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诗兰黛血亏5.8亿美金,裁员7000人,高端美妆神话,凛冬已至?

B站影视 2025-02-05 21:11 3

摘要:2月4日,美国美妆巨头雅诗兰黛集团,用一份惨淡的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再次印证了这个判断。销售额同比下降6%,营业亏损高达5.8亿美元,利润率从两位数骤降至负数。更令人震惊的是,在业绩报告发布的同时,雅诗兰黛宣布将大幅扩大裁员计划,预计净减少5800至70

“凛冬将至”,这句话用来形容当下全球高端美妆市场的气氛,或许再合适不过。

2月4日,美国美妆巨头雅诗兰黛集团,用一份惨淡的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再次印证了这个判断。销售额同比下降6%,营业亏损高达5.8亿美元,利润率从两位数骤降至负数。更令人震惊的是,在业绩报告发布的同时,雅诗兰黛宣布将大幅扩大裁员计划,预计净减少5800至7000个职位。要知道,这距离他们年初宣布裁员3%-5%还不到一年时间。

曾经被视为高端美妆代名词的雅诗兰黛,如今却深陷泥潭,不得不挥舞裁员大刀,断臂求生。这不禁让人发问: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小棕瓶”不再灵验,还是高端神话已经褪色?

如果说销售额下滑6%还只是“小感冒”,那么营业亏损5.8亿美元,利润率暴跌至-14.5%,则无疑是雅诗兰黛病入膏肓的信号。

一直以来,雅诗兰黛都被视为美妆行业的“利润奶牛”。凭借着强大的品牌矩阵和渠道优势,它常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利润率,是资本市场上的宠儿。然而,这份最新的财报却无情地撕下了“漂亮财报”的遮羞布,露出了其内在的虚弱。

财报中,雅诗兰黛将亏损归咎于业务重组、资产减值等一次性或非经常性项目。这似乎是一种惯用的“甩锅”手法,试图淡化业绩下滑的严重性。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些“一次性项目”背后,隐藏的是雅诗兰黛长期以来积累的深层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财报中也并非全是坏消息。毛利率逆势扩大310个基点至76.1%,这被雅诗兰黛解读为“利润恢复和增长计划”(PRGP)的初步成效。这项计划旨在通过更具竞争力的采购、改善供应链效率、外包部分服务等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然而,毛利率的提升,更像是雅诗兰黛在“节流”上的努力,而“开源”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销售额的持续下滑,才是更令人担忧的趋势。仅仅依靠成本控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年初,雅诗兰黛宣布裁员3%-5%,已经引发了一定的震动。毕竟,对于一家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来说,裁员往往意味着业绩压力和战略调整。但当时,这还被解读为“小幅优化”,是PRGP计划的一部分,旨在精简组织、提高效率。

然而,仅仅过了几个月,雅诗兰黛就宣布大幅扩大裁员规模,从最初的“最多3100人”直接翻倍至“5800-7000人”。这种“扩招式”裁员,无疑暴露了雅诗兰黛更深层的焦虑和危机感。

7000人的裁员规模,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一次伤筋动骨的“手术”。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减员增效”,更意味着雅诗兰黛需要对现有业务进行大规模的重塑和调整。

裁员的背后,是雅诗兰黛对未来市场前景的悲观预期,以及对自身盈利能力的担忧。在销售额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大幅裁员成为了一种“不得不为”的选择。通过裁员,雅诗兰黛可以快速降低人力成本,改善财务报表,为未来的转型争取时间和空间。

但裁员并非万能药。它只能解决短期的成本问题,却无法解决长期的增长问题。如果雅诗兰黛不能在产品创新、渠道拓展、品牌重塑等方面取得突破,即使裁员7000人,也难以摆脱困境。

在雅诗兰黛业绩承压之际,新任CEO司徒峰(Stephane de la Fabry)走马上任,被寄予厚望。他上任后的“头把火”,就是推出了名为“重塑美丽”(Beauty Reimagined)的战略愿景。

从财报阐述的内容来看,“重塑美丽”战略与PRGP计划相辅相成,都旨在解决雅诗兰黛当前面临的困境。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精简组织,提升效率: 这正是裁员和重组计划的目的所在。通过扁平化管理结构、精简团队、外包部分环节等手段,提升组织效率和决策速度,打破过去臃肿、迟缓的弊病。

扩大消费者覆盖,吸引新客群: 雅诗兰黛意识到,过去过于依赖“老钱风”和高端人群,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Z世代、下沉市场、新兴渠道,都是亟待开拓的新增长点。因此,雅诗兰黛提出要加速推出新品和品牌,覆盖从入门级到奢侈品的各个价格层级,以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推动创新,重塑品牌形象: 在产品创新上,雅诗兰黛强调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将推出创新产品的比例增至三倍”。这体现了其对产品创新的高度重视。同时,雅诗兰黛也在积极调整品牌定位,例如倩碧摆脱“黄油”的单一形象,向功效护肤转型;海蓝之谜、雅诗兰黛等品牌也在强化其“稀缺性”和高端形象。

