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文 | 邵中医科普讲堂
编辑 | 邵中医科普讲堂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一个扎心的真相:37℃,可能已经不是你的标准体温了!
啥?你是不是立刻摸了摸自己的额头,心想:“完了,我是不是要进厂(医院)返修了?” 别急,这事儿其实挺正常,科学家早就盯上了这个问题。
过去200年里,人类的平均体温在悄悄下降。 19世纪的时候,德国医生卡尔·温德利希(Carl Wunderlich)测了一堆人的体温,得出个结论:人体正常体温是37℃。
这条“金科玉律”传了一个多世纪,结果最近的研究一看——不对劲啊,现在的人平均体温大概是36.4℃~36.7℃,比祖宗们“凉”了0.3℃左右。
所以,如果你每天测体温都稳定在36.5℃左右,别担心,不是你快凉了,而是大家一起变凉了。
要说这事儿的原因,科学家们也研究了一大圈,发现可能有这么几个“幕后黑手”:
(1)炎症少了,体温也降了
以前的医疗条件差,感染发炎是家常便饭, 身体经常得开“高烧”来对抗病菌,体温自然偏高。而现在呢?抗生素、疫苗、消毒洗手液一通操作,我们的身体炎症少了,体温自然会低一点。
(2)日子好了,身体更省电
过去,人们冬天挨冻、夏天暴晒,身体得拼命“燃烧”热量来维持温度。现在空调暖气一开,四季如春,身体也懒得费劲去升温了。 这就像以前的手机一天一充,现在的智能机待机更省电——人体也学会了“节能模式”。
(3)新陈代谢变慢,我们不“热血”了
研究发现,现代人的代谢率比祖宗们低。也就是说,我们燃烧能量的速度变慢了,体温自然就降了点。毕竟,现在的人吃得比以前好,却动得比以前少,天天坐着玩手机、刷剧、打游戏,身体的“炉子”也烧得没那么猛了。
有人可能会想:“体温越低,难道不意味着我‘省电’、‘长寿’?” 这话也不能全对,体温下降是个趋势,但过低也可能有问题!
(1)体温低一点,可能意味着身体更健康
有研究发现,体温较低的人,炎症水平也较低,患慢性病的风险可能更小。毕竟,炎症是很多疾病的幕后黑手,比如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等。如果你的体温偏低,但身体倍儿棒,那可能是好事。
(2)但太低?小心免疫力跟着“降级”
人体是个“温度敏感”的机器,体温太低,免疫系统可能“懒”得运作,导致抵抗力下降、代谢减慢、身体修复能力变差。你是不是发现冬天感冒特别容易?那就是因为低温会让免疫细胞“迟钝”,病毒趁机搞事情。
(3)体温低还可能影响情绪
有研究发现,体温偏低的人,可能更容易抑郁或者疲劳。毕竟,身体的化学反应都需要温度支撑,温度低,神经递质的传递效率可能都会下降,导致精神状态不佳。
想知道自己的体温在不在“正常范围”?这里有个小技巧:
✅ 早晨起床后,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别刚起床就测,等5-10分钟比较准)。
✅ 正常体温大概在36.1℃~37.2℃之间,早上可能偏低,下午稍微高一点。
✅ 如果你的体温长期低于36℃,并且经常觉得手脚冰凉、疲惫、免疫力差,那可能需要去检查一下甲状腺功能、贫血或者代谢问题。
如果你的体温偏低,或者经常觉得冷、没精神,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多运动——运动能提高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帮你“升温”。别总窝着,动起来!
别节食过头——吃太少、缺少蛋白质和好脂肪,会让身体“省电”,体温下降。健康饮食很重要!
多晒太阳——日光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帮助调节免疫系统和体温。别老宅家里,多出去走走。
保证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体温调节,让你更容易怕冷、疲惫。别再熬夜刷手机了,赶紧睡!
注意保暖——特别是手脚冰冷的人,冬天多穿点,别硬抗着“练耐寒”。穿秋裤不丢人,冷到发抖才丢人!
总之,体温下降是个普遍趋势,但并不意味着你就“凉凉”了。只要你的身体状态好,体温低一点也没啥大问题。关键是关注自己的健康信号,别让生活习惯把自己逼得“冷若冰霜”!
所以,朋友们,别再熬夜、少点奶茶、多动一动,给自己“升温”一点,这才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参考文献:
Protsiv et al., 2020. Decreasing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Life.
来源:邵中医科普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