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到底用不用生成式AI,两派针锋相对|美国科技最关注 25.2.6

B站影视 2025-02-06 08:38 3

摘要:随着AI技术的飞跃式发展,生成式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最近,关于“是否应该在学校里鼓励或限制AI使用”的辩论再次引发了一场深入的探讨。

随着AI技术的飞跃式发展,生成式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最近,关于“是否应该在学校里鼓励或限制AI使用”的辩论再次引发了一场深入的探讨。

基于这一议题,2月5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晨间新闻节目,便邀请到了两位嘉宾分享他们各自的看法。

来自AI教育公司“AI For Education”的首席执行官阿曼达·比克斯塔夫 (Amanda Bickerstaff) 主张应支持AI的使用,并通过他们所提倡的“AI素养培训(AI literacy training)”教会学生负责任地使用工具,而非一味禁止。她指出,AI已渗透至智能手机等日常设备,禁用产生的“禁果效应”更可能适得其反。

而来自新泽西学院(College of New Jersey)的哲学教授詹姆斯·泰勒(James Taylor)则对此持反对意见:“负责任地使用AI固然重要,但我认为起码在教室空间内应禁止使用。”他认为AI会导致学生的“思考外包”,不利于学生的思考与学习。在泰勒的哲学课程上,他已要求学生必须手写作答以培养独立思维。

这一争议也并非局限在美国。据财联社援引麦可思数据报道,中国国内的高校师生几乎全部都在学习和工作中使用过生成式AI,从未使用过生成式AI的高校师生比例仅为1%。在中国高校,生成式AI的应用已实现普及。因此,关于如何规范使用AI的议题也深受中国教育工作者们的关注。

2024年11月28日,复旦大学正式发布了《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对人工智能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的使用进行了详细规范。2024年4月,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下发了《关于加强2024年毕业论文(设计)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管理的通知》,要求学生须明确披露是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使用,还需详细标注及说明。

此外,包括华北电力大学、湖北大学、福州大学等不少高校在内,也纷纷发布通知指出,在审核本科毕业论文时,要专门检测是否存在利用AI作弊的风险。

关于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使用,支持者强调AI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不可逆趋势,而反对者则担忧其动摇学术根基。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肖仰华教授认为,“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有两面性,这导致了学界对AI的态度摇摆不定。”

教育界如何看待AI的使用,本质上反映了我们当今社会对日益蓬勃发展的AI技术的态度与缩影。前有ChatGPT一骑当先,今有DeepSeek黑马横出,AI发展的浪潮滚滚向前,早已不可逆。禁与用之间,或许答案不在对立,而在如何将AI锻造成思维的“脚手架”,而非替代思考的“速成剂”——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驾驭工具的人,而非被工具驾驭的“操作员”。

来源:科学声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