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戛纳电影节的电影之三,盘点这些的“奇葩”电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2-06 07:57 2

摘要:文森特·加洛这货的个人性格,我们暂且不论,单就他的电影来看,独立、文艺、闷骚“三宝”俱全,对戛纳而言,本应是颇合脾胃的小菜。况且,1988年的《水牛城66》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让人眼前一亮。于是,加洛本人自信心爆棚,对日本投资方拍着胸脯打着包票,“这部《棕兔》

戛纳反响:全场嘘声,一场灾难

文森特·加洛这货的个人性格,我们暂且不论,单就他的电影来看,独立、文艺、闷骚“三宝”俱全,对戛纳而言,本应是颇合脾胃的小菜。况且,1988年的《水牛城66》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让人眼前一亮。于是,加洛本人自信心爆棚,对日本投资方拍着胸脯打着包票,“这部《棕兔》绝对会让戛纳刮目相看。”确实,戛纳的观众在看完《棕兔》后,恨不得像《一条安达鲁狗》中那样,用刀片刮眼珠子,只为抹去自己看过本片的视觉记忆。罗杰·艾伯特看后说,“《棕兔》比我的结肠镜检查还要无聊。”当天放映完毕后,全场嘘声震耳欲聋,加洛不知所措,外语捉急的日本投资方这才明白,自己的钱算是打了水漂。

纵观《棕兔》,问日出在加洛选错了包袱,所有人都在等着他揭晓为何男主一路要死不活的答案。没想到……谜底比谜语更无聊。就此,整部电影唯一能看的,只剩下加洛胯下的巨柱,以及塞维尼娴熟的吞吐。这么一来,整部电影也就沦为蹩脚而短暂的A片,还不足以让人撸得畅快。最后,顶不住各方谩骂的加洛终于搬起了势头,“我承认,《棕兔》是一场灾难。”依依不饶者还提出建议,在以后的戛纳电影节设立“棕兔日”,以此纪念这部“重要”的电影。

G点:黑暗阴谋论

戛纳反响:戛纳历史上第二部获得金棕榈的纪录片

作为美国政府的眼中钉,迈克尔·摩尔每一次拍片最终都会演变成为社会新闻。《华氏911》在戛纳首映之前,迈克尔·摩尔就号称影片要揭露布什政府的惊天秘密。果然,《华氏911》以大量文献式的影像、对亲历战争者的采访来攻击布什处理伊战的方法和所谓反恐真相。影片还揭露了布什家族与本·拉登家族间的秘密交易,抨击布什在“9·11”恐怖袭击后的外交政策。

对于这部未加任何删减在英国公开上映的电影,《卫报》称其为“英国影史上最具争议的性爱作品”,在世界十大禁片榜上,《情欲九歌》排名第八,《情欲九歌》中性爱场面占去了整部影片的一半还多。

两位男女主角之间的性爱场面,完全是真刀真枪的,《BB电影》对此评价:“即便是最善于乔装打扮的色情作品也会试图去讲一个故事,但此片的编剧兼导演迈克尔·温特伯顿却只是展示了九首下流而拙劣的歌曲。”而事实上,温特伯顿本就想要抛开其他,专注男女之事,这是一次实验。

戛纳反响:播放高潮段落时,大批观众愤然离席

好吧,这些联想本不该在讨论范围里,就事论事而言,《罗伯特超high》最让观众无法接受的,是超出了电影道德的底线。虽然人们能对电影是否该展现此类肮脏的画面,抱有不同的意见。但就戛纳观众的反应看,多数人认为电影不该如此“没有底线”。所以,大批影评人在强奸和虐杀段落的拂袖离去,也就成了一种掷地有声的回应。电影人必须意识到,展现丑恶,并不能衬出美好,相反,它会撕裂观众的眼睛和心。

戛纳反响:不明就里

导演卡洛斯·雷加达斯是个非常本土化的作者,将墨西哥的文化特质加入影片之中,以阿兹特克式的救赎点明了影片的叙述主题。在此基础上,黄暴也就成了适当的佐料,出色的搭配,完成了一部色香味俱佳的话题之作。当然,这都是在假设理解成立的基础上,本片显现出来的特点。然而,实际情况是,多数人不理解这种以玉石刀剖开一条血路的救赎方式,也难以触及影片暗含的牺牲与信仰的主题。说白了,法国人看不懂阿兹特克祭台上的血迹,整部电影也就此沦为纯粹的炫异。弄巧成拙,拙又化巧,《天堂之战》促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

30.《人体雕像》(2006/乔治·巴勒菲)

戛纳反响:看的时候吐,看完了继续吐

《人体雕像》就是如此的一部电影,用最直观的恶心场景,表现人性中丑恶的方式。目的是可取的,但手段是低劣的。说到底,用恶心表现恶心,实在是过于单一了。而且,这么做,观众也不会喜欢啊。

