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20年,牛津大学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历史与现状

B站影视 2025-02-06 10:47 2

摘要:牛津大学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Oxford School of Global and Area Studies)在2024年迎来建院二十周年并于2025年举办相关纪念活动,回顾发展历程几经调整变革。2000年牛津在时任副校长Sir Peter Machin No

学院建立二十年发展历程[1]

牛津大学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Oxford School of Global and Area Studies)在2024年迎来建院二十周年并于2025年举办相关纪念活动,回顾发展历程几经调整变革。2000年牛津在时任副校长Sir Peter Machin North的带领下推行牛津行政机构改革计划,由此前各独立院系整合为学部,学部下设各院系自主性增强。这一变化使得牛津的区域研究与发展研究学科由之前受牛津院际委员会(inter-faculty committees)领导,而演变为独立学院。调整后,2002年牛津成立区域和发展研究系(Department for Area and Development Studies),后该系于2004年分别成立跨学科领域研究学院(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Area Studies)和牛津大学国际发展系(Oxford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18年5月,“跨学科领域研究学院”更名为现在“牛津大学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2]

建立之初,学院面临多方面的困难。学院起初只有骨干的四人团队,包含初任院长,负责人力、财务、基建等人员,初期团队内一人承担多项工作内容。新学院初期不仅需要平衡并团结已有的地区研究中心,还需要梳理新建立学院的定位与命名。当时区域研究学科在学术界并不被看好,首任院长Roger Goodman[3]花费大量时间说服已有的区域研究中心加入新学院。随着学院的建立,资金拮据也成为主要困扰,2004年10月学院预算有80万英镑赤字。2005年,在学院的牵头下举办了“跨学科地区研究的未来”学术会议。这一次会议使得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理事会(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ESRC)与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理事会(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 AHRC)决定资助一项以语言为基础研究中国、日本、阿拉伯与东欧的区域研究项目。这一资助使得英国整体对区域研究重视程度提升,并使学院成为英国区域研究牵头机构。多个硕士专业的开办,并逐步获得更多的研究基金与项目支持,学院解决了资金困扰问题。随着2019年开始博士招生以及更多的博士后、访问学者的加入,学院不断发展。

牛津大学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办公处,摄于2024年10月

在未来发展规划中,牛津大学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继续保持高水平学术,并计划进一步在医学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开展联合项目。此外,牛津此前在1970年代有过建立东南亚研究中心的讨论,学院有计划将其实现。

学院整体架构与职能

管理体系方面,牛津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主要由学院领导团队、各项目主任以及其他行政保障人员三部分组成。学院领导团队设院长、行政和财务主管、副院长(人事)、研究生院长、博士生项目主任、研究主任、平等与多样性负责人以及学院考试委员会主席八个岗位。此外依据八个不同硕士项目而设立的硕士项目主任。另有残障保护、平等多样性与包容(EDI)以及福利等行政团队。现任院长为Paul Chaisty,于2022年10月成为新任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和东欧政治学。前任院长为Christopher Gerry,研究方向关于欧亚大陆福利、卫生、劳动力市场经济学。学生管理则由大学各学院(College,亦可称“书院”)负责,各学院承担学生住宿、饮食、学生活动等系列工作。每位教职都有一个自己的学院,会负责本学院本科生基础课程教学。学生学费交给学院,学院在英国注册为慈善机构。

专业项目开办方面,牛津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硕博项目为主,区域国别划分特色明显。目前,牛津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有7个根据区域划分的硕士项目(非洲、中国、拉美、中东、日本、中东欧与俄罗斯、南亚)、1个综合性区域研究硕士项目(全球与区域研究硕士)、1个与牛津赛义德商学院MBA合办硕士项目以及一个博士项目(按研究区域划分方向)。其中,全球与区域研究硕士(MPhil in Global and Area Studies)是2021年新开设项目,尝试糅合不同区域的研究共性并帮助学生最终确定一个研究领域。在2024年,有来自世界各地区630余位学生申请硕士项目,最终录取人数在130人左右,每个硕士项目每年录取20名学生左右。博士项目近年申请平均数量在80-90人左右,每年录取4-7位博士生。

学院职能方面,牛津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兼具教学、科研与咨询功能。教学方面目前49位本院教职,并聘请多位其他院系教职开展教学内容,主要与牛津政治与国际关系系(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合作密切。学院内设有专职研究员(11位)、合作研究人员(70位)、博士后、访问学者等岗位开展区域国别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涉及全球与区域秩序、社会与政治活动、制度变革、社会不平等以及研究方法等,并与欧盟、英国等基金保持合作关系,为青年学者提供研究经费支持。学院同时联合牛津大学创新咨询服务(Oxford University Innovation Consulting Services)提供咨询服务,主要面向政府、公共部门机构、社区团体和企业等机构提供智力支持。咨询项目范围包括风险分析、政策建议和分析、团体和部门的培训和能力建设等,并提供大学内部和外部合作联系。

课程教学实际感受

课程教材方面,目前不同的区域研究硕士项目没有固定的教材课本,开展课程多依托各不同国别专业的主要核心授课教师的课程设计,研究方法课各专业统一上课。课程主要为核心理论课程、核心方法论课程以及若干选修课程。经过一学期体验,课程授课有极强的跨学科性。所在项目定性方法论课程由国际关系老师教授、定量方法论课程由地理系老师教授,核心理论课程授课老师来源历史、社会学、新闻学等背景。论文辅导课程由人类学老师指导。有时不同学科之间有不同研究思路与范式的碰撞,形成跨学科对话。

