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极拳的精髓,深藏于脊椎的灵动与提裆的微妙之中,然而,若要赋予这两者更为坚实的力量底蕴,底盘功夫无疑是锤炼提裆锁会阴的绝佳法门,它宛如一条隐秘而直接的纽带,将会阴、大椎与夹脊紧密相连,整体提摄,浑然一体。自二月之初至三日,我与拳友相约云端,于直播之中共探拳艺,
太极拳的精髓,深藏于脊椎的灵动与提裆的微妙之中,然而,若要赋予这两者更为坚实的力量底蕴,底盘功夫无疑是锤炼提裆锁会阴的绝佳法门,它宛如一条隐秘而直接的纽带,将会阴、大椎与夹脊紧密相连,整体提摄,浑然一体。自二月之初至三日,我与拳友相约云端,于直播之中共探拳艺,由竖腰提大椎之境界,缓缓步入腰腿功法之深邃,自上而下,循序渐进,每一步都凝聚着对太极拳理的深刻体悟。
此番所学,皆源自澄师之口传心授,再由曼青先生承继发扬,我辈不敢私藏,愿将其广布天下,以飨同仁。愿诸君携手并进,共赴太极之约。
——录于太极无边,时值乙巳年二月初三,吾辈考释之余,或有疏漏,望勿碍于太极拳原文之精髓,更盼诸君不吝赐教,共探拳道之奥秘。
武禹襄有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此言道出了太极拳功法之精髓,自脚至腿,由腿及腰,需得完整一气,方能显现其威。实则,这功法之价值,在于脚下与夹脊内劲筋脉的融会贯通,唯有如此,方能一气呵成,展现出太极拳“完整一气”的至高境界。提裆缩阴,正是这一境界的具体体现,它让拳势如杨澄甫先生拳照中所呈现的那般,力撑八面,无懈可击。
此说与前贤之论不谋而合,至于其源头,或许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无从考证。然而,相较于追究其源,我们更应珍视的是将其与杨澄甫先生的口传、郑曼青先生的心得相结合,作为我们感悟太极拳理的宝贵财富,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武禹襄以别样的笔触,将力撑八面的奥义转化为“向前退后,方能捕捉战机,驾驭局势”。这里的“机”与“势”,宛如“中定”在尾闾的翩跹起舞——其转身之际,需细腻体察尾闾与夹脊的中和之美,方能不失那微妙的平衡与定力。此等微妙,至关重要,不可小觑。提及“转变”二字,实则是虚实变换的钥匙,若非高人点破,真乃难以觅得入门之道。右手之实劲,悄然传递给左手,其间的灵动,在于夹脊的巧妙引导;左脚之实劲,缓缓过渡至右脚,其枢纽,则在尾闾的默默支撑。而这一切,皆需尾闾与夹脊如中流砥柱,中正不阿,方能守得住那份中定。此中深意,若非潜心研磨,实难领悟其精髓。
恰似脊椎挺立的青松,与裆下悬提的幽兰,共同编织出太极拳的“势”与“悬提”——脊椎挺拔如峰,裆下悬若幽谷,尾闾则稳坐中宫。反之,若失了这份机与势,身形便如秋风中的落叶,散乱无章。究其根源,腰腿之处,亦即裆与会阴之所在,必有其弊。上下前后左右,皆需和谐共生,有上有下,有前有后,有左有右,此乃太极拳之意境。意若上扬,则暗含下沉之力,犹如掀起巨浪,再加以顿挫之功。
谈及“认真”二字,打手歌中早有明示:“掤捋挤按,皆需用心”。若敷衍了事,便一切皆空。吾今以此告诫世人:掤非掤至彼身,捋非捋至吾身,此乃误解。掤不越界,捋不近身,方为真谛。按与挤,皆需蓄劲待发,中定不失,此乃正道。世人读太极拳论,往往不得其解,一经澄师点拨,方知其中尺寸法度,非言传身教,难以窥其堂奥。此乃家传之秘,学者若能由此体悟,自得其中三昧,中定不再失矣。
