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阳光洒满了老旧小区的每个角落,王大爷像往常一样,坐在自家小院的躺椅上,晒着太阳,手里拿着一把小巧的挖耳勺,时不时地往耳朵里探一探。最近这段时间,他总感觉耳朵里像是有只小虫子在爬,痒痒的,可每次掏,却啥也掏不出来。这股瘙痒感,就像个甩不掉的小麻烦,时不时地冒出来
阳光洒满了老旧小区的每个角落,王大爷像往常一样,坐在自家小院的躺椅上,晒着太阳,手里拿着一把小巧的挖耳勺,时不时地往耳朵里探一探。最近这段时间,他总感觉耳朵里像是有只小虫子在爬,痒痒的,可每次掏,却啥也掏不出来。这股瘙痒感,就像个甩不掉的小麻烦,时不时地冒出来捣乱,搅得他心神不宁。
起初,王大爷没把这当回事,想着可能是耳朵里进了点灰尘,掏一掏就好。可日子一天天过去,瘙痒不但没减轻,反而越来越频繁,有时候晚上睡觉,都会被这股痒意扰得难以入眠。实在受不了了,王大爷决定去小区门口的采耳店,想着让专业的人清理一下,说不定就能解决问题。
采耳店里,柔和的灯光洒在木质的桌椅上,师傅手法娴熟地为王大爷清理耳朵。王大爷本以为这下能彻底摆脱瘙痒,可没过几天,那恼人的痒感又卷土重来,甚至还伴随着一阵嗡嗡的耳鸣声。这一下,王大爷慌了神,赶忙在子女的陪同下,前往医院。
医院里,人来人往,嘈杂声不断。王大爷坐在耳鼻喉科的候诊椅上,心里七上八下。终于轮到他了,医生仔细地用仪器检查着他的耳朵,一番操作后,神情严肃地告诉王大爷,他患上了外耳道炎。这个消息,犹如一记重锤,敲得王大爷有些发懵。他满心疑惑,自己掏耳朵,不就是为了清洁耳朵吗,怎么还掏出病来了?
一、耳朵,这个神秘的 “小宇宙”
在深入探究王大爷的病因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耳朵这个神秘的 “小宇宙”。耳朵,这个看似普通的器官,实则结构复杂,功能强大。它就像一座精密的 “听觉工厂”,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大部分。
外耳,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部分,包括那形状独特的耳廓,以及像隧道一样的外耳道。耳廓就像一个小小的 “声音收集器”,负责捕捉外界的声音,然后将这些声音传递给外耳道。外耳道则是声音传导的重要通道,它从耳廓中心一路延伸到鼓膜,就像一条繁忙的 “交通要道”。
中耳,藏在耳朵的深处,包括咽鼓管、鼓膜腔和乳突。咽鼓管就像一座连接中耳和鼻咽部的 “桥梁”,起着平衡中耳气压的重要作用;鼓膜腔则像是一个小小的 “共鸣箱”,当声音传入时,鼓膜会像小鼓一样振动,将声音放大;乳突则像是一个 “能量储存库”,为中耳的正常运作提供支持。
内耳,是耳朵里最神秘的部分,包含耳蜗、前庭和半规管。耳蜗就像一个神奇的 “音乐盒”,将声音引起的冲动转化为神经冲动,让我们能够听到美妙的声音;前庭和半规管则是人体重要的平衡器官,就像身体的 “平衡仪”,让我们能够稳稳地站立、行走。
当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耳部时,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声音首先经过外耳道,然后到达鼓膜,鼓膜振动后,将声音传递给听小骨,听小骨再将声音放大,最终传到内耳。在内耳,声音引起的反射被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我们就产生了听觉。
除了听觉,耳朵还肩负着维持身体平衡的重任。如果内耳前庭突发病变,人就会像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的小船,失去平衡,无法正常站立或行走,看事物也会感觉天旋地转,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耳石症。
所以,当我们感觉到耳朵痒时,大部分情况下,问题可能就出在外耳道。就像王大爷,他的瘙痒感,很可能就是外耳道这个 “交通要道” 出了问题。
二、耳朵瘙痒,背后的 “神秘黑手”
耳朵经常痒,却啥也掏不出来,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健康隐患。接下来,我们就来揭开这些 “神秘黑手” 的真面目。
真菌性外耳道炎:潮湿环境下的 “真菌入侵”
真菌性外耳道炎,一听名字就知道,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外耳道炎症。外耳道就像一个温暖潮湿的 “小温室”,这种环境特别适合真菌生长。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或抗生素的人群,由于身体免疫力下降,就像城堡失去了坚固的城墙,更容易受到真菌的入侵。另外,洗澡、游泳时耳朵进水,或者经常用不干净的工具挖耳朵,导致耳道皮肤受损,也会给真菌可乘之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外耳道真菌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滥用抗生素和错误的掏耳朵习惯,就像两把 “双刃剑”,不断破坏着外耳道的生态平衡。而且,大多数真菌性外耳道疾病很难彻底治愈,所以,我们一定要尽量避免频繁掏耳朵,给外耳道一个健康的环境。
细菌性外耳道炎:细菌的 “秘密繁殖基地”
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细菌无处不在,耳朵这个不密封的管道,就成了一些细菌的 “秘密繁殖基地”。耳道里温暖湿润的环境,就像一个舒适的 “摇篮”,非常有利于细菌的增殖。当大量细菌侵入耳道并大量繁殖时,耳朵就会频繁发出瘙痒的信号。
细菌性外耳道炎在夏季气候潮湿炎热的地区尤为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脓毒症等,都是引发细菌性外耳道炎的 “罪魁祸首”。一般情况下,健康的人有强大的免疫力 “护盾”,可以抵御细菌的入侵,但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就容易成为细菌的 “攻击目标”。除了瘙痒,细菌性外耳道炎还可能导致听力下降,所以,当耳朵出现疼痛、瘙痒或者听力下降的迹象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别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螨虫增殖滋生:看不见的 “小麻烦”
