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美国人感染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病例数不断上升,并报告了该国首例人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死亡病例。今年以来,我国尚未报告新增的人感染H5N1型等高致病性禽流感,但存在一定的传播风险,仍需保持警惕。
近期,美国人感染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病例数不断上升,并报告了该国首例人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死亡病例。今年以来,我国尚未报告新增的人感染H5N1型等高致病性禽流感,但存在一定的传播风险,仍需保持警惕。
这种看似遥远的病毒,正悄然潜伏在生活角落,随时可能威胁健康。接下来,跟随疾控专家一起深入了解,别让大意成为健康隐患。
什么是人感染禽流感
人感染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中某些亚型(如H5、H6、H7、H9及H10等亚型病毒中的一些毒株)感染人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禽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甲型(A型)流感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为80nm~120nm,有囊膜。基于囊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抗原性不同,分成不同H亚型和N亚型。至今发现能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有:H3N8、H5N1、H5N2、H5N6、H5N8、H6N1、H7N2、H7N3、H7N4、H7N5、H7N7、H7N9、H9N2、H10N3、H10N5、H10N7、H10N8等。
人感染禽流感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发。
人感染禽流感的传染源
主要为病(死)禽和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健康禽类,也可以为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猪、牛等哺乳动物,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人或其他动物也是可能的传染源。
人感染禽流感的传播途径
人感染禽流感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发。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
▶呼吸道传播:吸入含有禽流感病毒颗粒的飞沫或气溶胶感染。
▶接触传播:通过接触感染的家禽、其他动物或其分泌物、排泄物,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环境或物品感染。
人感染禽流感的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缺乏对禽流感病毒的预存免疫,但由于禽流感病毒具有较严格的宿主特异性,一般认为人群对禽流感病毒不易感,仅可造成少数个体暴露后感染和发病。
从事家禽养殖、运输、加工、交易等高危职业史人群是需重点关注人群。
人感染禽流感的症状
临床表现因感染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而异。重症病例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潜伏期:一般为1~7天,个别可达12天以上。
早期症状: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热程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重症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5~7天出现肺炎,多有中至重度ARDS,部分出现休克、急性肾损伤、横纹肌溶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Reye综合征、急性坏死性脑病、细菌或真菌感染等并发症。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活禽和病死禽
避免接触生病或死亡动物,包括野生鸟类,与动物或其他环境接触应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
不要购买活禽,鼓励购买集中宰杀处理好的冷鲜或冰鲜禽。
注意饮食卫生
生禽、畜肉和鸡蛋等食物一定要烧熟煮透。
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后。
食品加工过程中要做到生熟分开。
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及时就医
若有发热等不适症状,应尽快就诊,并主动告知接诊医生发病前有无禽类或禽类制品接触史,是否去过活禽市场等信息。
记者:苏珊 通讯员:尹士平 杨丽 校对:高新 编辑:曹梦佳
来源:新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