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表明,全麦面包、燕麦和大米(P<0.05)以及水果和蔬菜(P=0.02)的摄入量与MGUS风险降低相关。这一发现为预防MGUS提供了饮食干预的新视角。
01
不同种族人群中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的饮食风险因素
(https://doi.org/10.1182/bloodadvances.2023011608)
研究表明,全麦面包、燕麦和大米(P<0.05)以及水果和蔬菜(P=0.02)的摄入量与MGUS风险降低相关。这一发现为预防MGUS提供了饮食干预的新视角。
MGUS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的前驱状态,与寿命缩短及心脏、肾脏、神经和免疫相关并发症密切相关。然而,关于该病症的可改变风险因素,目前知之甚少。为了探究在种族多样的人群中,MGUS的风险是否与饮食因素相关,研究团队基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1988-2004年),开展了一项美国人群病例对照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多种食物和饮料组的每日克数摄入量与MGUS显著相关。具体而言,全谷面包、燕麦和米饭的摄入量与MGUS呈负相关(OR=0.70;95%CI:0.48-1.00;P<0.05);水果(不含果汁)和蔬菜的摄入量也与MGUS呈负相关(OR=0.69;95%CI:0.52-0.93;P=0.02),其中蔬菜(OR=0.75;95%CI:0.56-0.99;P<0.05)、番茄(OR=0.72;95%CI:0.51-1.00;P<0.05)和十字花科蔬菜(OR=0.44;95%CI:0.26-0.74;P<0.01)的摄入量均与MGUS风险降低相关。而含糖饮料(OR=1.34;95%CI:1.00-1.78;P<0.05)、含糖软饮料(OR=1.41;95%CI:1.01-1.96;P=0.04)和人工甜味软饮料(OR=1.55;95%CI:1.04-2.33;P=0.03)的摄入量与MGUS风险增加相关。
因此,饮食可能是MGUS的一个潜在可改变风险因素。这一发现为MGU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些关联,并探索其潜在的生物学机制。
02
新诊断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ITP)中泼尼松与高剂量地塞米松的随机对照试验
(https://doi.org/10.1182/bloodadvances.2023010975)
关于成人新诊断未治疗pITP的最佳一线治疗,即标准剂量泼尼松(PDN)与高剂量地塞米松(HD-DXM)的选择,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为这一临床问题提供了新的见解。
研究纳入的pITP患者年龄介于18至80岁之间,血小板计数≤20×109/L,且出血评分≥8。患者被随机分配至两个治疗组:A组(59/113,52.2%)接受PDN治疗,剂量为1mg/kg/天,持续28天;B组(54/113,47.8%)接受HD-DXM治疗,剂量为40mg/天,每14天一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
在可评估的患者中,A组(56例)在第42天的总初始缓解率(包括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和微小缓解[MR])为78.57%(44/56),而B组(49例)在第46天的总初始缓解率为93.88%(46/49),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4)。然而,在初始缓解后的第180天,A组和B组的总最终缓解率分别为60.47%(26/43)和58.97%(23/3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07)。在初始缓解后的12个月,A组的总持续缓解率为80.65%(25/31),显著高于B组的55.56%(20/36),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2)。研究期间共发生7例复发。中位随访时间为44.4个月。48个月时,总生存率为100%,自第180天起的48个月无病生存率为81.11%。
因此,PDN和HD-DXM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HD-DXM能够迅速诱导有效的初始缓解,但其持久性不及PDN。
03
BTK抑制剂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的应用:第二代药物及未来展望
(https://doi.org/10.1182/bloodadvances.2023012221)
BTK抑制剂(BTKis)已成为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套细胞淋巴瘤和Waldenstron巨球蛋白血症在内的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的标准治疗方案。文章综述了BTK抑制剂在CLL治疗中的最新进展,并探讨了临床研究的未来方向。
在多项随机试验中,第一代BTKi伊布替尼相较于标准化疗免疫治疗方案展现出了优越性,但其应用受到心房颤动和高血压等心血管副作用的限制。第二代BTKis选择性增强,在三项与伊布替尼的头对头研究中显示出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BTK C481S突变的出现推动了非共价“可逆性”BTKis的开发,如匹妥布替尼(Pirtobrutinib),该类抑制剂对C481S突变无选择性限制。然而,这些抑制剂与C481热点区域外的耐药突变相关。这些非C481变异突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其中一些突变在匹妥布替尼、泽布替尼和阿卡替尼之间共享,可能对交叉耐药性和治疗顺序产生潜在影响。此外,目前正在临床开发针对C481和非C481突变的BTK蛋白降解剂,该类药物在体外对这些突变具有活性。
04
自体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恶性肿瘤中失败及疗效的早期预测因素