螨虫,这种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小生物,可能就藏在我们的被褥、枕头里。如果这些日用品长时间不换洗,螨虫就会大量滋生。想象一下,当你睡觉时,这些螨虫可能会顺着耳道爬进耳朵里,在里面 “安营扎寨”,大量繁殖。当螨虫在耳朵里的数量过多时,就会引发耳道炎症,导致耳朵瘙痒。而且,由于炎症处分泌物增加,耳朵里还会散发出一股酸臭味。因为螨虫太小,用掏耳勺根本掏不出来,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耳朵痒的真正原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经常换洗衣物被褥,洗涤时最好用开水烫洗,阳光直射暴晒也是有效的除螨方法。
外耳道湿疹:婴幼儿的 “烦恼”
外耳道湿疹,主要困扰着婴幼儿群体。婴幼儿的皮肤娇嫩,外耳道也不例外。当受到药物、分泌物刺激或过敏因子等因素影响时,就容易引发外耳道湿疹。这种湿疹会带来剧烈的瘙痒,而且瘙痒部位通常在耳道深处,让宝宝们难受不已,只能通过抓耳挠腮来缓解。如果孩子总是无缘无故地哭闹、抓耳朵,家长们一定要警惕外耳道湿疹的发生。
如果瘙痒非常严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组胺类药物救急,比如西替利嗪、巴斯汀等。同时,要避免给孩子吃辛辣的食物,以免加重症状。外耳道湿疹容易反复发作,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外耳道皮肤糜烂或龟裂,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有耳道深处瘙痒的情况,一定要尽早带孩子去检查治疗。
咽喉黏膜或鼻腔黏膜发炎:炎症的 “连锁反应”
咽口和耳朵是相通的,就像一条隐秘的 “地下通道”。当嗓子出现炎症时,随着咳嗽或者打喷嚏,炎症就会像 “多米诺骨牌” 一样,波及到鼻咽部,引起咽鼓管感染。而咽鼓管感染,又可能会导致耳朵瘙痒。所以,当我们感觉到耳朵痒时,不妨也检查一下咽喉和鼻腔,看看是不是炎症在 “捣鬼”。
三、正确掏耳朵,守护耳朵健康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很多耳部疾病都和掏耳朵的习惯息息相关。那么,怎样掏耳朵才是正确的呢?
首先,选对工具至关重要。很多人喜欢用棉签掏耳朵,觉得方便又卫生,可实际上,棉签并不是最佳选择。如果棉签头不够紧致,在掏耳朵的过程中,棉絮就可能会遗留在耳中,成为新的 “麻烦”。而且,棉签头比较大,容易把耳道堵得满满当当,在掏耳朵时,还可能会把耳垢推向耳道深处。相比之下,正规的掏耳勺就更胜一筹。掏耳勺较细,在掏耳朵时更加灵活方便,能够更好地清理耳道。
其次,掏耳朵的方法也有讲究。掏耳时,一定要动作轻柔,就像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千万不要过于深入。沿着外耳道边缘轻轻掏,既能清理耳垢,又不会伤害到耳道。而且,不要每天都掏耳朵,耳中存留少量的耳垢,其实对耳膜和外耳道有保护作用,它就像一层天然的 “保护膜”,可以阻挡外界进入的水或小虫,对人体健康有益。过度频繁地掏耳,反而可能会破坏这层保护膜,引起耳膜炎、中耳炎等感染性耳部疾病。
如果你在掏耳朵的过程中,发现耵聍栓塞,也就是耳垢结成硬块,堵塞了耳道,千万不要自己强行清理,最好去医院寻求专业帮助。医生通常会使用专业器具进行清理,主要有三种方法:直接取出、冲洗、抽吸。
如果耳垢位置较浅且比较松动,医生一般会采用直接取出法。医生会使用采耳钩、耳镊、耳钳等工具,同时借助额镜和窥镜进行照明,就像一位细心的工匠,小心翼翼地将耳垢取出来。如果外耳道比较狭窄,医生会巧妙地将耳垢分段取出,确保安全。
当耳垢质地比较坚硬,而且活动空间狭小时,医生会先在耳内滴入浓度较低的过氧化氢溶液或者是碳酸氢钠溶液,将耳垢软化。就像给坚硬的石头浇上了 “软化剂”,让耳垢变得柔软。然后,借助外耳道冲洗器将冲洗液冲入耳道,利用液体回流的力度,把耳垢冲洗出来,就像用水流冲走河道里的泥沙一样。
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抽吸法。同样是先滴入浓度较低的过氧化氢溶液或者是碳酸氢钠溶液,将耳垢软化后,再使用抽吸器将耳垢吸出来,就像用吸尘器吸走灰尘一样。
除了正确掏耳朵,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听音乐时,把音量调小一点,不要让耳朵承受太大的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耳朵也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因为压力也是影响耳朵健康的重要因素。定期进行耳部检查也很重要,就像给汽车定期保养一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我们的耳朵始终保持健康。
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耳朵发出的信号。当耳朵里面经常痒,却啥也掏不出来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这可能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警报。了解这些潜在的健康隐患,掌握正确的掏耳朵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我们一起守护耳朵的健康,聆听生活的美好声音。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来源:开视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