至于虚实之分,清晰明了,一处有一处之虚实,处处虚实相通,周身如珠链串联,无丝毫间断。言及“我不是肉架子”,乃是对太极拳松灵之境的深刻诠释。若如肉架挂肉,死气沉沉,何谈灵气?故对此深恶痛绝,决绝摒弃。此乃家传口诀,寓意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再观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会阴之地,恰似太极之源泉。会阴收阴,提裆运气,乃是将阳气引入尾椎骶骨,会阴因之而空,空则收阴平复,精气充盈,敛精入骨。内气在会阴流转,一缩一放,即为炼精化气。此内气之提摄,决定了太极拳之守中:脊椎如松,手臂如挂;裆下内劲,源于足下,发于腿间,主宰于腰。“动则分,静则合”,横臂竖腿,相互提领,犹如提线木偶,灵动而不失法度。“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此乃走架之要义;提档运气,则为粘连之精髓。
节节相连,宛如灵蛇舞动,动急则急应,犹如风卷残云;动缓则缓随,宛若细水长流。因此,力之源泉在于精气,虽千变万化,其理却如丝线穿珠,一脉相承。
第九要义,乃能发劲。劲与力,犹如云泥之别。劲,源自筋脉之柔韧,活泼而有弹性;力,则出自骨骼之刚硬,僵滞而无生机。发劲之状,犹如离弦之箭,瞬间爆发,势不可挡。弓弦之弹力,正是柔中带刚、活而有力的最佳诠释。劲与力之别,一目了然,能否发劲,亦由此可知矣。然而,此仅论及发劲之本质,于实战应用,尚需深入探究。
谈及杨澄甫先生所论松沉之境,脊椎与裆胯之奥秘得以彰显。先生口传心授,首要之务,便是“松”。每日言传身教,反复强调:“要松,要松,松至极致,方为上乘。”全身筋络,须如春风拂柳,毫无拘谨。柔腰百折若无骨,唯有筋脉柔韧,方能如此。筋若松开,其余部分,自当随之而松,水到渠成。
再者,“沉”字诀,乃松之极致。松透则沉,筋络全开,躯干所系,皆能沉稳而下。沉与松,实则一体两面,沉则不浮,浮乃病象。体能沉稳,已属难得;若加以气沉丹田,则神凝气聚,威力倍增。
细说开来,演练拳架子,由招熟而渐悟脊椎虚实、懂劲之道。由虚实懂劲,进而阶及内气神明之境。然此非一朝一夕之功,须得久久为功,方能豁然贯通。故需明师指点,方能少走弯路。脊椎竖直,夹脊撑起玉枕,此乃虚领顶劲之要;裆下收阴,方能稳固下盘。
第四要义,曰“虚灵顶劲”。顶劲者,即头顶之劲也,需虚灵而不滞。犹如古时之人,有辫子者将其系于梁上,体亦悬空离地。此时全身旋转自如,但若单使头部俯仰、左右摆动,则难以做到。虚灵顶劲,亦如是。练功之时,须将玉枕骨竖起,使神与气不期而遇于顶,此乃练功之要诀也。
脊椎节节贯通,方能不偏不倚,如松柏之挺拔;脊椎沉肩四肢,方有忽隐忽现之妙。脚下左重则手法左虚,胯下右重则右揽雀尾隐现。此即“分虚实”之要义也。拳论云:“处处总此一虚实。”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此则分清虚实,全身负担只许放在一只脚上。若两脚分担,便是双重之病矣。。若两脚分担,便是双重之病矣。
悬提之力,犹如崇山峻岭,仰望之则愈觉其高耸入云,俯视之则更显其深邃莫测。中定尾闾,仿佛磐石稳固,前进时如长河绵延,不绝如缕;后退时则似昙花一现,瞬息即逝。故而,皮毛听劲,敏锐至极,即便是轻盈如羽之物亦无法加诸其上,细微如蝇虫之辈亦难以落脚其间。精气如泉涌般灌注全身,周身轻盈灵动,顶头悬立,宛如凌霄之鹤,使人莫测高深,而我却能洞察秋毫,独步江湖。
浩然正气,犹如日月之光,普照万物,两端守中,使得英雄豪杰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皆因秉持此道而至。精气神三者合一,精气之旺盛,犹如猛虎下山,威震四方,故曰“壮欺弱”。筋骨整劲,时刻铭记腰间,腹内松静,气息如龙腾九天,这便是气沉丹田之妙境。尾闾中正,神贯顶梁,满身轻盈,顶头悬立,宛如风中柳絮,随风摇曳,故曰“慢让快”。
会阴一缩,尾闾提劲,犹如猛兽炸毛,威势赫赫。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此乃自然之理。虽言练得虎豹之劲,提裆缩胯收腰,对人类而言,皆是天赋异禀,非人力所能强求。胯下四两拨千斤,皆是尾闾炸力所致,显然非力大所能及。观耄耋之年仍能御众之形,快又何足为奇?
