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大学最新成果本周在顶刊《nature》发表

B站影视 2024-11-28 09:16 3

摘要:11 月 27 日,最新一期国际学术顶刊《nature》线上论文更新。本周共在线发表研究论文16篇【上周34篇】。其中,美国 8 篇,中国和英国各 2 篇,瑞典、荷兰、奥地利、丹麦各 1 篇。

11 月 27 日,最新一期国际学术顶刊《nature》线上论文更新。本周共在线发表研究论文16篇【上周34篇】。其中,美国 8 篇,中国和英国各 2 篇,瑞典、荷兰、奥地利、丹麦各 1 篇。

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大学以第一单位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农业大学和厦门大学分别为两篇论文的”共一共通”作者单位。

图:封面上是一只黑色小袋鼠,2019-20年间,空前的大火席卷了澳大利亚森林和林地,烧毁了1000多万公顷土地

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基因资源与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发表《泛基因组将小麦结构变异与栖息地和育种联系起来》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报告了17个小麦品种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这些品种记录了中国的育种历史。比较基因组分析并揭示了大量的结构重排,鉴定出249976个结构变异,其中49.03%的长度超过5kb。

研究人员进一步证实了着丝粒近端区域的结构变化与交叉事件的减少有关。同时小麦品种的变化与中国西北地区的饮食偏好、迁徙和文化融合相关。开发的17个代表的高质量基因组组装技术为未来小麦基因组学辅助育种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

论文第一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为论文“共一共通”作者单位。

论文通讯作者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张学勇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郭伟龙副教授和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 Rajeev K.Varshney 教授。

张学勇,1962年出生,国家级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小麦遗传多样性与核心种质构建、产量基因克隆及单元型分析研究工作。

1984 年在甘肃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7 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所(现中国科学院植物所)获硕士学位,1992 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获博士学位。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和意大利‌图西亚大学博士后。入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集体奖)、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等奖项。

郭伟龙,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种子科学与生物技术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多倍体小麦复杂基因组解析与种质资源演化。

2009 年在北京邮电大学学士毕业,2014 年在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联培】,北京大学博士后,2016年起任职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晋升副教授职称。

Rajeev K.Varshney,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科学进步协会、美国农学会、美国作物科学学会会士。主要从事豆科作物(花生、鹰嘴豆、木豆等)基因组与系统生物学、分子数量遗传学和分子育种等理论与应用研究,国际著名豆科植物专家。

先后承担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Tropical Legumes III等项目超过2.5亿美元,曾获印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和国际、印度各种科技成就奖励近20项。

论文第一单位为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论文通讯作者为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黄小强研究员和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斌举教授

来源:小虎归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