“重塑美丽”战略,听起来很美好,但能否真正落地,并烧旺雅诗兰黛这把“火”,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中国市场,再次成为雅诗兰黛财报分析中的“老生常谈”。需求疲软、旅游零售下滑、库存积压、价格战……这些关键词,几乎已经成为近年来雅诗兰黛中国市场业绩的“标配”。

不可否认,中国市场曾经是雅诗兰黛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但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消费信心下滑、本土品牌崛起,以及疫情后旅游零售的崩塌,雅诗兰黛在中国市场的好日子似乎已经到头了。

但中国市场真的“没救”了吗?恐怕也未必。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美妆市场之一,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关键在于,雅诗兰黛能否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找准新的增长点。

从财报中可以看出,雅诗兰黛也在积极调整中国市场策略:

加强本土化运营: 投资本土香氛品牌melt season、网红美妆品牌codemint,引入The Ordinary等品牌,都体现了雅诗兰黛加强本土化运营的决心。

押注香水品类: 香水是二季度雅诗兰黛唯一保持增长的品类,这与中国市场香水消费的崛起趋势相符。雅诗兰黛加大对香水品牌的投资,并拓展线下体验店,也是顺应市场潮流之举。

发展线上渠道: 通过跨境电商引入The Ordinary,表明雅诗兰黛也在积极拓展线上渠道,弥补旅游零售下滑带来的损失。

中国市场对于雅诗兰黛来说,既是最大的痛点,也是最大的机遇。如果能够成功转型,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雅诗兰黛仍然有机会在中国市场重振雄风。

曾经被雅诗兰黛视为“摇钱树”的旅游零售业务,如今却成为了拖累业绩的“滑铁卢”。

过去几年,旅游零售渠道凭借着免税政策和巨大的客流量,为雅诗兰黛贡献了大量的销售额和利润。尤其是亚洲旅游零售市场,更是雅诗兰黛的“重中之重”。

然而,疫情后,全球旅游零售市场遭遇重创。中国出境游受限,海南离岛免税政策红利消退,韩国市场受到政治和社会动荡的影响,都导致雅诗兰黛旅游零售业务大幅下滑。

更糟糕的是,过去几年,为了追求销售额的快速增长,雅诗兰黛过度依赖旅游零售渠道,导致渠道库存积压、价格体系混乱,明星产品“小棕瓶”被迫卷入价格战,严重损害了品牌形象和高端定位。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旅游零售曾经成就了雅诗兰黛的辉煌,如今也成为了拖累其业绩的“罪魁祸首”。

雅诗兰黛高层也意识到了过度依赖旅游零售的风险。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上,他们明确表示要减少对旅游零售的依赖,转而战略性地增加全球面向消费者的投资。

这或许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毕竟,旅游零售渠道的波动性太大,难以掌控。只有真正抓住消费者,才能掌握业绩增长的主动权。

面对高端美妆市场的凛冬,雅诗兰黛并非孤军奋战。它的“老对手”欧莱雅集团,同样面临着业绩增长的压力。

但与雅诗兰黛的“阵痛”相比,欧莱雅似乎显得更加从容和游刃有余。这或许与欧莱雅更早地意识到市场变化,并积极进行战略调整有关。

欧莱雅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本土化战略。

在产品创新方面,欧莱雅不断推出新品牌、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例如,收购澳大利亚香氛护理品牌Aesop,投资国货香氛品牌观夏和闻献,都是欧莱雅在香水品类上的重要布局。

在本土化战略方面,欧莱雅更早地意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并积极进行本土化运营。例如,在中国市场推出“欧莱雅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加速本土新品研发;与本土电商平台深度合作,拓展线上渠道;投资本土品牌,深入下沉市场。

欧莱雅的经验表明,在高端美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唯有不断创新求变,积极拥抱本土化,才能在凛冬中生存下来,并最终迎来春天。

雅诗兰黛的这份“糟糕”财报和“壮士断腕”式的裁员计划,或许可以被视为其“成人礼”。

过去,雅诗兰黛凭借着品牌光环、渠道优势和“躺赢”的市场环境,轻松赚取高额利润。但如今,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变,消费者变了,竞争对手变了,渠道也变了。

如果雅诗兰黛仍然固守过去的成功模式,不思进取,那么等待它的,或许只有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重塑美丽”战略,是雅诗兰黛的一次自我救赎,也是一次“刮骨疗毒”式的转型。它能否成功,取决于雅诗兰黛能否真正放下身段,拥抱变化,积极创新,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

凛冬已至,对于雅诗兰黛来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可能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如果能够成功跨越凛冬,完成“成人礼”,雅诗兰黛或许能够迎来更广阔的未来。但如果转型失败,那么昔日的高端神话,或许真的会成为历史。

留给雅诗兰黛的时间,不多了。

来源:暴走的柚子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