(https://doi.org/10.1182/bloodadvances.2023011992)
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B细胞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B-ALL)和B细胞淋巴瘤等血液恶性肿瘤中显示出显著疗效。然而,尽管这些创新疗法取得了治疗上的进展,仍有15%至40%的B-ALL患者和超过50%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失败。失败原因众多,包括CD19阴性或阳性复发、CAR-T细胞在体内激活和/或扩增不足,或T细胞耗竭等。
截至目前,在欧盟获得上市许可的CAR-T细胞产品均为自体产品,因此产品间存在高度异质性。实际上,每批次产品的生产都需要通过各自患者的血细胞单采来收集起始细胞材料,而细胞成分各异,这给制药公司带来了尽可能标准化生产流程的挑战。此外,这些成本高昂且耗时的疗法还存在高达25%的生产失败风险。因此,迫切需要识别早期生产失败和/或治疗逃逸的风险因素。
据报道,血细胞单采产品的质量、病情进展以及既往治疗是临床反应差异性的预测因素。文章综述旨在报告并讨论有助于预测生产成功率和临床反应的预测因素,以期为CAR-T细胞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05
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减强度异基因移植后维奈克拉/阿扎胞苷的预防性维持治疗
(https://doi.org/10.1182/bloodadvances.2023012120)
本研究开展了一项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采用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Ven/Aza)作为预防性维持治疗,对于高风险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接受维奈克拉联合氟达拉滨/白消安预处理(Ven/FluBu2)后进行减低强度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并使用他克莫司和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27例接受Ven/FluBu2 allo-SCT的患者中,55.6%的患者既往接受过维奈克拉治疗,96%的患者微小残留病灶阳性。其中,22例患者按方案接受了维持治疗,即在第1至5天静脉注射阿扎胞苷36 mg/m²,并在第1至14天口服维奈克拉400 mg(42天为1周期,共8个周期;或28天为1周期,共12个周期)。在维持治疗期间,最常见的3-4级不良事件为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但这些不良反应均为短暂且可控的。感染事件较少发生(n=4,均为1-2级)。1年和2年中度/重度慢性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4%(95%置信区间[CI],0.3%-18%)和22%(95%CI:9%-40%)。
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尚未达到。在22例接受Ven/Aza维持治疗的患者中,2年OS、无进展生存期、非复发死亡率和累计复发率分别为67%(95%CI:43%-83%)、59%(95%CI:36%-76%)、0%和41%(95%CI:20%-61%)。免疫监测结果显示,该治疗方案对T细胞扩增无显著影响,但B细胞扩增相较于对照组有所减少。
研究表明,对于高风险MDS/AML患者,预防性Ven/Aza维持治疗可安全给药,但尚需开展随机研究以准确评估其潜在获益。
06
2019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指南2022年回顾
(https://doi.org/10.1182/bloodadvances.2023012541)
2019年ASH发布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指南中,针对成人(推荐意见1-9)及儿童(推荐意见10-21)原发性ITP的管理提出了相应建议。
基于复审结果,ASH质量委员会批准了对成人ITP二线治疗进行重点更新的建议。此外,ASH将继续对2019年ITP指南进行年度全面监测和复审,以评估何时有足够的新证据支持进一步的修订。
07
伊布替尼作为一线治疗套细胞淋巴瘤(MCL)的多中心真实世界英国研究
(https://doi.org/10.1182/bloodadvances.2023011152)
本研究显示,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作为一线MCL治疗有效且耐受性良好,但高危疾病患者的预后较差。这一发现为MCL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纳入了接受伊布替尼联合或不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的初诊MCL成人患者,并对治疗毒性、疗效和生存期进行了评估,同时特别关注了高危MCL(存在TP53突变/缺失/p53过表达、母细胞样/多形性或Ki67≥30%)患者的预后。共有来自43家参与中心的149例患者入组,其中男性占74.1%,中位年龄75岁,75.2%的患者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评分为0至1分,36.2%为高危患者,8.9%为自体移植候选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至少1个周期的伊布替尼治疗(中位治疗周期数为8),其中39.0%的患者联合使用了利妥昔单抗。