学位授予方面,牛津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整体沿用了牛津的Master of Science(MSc理学硕士)和Master of Philosophy(MPhil哲学硕士)两类硕士学位授予模式。具体操作上,MSc时间一年分为三个学期,入学第一学期初步拟定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并于来年六月初递交。MPhil为两年课程安排,相较MSc增加对象国语言学习课程,并要求在第一年至第二年假期到研究目标区域实地调研。博士授予区域研究博士学位(DPhil in Area Studies),学制为3-4年,第一年参与有关研究主题研讨班确定研究课题,第二年鼓励在研究对象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后两年撰写与递交论文。

教学师资方面,项目“当代中国研究”是牛津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八个硕士生研究项目中成立历史久且积累相对深的硕士项目。项目由牛津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和亚洲与中东研究学院联合举办,项目中师资力量更多来源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背景。诸多老师为其他院系老师,如国际关系系、地理学系、社会学系等。在项目授课中,课程主要以讲座(lecture)和研讨课(seminar)组成,大部分老师可以说流利的中文,部分老师是老一代关注中国研究的国际学者,另一部分老师来自香港、台湾等地。教职均为欧美高校博士毕业,部分有企业实务、长期研究对象国生活调研经验。

资源保障方面,牛津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作为牛津社会科学学部,其有较强的跨学科、跨领域学术资源储备。另由于牛津的学院制(College),日常学生管理、学术导师、上课地点、讲座开办、学术晚宴等多与牛津圣安东尼学院(St Antony’s College)联合举行。圣安东尼学院是牛津只招收硕博学生且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学院。其成立于1950年,牛津最早的中东欧、俄罗斯研究起源于此。其因上世纪与英国情报部门有密切联系以及有多名毕业生后从事情报或相关工作,被戏称为“间谍学院”。牛津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与圣安东尼学院基于七个地区研究中心,每周开展近20-30余场学术讲座。

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摄于2024年11月

相关情况观察

近期学院办学情况,牛津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仍努力筹资,并关注到中国区域国别学发展。在与学院老师交流中了解到,博士生项目招生以来,每年度都有因为没有足够奖学金而放弃入学的学生。面临整体英国高校办学经费的大幅减少,目前学院仍在引入更多资金,为博士生提供足够的奖学金支持的工作上投入精力。学院老师对于中国高校陆续开办区域国别研究院的变化很感兴趣,并认为中国对区域国别学研究的重视也是很值得研究的话题。此外据了解,牛津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将于2025年5月16-17日在圣安东尼学院开展建院二十周年系列活动。活动以“不确定性时代下的挑战与机会”为主题,设立主旨演讲、以及两个圆桌论坛。主旨演讲将由前任与现任院长对学院二十年发展进行回顾,前澳大利亚总理、院友陆克文也将进行发言。两个圆桌论坛主题分别为“社会与经济调整与机会”以及“政治与国际关系挑战与机会”,七个地区有关研究教授将展开讨论。

近期牛津中国中心情况,牛津中国中心成立于2008年,2014年受资助于牛津圣修学院(St Hugh's College)新建大楼,2024年10月举办了牛津大学中国中心大楼落成十周年纪念。现中国中心主任为牛津国际关系系教授Todd Hall(郝拓德)。目前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主要进行三方面工作:将分散在牛津不同院系中研究中国的老师学生汇集在一起,邀请学者、政策制定者、文化名人等进行跨学科互动交流,以及向世界提供中国研究的平台。中国中心也与英中协会(Great Britain China Centre)合作,承担有关培训工作[4]。牛津中国中心区别于整体英国教育经费减少的窘境,其经费相对充裕,中心内部图书馆等学科资源运转良好,整体外部资助约2200万英镑。在大楼建成十周年纪念活动中,上一任中心主任Rana Mitter与现任中心主任Todd Hall进行对谈。Rana Mitter认为牛津中国中心是美国地区以外西方最大研究中国的机构,应该在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作为第三方力量扮演更多角色。

牛津大学中国中心,摄于2024年10月

近期英方交流意愿情况,经历疫情阶段中欧交流不畅,部分老师对华持有一定疑虑与误解,但仍保持一定兴趣。部分研究中国老师在疫情前长期规律性在中国开展实地田野调查,但受疫情双边往来受限、欧洲和英国对华认知变化等因素,截止目前仍未再返中国,他们期待在合适的条件下回到中国开展有关交流与研究。

自建立以来,区别于牛津其他成立历史早、积累深厚的社会科学类院系,牛津大学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成立时间短、前期积累少、学科交叉多,学院的发展既获得一定成果,也面临不少挑战。各个地区研究中心的活跃为牛津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发展增添诸多动力;但也在办学资金筹集、师资储备扩充、学生培养、硬件设施更新等方面仍进行工作。在不确定性的时代下,牛津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仍在摸索前行。

[1] 部分信息来源于《庆祝牛津大学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回顾》(2024年9月3日),文章收集该学院最初建立成员的回忆,包括首任院长Roger Goodman以及成立初期人员Shannon McKellar 与Alexia Lewis。 https://www.area-studies.ox.ac.uk/article/20-years-of-osga

[2] 《牛津大学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简介》.(2018年10月1日). https://www.africanstudies.ox.ac.uk/article/introducing-osga

[3] 牛津日本社会人类学学者,前牛津社会学部主任,现圣安东尼学院院长(Wardenship of St. Antony's College)。

[4] 英中协会成立于1974年,是英外交部资助的半官方机构,旨在促进中英两国政府部门、民间和企业间对话与合作。

(作者:蒋绍澄 牛津大学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标注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