戛纳反响:震惊于影片描写的社会环境

戛纳反响:忍着反胃,大声叫好

《泰晤士报》评论此片道:“观看《饥饿》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恐怖经历。影片过分压抑,令人极其难受,然而它又是充满诗意的。”影片开始没有多久,便进入恶心人状态。赤裸的、肮脏的、惨白的人体在监狱内形同行尸走肉——他们便是影片中的主人公们,爱尔兰激进组织共和军在梅兹监狱中的政治犯。监狱牢房内,染黄墙面的不是涂料,而是人的粪便,尿液、血迹则是液体补充。即使隔着镜头,也能感受到那种令人作恶的腥臊,真实得让人怀疑,这里真是演得嘛?这些演员是如何演得下去的?肮脏的监狱是囚犯们的“杰作”,而不是狱警们在虐囚。这些囚犯们正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给监狱看管者惹麻烦,并向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的英国政府施压,以争取应得的政治地位。

除了监狱内的惨状,在不那么令人难受的场景里,史蒂夫·麦奎因也始终没让观众好过。那段时长17分钟的双人对话,麦奎因大胆采用固定机位,拒绝使用正反打镜头。迈克尔·法斯宾德饰演的绝食抗议领袖鲍比·桑兹,舌战前来说服他的神父,这是唯一能够理解共和军决绝信仰的一场关键系。而停滞的,保持距离的镜头,让人顿觉身处庄严的审判台,由不得人大声喘息。当桑兹饿成干骨,躺在洁白干净的病房中,却是另一种死神将至的恐怖。而最让人绝望的是,这个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

G点:不敢直视的残虐

戛纳反响:最黑暗、最恐怖、最血腥的电影

在戛纳首映之前,个别提前看过《反基督者》的影评人曾警告观众:“我知道拉斯·冯·提尔是个病态的混蛋,但这部影片将是这种病态的极致,毫无顾忌地释放着它的愤怒,根本没有尊重观众的意思,也让里毫无躲避的可能,不得不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心脏有问题的人就不要去看了。”这个警告并非耸人听闻,夏洛特·甘斯布扮演的女主角因丧子之痛陷入精神危机,心理咨询师丈夫非但没有治愈妻子,反而遭受妻子心魔的折磨。影片的后半段,妻子逐渐失控,她开始在肉体上折磨丈夫和自己。她打断了他的腿骨,用石头猛击他那勃起的生殖器直至流血,她用钻孔机穿透丈夫的脚,拧上螺丝并且把扳手藏了起来。她的自残同样吓坏观众,她亲手用剪刀剪掉自己的阴蒂。

影片在视觉上和叙事内容上都在挑战观众生理和心理的底线,之所以如此阴暗,皆源于冯·提尔前两年身患忧郁症的心理体验。他说:“我有整整两年的时间都非常沮丧,整天不知道在想什么,或者我什么都不想。这部电影就是在那段时间里拍摄完成的,灵感来自于我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恐惧。不过这不应该成为导演和观众之间的沟通的桥梁,我拍电影是想表达出一种接近真正黑暗的恐惧,而不是让他们来体会我内心的想法。”可是,无论观众能不能理解这种接近真正黑暗的恐惧,那些令人不忍直视的镜头,确实吓坏了大家。

G点:阿尔及利亚独立史的尖锐演绎

戛纳反响:法、阿两国都觉得歪曲历史,所以集体抗议

波查拉胆子挺大,凡是敏感的题材,都敢于伸手乱搅。上一次《光荣岁月》,没有搅出是非,这一次《法外之徒》,终于湿手沾了面粉,逃不过影片外的种种非议,弄得自己焦头烂额,一塌糊涂。一部政治敏感的电影难免摆不平两端,如同玩跷跷板一般,扬一方贬一方,就像《逃离德黑兰》,让伊朗人气得吹胡子瞪眼睛,恨不得将小本抓回德黑兰,来个“让你逃逃看”。

有趣的是,这种事情到了《法外之徒》这儿,完全变了样。本片居然能让影片涉及的两方都弄得气不打一处来,着实有些本事。首先,阿尔及利亚人看了,显然最气,将自己的祖先烈士的辉煌胜利,描绘成了靠暗杀和恐怖袭击赢得的独立。为此,他们脸上非常挂不住,提出了强烈的抗议;而在镇压一方的法国人那里,原本阿尔及利亚的是是非非已是过眼云烟,不提也罢。可片中偏偏出现了美化法军大屠杀的场景,将处于强势的法国军队描绘成吃了哑巴亏的“弱者”。为了避免惹得一身骚的局面,法国官方不能坐视不管。“对于这样的美化,我们表示很不能接受。”

