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底层家庭的孩子,成天除了手机还是手机

B站影视 2025-02-05 15:00 3

摘要:大年初五,表哥忍无可忍,终于和外甥大吵了一架。表哥常年在外工作,一年难得回一次家,本想趁着春节和外甥多交流,增进感情,可外甥却一天到晚抱着手机,对表哥的关切爱答不理。甚至在除夕当天,饭桌上也一刻不停地玩手机。表哥气急之下伸手要去收手机,没想到外甥一下就炸了毛,

大年初五,表哥忍无可忍,终于和外甥大吵了一架。表哥常年在外工作,一年难得回一次家,本想趁着春节和外甥多交流,增进感情,可外甥却一天到晚抱着手机,对表哥的关切爱答不理。甚至在除夕当天,饭桌上也一刻不停地玩手机。表哥气急之下伸手要去收手机,没想到外甥一下就炸了毛,大吼道:“你干什么?你有病吧?!”说完就进房间关上了门,徒留表哥在原地气得哑口无言。

其实,这个现象并非个例。春节走亲访友时,我发现农村的很多孩子,不再像过去那样到处走街串巷,而是三五成群围在一起,要么是刷短视频、看直播,要么是一起打游戏。就连邻居家一个不过2岁的孩子,都已经能够熟练地操作手机看短视频了,不给看的话,孩子还会撒泼打滚。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位网友的呼喊:“农村孩子没救了!”

这些孩子,似乎彻底“掉”进了手机里,小小一方屏幕,就主宰了他们全部的喜怒哀乐。他们不再去山上游玩,河里摸鱼,而是整天待在家里玩手机,一个个精神萎靡,情绪暴躁。这种现状,让人深感忧虑。

相比之下,网上有句话引人深思:“穷人沉迷多巴胺,富人追求内啡肽。”当一些孩子沉浸在打游戏、刷短视频的爽感中时,有钱人却在教孩子远离垃圾快乐。比如奥巴马规定孩子周末才能用手机,电脑只能用来写作业;乔布斯也禁止孩子使用iPad,周末就陪着孩子在家看书、聊历史。这些家庭的孩子,从小就被引导去追求更有价值的快乐。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堂姐严格限制侄女手机使用时间,偶尔上网也是引导她通过手机拓宽知识面。平日里,她更倾向于带孩子去户外游玩。在这种家庭氛围下,侄女从小自律又上进。年初四我去城里拜访堂姐时,就看见侄女正聚精会神地看书,整个假期都规划得很合理,手机只是她获取信息的工具。

然而,底层家庭的孩子却往往缺乏这样的引导和约束。像13岁的留守儿童小光,曾经成绩优异,但自从父母把他留在农村老家后,他开始沉迷玩手机,成绩一落千丈。当记者问他以后有什么打算时,他沉默了一下,说:“学习太累了,对将来没啥打算,初中毕业以后不上学了。”这是很多底层儿童的现状,他们没有父母的陪伴和督促,手机成了他们唯一的娱乐和陪伴。

手机在给他们的世界打开一扇门的同时,也大肆夺走了他们的时间,破坏了他们的专注力和自控力,毁掉了他们的斗志和拼劲。拥有40年农村教学经验的夏老师也说出了自己的苦恼:“现在和过去相比,条件真的是好了不知多少倍,但是学生成绩反而不如以前了。”不是因为学习压力大,而是因为学生们偷着玩手机,根本管不住。

我不禁陷入思考: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手机成瘾?查资料时发现,有人曾做过一个采访,这些孩子说出了自己沉迷手机的原因:“能认识很多朋友。”“好朋友不跟我玩,要去游戏中找朋友。”“没人玩的时候,可以玩游戏找点乐趣。”可见,手机对底层儿童而言,起到的是陪伴作用。是亲情的缺失,让他们急需找个替代物来消解这种孤独感。

在知乎上,就有位妈妈分享了自己拯救“网瘾”儿子的经历。她为了儿子有好的物质基础而外出打工,结果儿子却沉迷手机。她毅然辞工回家,每天接送儿子上下学、准备一日三餐、睡前聊半小时。渐渐地,儿子玩手机的时间少了,成绩也提升了。这说明,父母的爱和陪伴,就是治疗“手机成瘾”的最好解药。

自媒体博主@小林公主曾在贵州大山支教,也见证了这样的对比。一个小A原本聪明好学,却因沉迷手机而辍学打工;另一个小B成绩中等,但因父亲放弃外出打工陪伴他,最终考上大学走出了大山。这再次证明了,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春节这个奇怪的现象,其实是对我们家庭教育的警醒。底层家庭的孩子,成天除了手机还是手机,这背后是亲情的缺失和教育的不足。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放任这样下去,底层家庭的孩子,完全毁了,根本没有未来……

来源:大道微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