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天,本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季节,然而对于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来说,却是一个疾病高发期,发病率明显上升。
北京过年这几天的天气相对来说较冷,但是,过了立春,就代表春天已经来临。
春天,本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季节,然而对于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来说,却是一个疾病高发期,发病率明显上升。
图片来源网络
那么,为什么春季精神疾病容易“一触即发”、“蠢蠢欲动”呢?
01 气候变化春季是一年中气温、气压、气流及湿度等变化最为无常的季节,这些变化会破坏人体内部的稳定,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进而引起精神状态的变化。
春季,人体的新陈代谢开始加快,激素水平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使人体的神经兴奋性增高,进而打破原有的神经平衡,诱发精神疾病的发作。
03 其他影响花粉、灰尘等过敏性疾病随着春天的到来逐渐增加,而这些疾病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与焦虑、抑郁、应激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等情绪、行为显著相关。
另外,人体的肝气与春季相对应,肝主疏泄,与人的情志变化关系密切。春天阳气上升,肝火旺盛,此时如果肝气得不到升发,人体就会出现相应问题,最终导致情志失控。
因此,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应格外关注春季的情绪变化,警惕复发的信号,以免耽误治疗。
01 情绪变化情绪低落:比如抑郁患者,又时常感到悲伤、沮丧,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失去热情,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
情绪高涨:比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发作,可能表现出过度兴奋、言语增多、自我评价过高、思维奔逸等情绪异常高涨的情况。
情绪不稳定: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因为小事而大发雷霆,或者突然从一种情绪状态转变为另一种情绪状态,让人难以捉摸。
睡眠障碍:睡眠是很多精神疾病的晴雨表,大部分人病情复发的前兆都是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早醒等睡眠问题,当然,也有人正相反,会出现多睡的情况。
食欲改变:有些人可能会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对食物失去兴趣,甚至出现厌食症状,体重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
社交退缩:原本性格开朗、喜欢社交的人,突然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回避社交活动,甚至对家人也变得冷淡。
行为异常:出现一些怪异的行为,如反复洗手、检查门窗、自言自语、无故发笑等。这些行为可能是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表现。
图片来源网络
思维紊乱:思维变得不连贯,说话逻辑不清,表达困难,甚至出现妄想、幻觉等症状。这些症状表现都在表明,患者的精神状态出现异常。
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疾病复发时,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都会有所下降,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学习或生活。
04 气候变化疾病发作时的躯体不适症状,如心慌、胸闷、气短、头晕、头痛、消化不良、胃痛、腹泻、乏力等又卷土重来,再次困扰患者。
春季精神疾病的高发与多种因素有关,了解这些原因和发作信号,有助于我们提前做好预防和干预措施。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了上述异常信号,应及时关注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对于已经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家属要加强监护,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诊,避免病情复发。
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共同关注精神健康,守护心灵的春天。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来源:北京精神科康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