就这样,《法外之徒》瞬间让两方都生出了不满情绪,于是数千人在首映当天进行抗议集会。导演波查拉纵然百般解释,也无法平息民族的怒火,也捋不平历史的创伤,就这样跌了个大跟头。

G点:角色扮演

戛纳反响:频频摇头,大呼神作

在戛纳,每年总有那么几个家伙让法国人民又爱又恨。先是迈克尔·哈内克,《趣味游戏》、《钢琴教师》等变态作品紧挨着上映,虽然常常被观众骂得狗血淋头,可大奖小奖拿起来如探囊取物。再来加斯帕·诺,《遁入虚无》、《不可撤销》等实验性作品看得人头晕眼花,观众们只能在手里分分钟捧着个呕吐袋,以备不时之需,但到头来,他的电影全都刻上了石碑的阴面,总被人一提再提;最后,就是莱奥·卡拉克斯,先有一部《宝拉X》以真枪实弹的做爱场景吓傻戛纳观众的心智,激起情欲戏码的道德论战。再来这部《神圣车行》,引起波纹疾走,影响力突破棕榈海滩,传至世界各地,本片也从上映之初,一直火到年末,热度不减,争议不退。

《神圣车行》之所以能引发热议,第一个原因当然是影片的叙事形式。卡拉克斯的老伙计德尼·拉旺在本片中,展现了自己无与伦比的出神演技和多变的角色驾驭力,从中年演到老年,从怪胎演到凡人,换装游戏一路上演。至于第二点,既然形式成为了盖过内容的第一点,那么第二点也就并不显眼了。观众们先入为主地被本片的形式吸引,对于内容顶多看个大概。《神圣车行》也凭借迷离的形式,在戛纳赢得了大惑不解的满堂喝彩。

G点:从头到尾的莫名其妙

戛纳反响:哭笑不得

我们必须承认,瓦尔梅当确实很怪,但至于他是不是“怪才”,还有待确认。毕竟,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怪胎都称作怪胎,如此一来,疯子与天才就没了区别。对于瓦尔梅当的这部《博格曼》,我们很难给予其中肯的评价,就像对一幅抽象到一定境界的图画,我们无法判断其美不美一样。就博格曼而言,所有的评价都可以成立,却丝毫没有意义。有些评论者将每一个闯入者对应一个象征,用噩梦、恐惧等等心理因素套在角色身上,俨然编织出一卷完整而磅礴的象征意义图景。这样的做法我们没有理由反对或批驳,但其实质意义,无非也就是增加本片的怪诞程度,引发更多的好奇,使一波又一波观众趋之若鹜,随之在云里雾里中骂街而归。

37.《阿黛尔的人生》(2013/阿布戴·柯西胥)

戛纳反响:获超高好评,甚至有人呼吁“其他参赛者都可以洗洗睡了”

女女之爱长达三个小时,从来不担心时间的柯西胥不急不缓细细铺陈,女孩阿黛尔从对爱情迷茫,到寻到真爱,陷入热恋,最终失去爱人……观众没有一个觉得闷,除了猎奇心理,爱情本身的走向和两位女主角演绎魅力与人物本身的诱惑力,同样抓人眼球。

G点:3D视觉实验、狗的第一视角

戛纳反响:一边鼓掌一边摇头

时隔13年,戈达尔的名字又一次出现在了戛纳竞赛单元,以及他依旧饱受争议的作品《再见语言》。83岁高龄的戈达尔那折磨观众的兴趣丝毫不减,3D视效的实验让许多观众纠结到底该闭左眼还是右眼。

而面对毫无逻辑可循的零散片段,不曾停歇的画外音和配乐,不少观众认为此片只是大师童心大发的随性拼贴;一些评论家则将其中对语言的思考提升到了反战的高度;而戈达尔的死忠则直接抛开电影转而对戈达尔那毫无拘束的随性作风大赞特赞。令人感到疑惑的是,时至今日仍不将观众放在眼里的戈达尔(比如不打英文字幕),他的实验对象究竟是电影还是观众?经常有人开玩笑说,如若戈达尔将随手拍的素材打乱顺序乱剪一通,也还会有无数人顶礼膜拜。《再见语言》所做的已经不单单是电影语法上的革新,而更可视作是在极力地拓展“电影”这个概念的边界。

这短短70分钟、简单来说“关于一男一女和一只狗”的电影,却漫长得像几个小时,在戛纳得一场放映结束后,大厅内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而随后的闭幕式上,该片获得了“评审团奖”。一位评论家对此片的评论恰是精妙,他说:“大师仍然知道他自己在干什么,尽管我们都不知道。

来源:吉棠说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