≥3级毒性反应发生率为20.3%,33.8%的患者需要减少剂量或延迟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15.6个月时,41.6%的患者停用了伊布替尼,其中8.1%因毒性反应而停药。在104例疗效评估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和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71.2%和20.2%。低风险组与高风险组的ORR分别为77.3%和59.0%(P=0.05),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组与伊布替尼单药组的ORR分别为78.7%和64.9%(P=0.1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26.0个月;低风险组与高风险组的中位PFS分别为未达到(NR)和13.7个月(HR 2.19;P=0.004)。中位总生存期(OS)为NR;低风险组与高风险组的中位OS分别为NR和14.8个月(HR 2.36;P=0.005)。停用伊布替尼后的中位生存期为1.4个月,接受后续治疗的患者生存期更长(中位生存期:8.6个月 vs 0.6个月;HR 0.36;P=0.002),占41.9%。
研究结果显示,伊布替尼联合或不联合利妥昔单抗作为MCL的一线治疗,包括老年和不适合移植的患者,均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然而,三分之一的高危患者和不适合接受伊布替尼后治疗的患者,其PFS和OS显著较差,这凸显了在这些患者群体中探索新治疗方法的必要性。
08
接受去甲基化药物和维奈克拉治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预后风险特征
(https://doi.org/10.1182/bloodadvances.2023011757)
对于无法接受强化化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去甲基化药物(HMAs)联合维奈克拉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然而,欧洲白血病网络(ELN)风险分类主要适用于接受强化治疗的患者。本研究旨在验证一种新近提出的新型分子预后风险特征(mPRS)对于接受HMAs和Ven治疗的AML患者的适用性。该分类将患者分为获益较高组、获益中间组(携带N/KRAS或FLT3-内部串联重复突变)和获益较低组(携带TP53突变)。
回顾性分析了159例接受HMA和Ven治疗的AML患者。根据mPRS分类,74例(47%)患者被归入获益较高组,31例(19%)归入获益中间组,54例(34%)归入获益较低组。总缓解率分别为86%(获益较高组)、54%(获益中间组)和59%(获益较低组),整体缓解率为71%。获益较高组的中位OS和无事件生存期(EFS)分别为30个月和19个月;获益中间组分别为12个月和8个月;获益较低组分别为5个月和4个月(P<0.001)。与ELN 2022分类相比,根据mPRS分类对患者进行分层时,OS和EFS的C指数更高。在获益较高组、获益中间组和获益较低组中,2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35%、70%和60%(P=0.005)。
mPRS分类能够准确区分接受HMA联合Ven治疗的AML患者群体。在这些患者中,N/KRAS和TP53突变似乎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亟需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09
NPM1突变AML分子失败后基于维奈克拉的低强度治疗
(https://doi.org/10.1182/bloodadvances.2023011106)
NPM1突变的AML患者若发生分子学复发,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将不可避免地进展为临床复发。近期发表的小规模病例系列研究显示,维奈克拉联合低剂量阿糖胞苷或阿扎胞苷能够减少或消除MRD。本研究报告了一项国际多中心队列研究结果,该队列纳入了79例因分子复发而接受维奈克拉联合方案治疗的患者。其中,66例患者(84%)达到总体分子缓解(MRD降低≥1个对数级),56例患者(71%)实现MRD阴性。在79例患者中,18例(23%)需要住院治疗,治疗期间无死亡病例报告。41例患者在未接受进一步治疗的情况下成功过渡到异基因移植,其中25例在移植前通过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评估为MRD阴性。
全队列患者的2年总生存期(OS)为67%,无事件生存期(EFS)为45%。采用时间依赖性分析显示,在应答患者中,接受移植者的生存期与未接受移植者无显著差异。FLT3-ITD突变的存在与较低的缓解率(64% vs 91%;P<0.01)、较差的OS(HR 2.50;95%CI,1.06-5.86;P=0.036)和EFS(HR 1.87;95%CI,1.06-3.28;P=0.03)相关。在35例未接受移植的患者中,18例在治疗后中位时间10个月时达到MRD阴性并停止治疗,其自治疗结束起的2年分子无复发生存率为62%。基于维奈克拉的低强度化疗方案是治疗NPM1突变型AML分子复发的潜在有效方法,既可作为过渡到移植的桥梁,也可作为终末治疗。
10
(https://doi.org/10.1182/bloodadvances.2023010417)
TP53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是致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目前可用的治疗手段效果欠佳,患者预后极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CT)普遍被认为是实现持久疾病控制的唯一治疗选择。然而,在此类疾病背景下,allo-HCT的疗效亦不甚理想,引发了对移植效用的质疑。文章综述了TP53突变型MDS/AML亚组中allo-HCT疗效的最新数据,评估了现有证据的局限性;回顾了该疾病的分子异质性,根据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了不同预后,以辅助患者选择;并基于当前数据,审慎探讨了allo-HCT是否应作为此类疾病的常规治疗手段。
文章提出,对于携带TP53双等位基因失活和/或不良风险细胞遗传学的MDS/AML患者,其预后极差,促使开展HCT与非HCT的随机对照试验,以确定移植是否能延长此类患者生存期,或对其他临床上相关的结局产生积极影响,如患者报告结局或医疗资源利用等。在没有专门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情况下,判断哪些TP53突变型MDS/AML患者可能真正从allo-HCT中获益,可谓是一种模糊的猜测,必须谨慎考虑。
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