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春秋144:麦秆菊 | 制作干花的好材料

B站影视 2025-02-06 07:39 3

摘要:它的说明标牌上写着:“菊科蜡菊属,蜡菊(麦秆菊),Helichrysum bracteatum,产地澳大利亚,现各地广泛栽培。用途:布置花坛、花境、盆栽。”

2018年6月中旬,我与妻子在北京植物园游览时,看到一种植株低矮的黄色小花,枝叶如一般野草,花却非常亮眼,花瓣像蜡制的,硬挺而又光亮,如工艺品一般。

它的说明标牌上写着:“菊科蜡菊属,蜡菊(麦秆菊),Helichrysum bracteatum,产地澳大利亚,现各地广泛栽培。用途:布置花坛、花境、盆栽。”

它什么时间从澳大利亚来到了中国?1918年出版的《植物学大辞典》已收载“Helichrysum bracteatum,(Wind.)”,但因提到中文名字“麦藁菊”来自日本理科大学植物标品目录,还不能作为引入中国的证据。

1953年中科院出版的《华北经济植物志要》收载“H. Helichrysum bracteatum Andr”时,用的名字是“麦秆菊”,提到:“原产澳洲,青岛及武汉皆有栽培。此花总苞干质,如麦秆制成,有色如花瓣,最为奇特;寻常花坛栽培观赏,更以花苞干质,久不褪色,故常用为切花及装饰品。”由此可以肯定,1953年之前,我国肯定已引入了此种植物。并由此知道了“麦秆菊”名字的由来。

《中国植物志》收载这种植物时,把蜡菊和麦秆菊都注为通称,并注明麦藁菊为日本名,脆菊为广州的称呼。

关于“蜡菊”名字的由来,2010年出版的《北方园艺》刊登的《北方地区蜡菊的栽培技术》中提到:“花朵总苞片如花瓣状,色彩鲜艳,而且光泽坚硬,如涂了一层亮蜡,花似菊花而得名。”

据说,此花在澳大利亚还有“响花”的名字。2010年出版的《中国学生不可不知的1008个植物常识》中提到:“生长在澳大利亚的蜡菊,是一种夏天开放的花,由于花瓣质硬而干燥,当被人们触碰或微风吹拂时,花瓣互相摩擦发出沙沙响声,因此,当地人把它称为响花。”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花的拉丁学名已经修改,接受名已改为Xerochrysum bracteatum。另外,“植物智”,它的中文正名也已定为“麦秆菊”。再查询时要注意一下。

来源:花木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