生活规划。对于那些有着明确地域就业目标的学生来说,选择一所与未来工作地点紧密相关的医学院,可能比单纯追求名校更为重要。
这句话笔者无比赞同,学医,真不用看是不是985或者211,在医学领域有几个医科大学是211和985?既然都不是,那就完全不用考虑这一点,名校光环都是虚假的,还是得看这个学校在当地的就业口碑。
所以,不要再执着于名校了,学医还是不要离开家乡为好,因为一旦离开,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你真有可能回不了故乡!
撰文 | 阿拉斯加宝编辑 | 阿拉斯加宝
来源:博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