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仁勋曾表示, 人工智能下一个浪潮将是 “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马斯克堪称具身智能最激进的拥趸者,他声称人形机器人普及程度将是汽车的10倍。
具身智能正掀起巨浪。
在蛇年春晚中,宇树科技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身穿东北特色的花棉袄,扭秧歌转手绢,人机共舞的场面让观众印象深刻。这次舞台,再次将具身智能推至聚光灯下。
黄仁勋曾表示, 人工智能下一个浪潮将是 “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马斯克堪称具身智能最激进的拥趸者,他声称人形机器人普及程度将是汽车的10倍。
顾名思义,具身智能是指一种智能系统或机器,能够通过感知和交互与环境进行实时互动通常具备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的能力,而人形机器人则被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根据花旗银行最新发布的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万亿美元,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6.48亿台。
具身智能融资潮
VC/PE涌入这条科幻赛道。据投资界不完全统计,近一年具身智能领域融资超50起。
具身智能明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以清华、上海交大为代表的高校系团队十分亮眼,业内更是有“北清华,南交大”之称。
就在1月,从康复机器人到通用机器人转变的傅利叶宣布已完成合计近8亿元的E轮融资。国鑫投资、浦东创投、张江科投、张科垚坤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钧山资本等机构共同参与。目前傅利叶GRx系列人形机器人已推出GR-1和GR-2两款机型,覆盖导览咨询、学术科研、医疗康复等应用场景。身后公司创始人、CEO兼董事长顾捷毕业于上海交大动力机械系,于2015年创立傅利叶,并在2019启动通用人形机器人的项目。四年后,傅利叶成为国内第一家量产双足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公司。
此外,研发具身大脑系统的穹彻智能于2024年12月获数亿元Pre-A+轮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老股东Prosperity7 Ventures、小苗朗程及璞跃中国加注。成立一年内完成第三轮融资,穹彻智能身后是两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青年教授王世全和卢策吾,卢策吾身上还有另外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标签:师从李飞飞。众所周知,李飞飞被誉为“AI教母”,长期主导着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学科研究,她带出的学生军团,正成为全球AI界的中流砥柱。
再早些,银河通用宣布完成5亿元战略轮融资,投资方包含恒旭资本、香港投资公司HKIC、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深创投、建银国际、智友科学家基金等,同时老股东IDG、经纬、蓝驰、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等继续大幅追加投资。至此,银河通用仅成立一年多时间已完成超12亿元融资。掌舵者是一位90后青年教授王鹤,他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还是斯坦福大学博士,现担任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银河通用为人熟知的是推出了第一代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 G1。
此外,聚焦双足机器人研发的加速进化完成亿元Pre-A系列轮融资,首席科学家赵国明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和无人系统中心类脑机器人中心主任。还有聚焦打造高性能轻量化一体化关节的钛虎机器人、具备AI+机器人生产力级全栈技术能力的千寻智能、从事人形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及仿生智能装备研发的月泉仿生、聚焦多模态触觉感知传感器的千觉机器人背后都挤满了投资人。
更别提那些明星项目通用足式机器人公司逐际动力完成A+轮融资,南山战新投、高捷资本、纳爱斯投资等位列投资阵容之中;研发四足机器人起家的宇树科技完成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北京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美团龙珠、中关村科学城、琥珀资本、上海科创基金、红杉中国、中信证券、祥峰投资中国基金等;稚晖君的智元机器人获新一轮融资,投资方包含软通动力、慕华科创、蓝驰创投、中科创星。
城市产业竞赛
融资火爆的背后,一场城市间的新兴产业争霸赛悄然打响。各地纷纷设立基金,出台政策,全力抢占产业高地。
北京发力。2024年初,目标规模为100亿元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落地北京经开区,将围绕国家及北京市机器人产业相关领域战略性布局开展直接股权投资,重点投向机器人本体、产业链零部件、产业链创新应用等领域。
上海大招频出。2024年12月,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首批遴选生态合作伙伴签约,上海国投公司与浦东新区共同发布上海具身智能基金。此前,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正式设立,出资额合计890.03亿元,主要投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领域。
深圳也来了。2024年4月,深圳宝安区发布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子基金管理机构招募公告。其中先进制造基金明确提出聚焦涵盖智能机器人(重点包含具身机器人)。早前,深圳“20+8”产业集群升级2.0版本,就对机器人产业进行调整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调整为机器人产业集群,新增智能机器人产业到未来产业中。
广州也已布局。2023年9月,广州两大母基金成立运作的首批部分合作落地签约。其中,规模达1500亿的广州产业母基金主要投向中明确提到了智能装备与机器人领域。
更多省市正摩拳擦掌。2024年3月,安徽省人工智能主题基金子基金管理机构招募公告发布,文件明确子基金主要投资领域包含智能机器人;河北省20亿机器人产业基金征集子基金管理机构及储备项目.....一场具身智能产业争抢战正酣然上演。
与此同时,产业政策密集出炉。
早在202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在此背景下,各地一系列产业政策接踵而至,全力打造产业集群。
最新则是北京。2025年1月,《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其中提到,到2027年,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具身大小脑系统、整机控制芯片、全身运动控制能力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高效、规模化应用。
稍早前的2024年12月,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若干措施》指出,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应用大模型技术的智能硬件产品研发推广。而上海《徐汇区关于加快推进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扶持意见(试行)》,则是上海首个区级层面的具身智能产业支持政策。
重庆、成都、杭州等排队赶来。
然而,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具身人形机器人仍处于研发阶段。要想让一个机器人去模仿人类进行各种动作和行为,然后再通过精确的全身运动控制和泛化的manipulation,除了成熟的人形机器人本体之外,还需要有真正的通用泛化的机器人具身大模型来驱动,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实现科幻电影那一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投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