故而,树立脊椎,犹如松柏之挺拔,立如平准,不偏不倚。裆下胯劲,活似车轮转动,灵活自如。所谓“磨转心不转”,腰转如磨盘之旋转,而心则如磐石之稳固,气沉丹田,中定不移。此乃家传口诀,较诸拳论中“腰如车轴”“腰为纛”之语,更显显赫非凡。余得此真谛后,功夫日新月异,渐入佳境。
命意源头在腰隙,须知阴阳之道,相辅相成。胯下粘即是走,手上走即是粘,阴阳不离,相济为用。懂劲之后,裆下胯劲犹如蛟龙出海,任他巨力来袭,我但凭尾闾一动,便能四两拨千斤。手上引进落空,合即出招,整体沾连黏随,不丢不顶,犹如流水绕石,自然流畅。
至于“四两拨千斤”之说,人皆疑之。实则不然,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乃是先以四两之劲牵动千斤之物,而后再行拨动。此牵与拨,实乃两事,非真以四两之力拨动千斤也。若能将此二字分开解释,便能领悟其妙用无穷。譬如牵牛之法,牛重千斤,而穿鼻之绳不过四两,却能以四两之绳牵动千斤之牛,此乃智慧与技巧之结晶也。
左右如意,犹如行云流水,岂是随意奔驰所能企及?盖牵动之道,犹如牧羊人手执缰绳,轻触牛鼻,引领方向。倘若牵其角或腿,则牛倔强难行,唯有循其性,方能顺其意。是以,区区四两之绳,足以牵引壮硕之牛;然则,千斤之石马,岂能以朽索轻牵?此乃活物与死物之别,作用迥异。
人有灵性,犹如狡兔三窟,攻入之时,必有方向。譬如直捣黄龙,我则以四两拨千斤,轻触其手腕之末,顺势而为,抖腕而出,此乃“牵”之真谛。牵动之后,彼之力已如断线风筝,此时我以巧劲拨之,犹如秋风扫落叶,未有不掷出丈外者。然则,牵之劲道,贵在四两足矣,拨之劲道,则随心所欲,运用自如。然需谨记,牵之过重,则彼必警觉,变化脱逃;或借牵动之势,反戈一击。否则,彼知我牵,便蓄力以待,此时我若因势而变,舍牵为放,则彼必应手而倒,此乃“反拨”之妙。
愈练愈精,默识揣摩,精气神一气呵成,方能随心所欲。听从自身精气之引导,周身关注,提摄敏感,静中触动,犹如静水深流。所谓“拨不倒”,犹如不倒翁之姿,周身轻灵,其根在脚。非松沉兼备,难以至此。不倒翁之重心,在于下部一点,犹如拳论所言:“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两脚同时用力,则一拨即倒;周身稍有板滞,亦一拨即倒。唯有全身之劲,百分之百沉于一足,其余皆松净如鸿毛,方能拨而不倒。
本是舍己从人之道,犹如拉锯式之榄雀尾,棚捋挤按,推手之间,往复相推。拉锯之喻,彼此用力均匀,则往来无阻;稍有变化,则锯齿紧咬。如彼使我扎住,我虽欲拉回而不得,只可用推力送之,复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顺其势而化劲走劲;二曰彼未动,己先动,如彼欲推,我则先拉;彼欲拉,我则先推。拉锯之喻,其理透彻,真乃家传妙诀。余于此恍然大悟,于彼微动之际,己已先动,此着手功夫,若能娴熟,则操纵在我,不在彼。
今日武术功法,多误以大开大合、大松大软为尚,延长打击路线,舍近求远。殊不知,此于拳法之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当详辨真伪,勿为表象所惑。
杨澄甫先生口耳相传,经由郑曼青先生悉心整理的整劲体系,犹如太极拳理论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着重诠释了劲力的浑然一体与行云流水般的连贯性。其中,“搬架子”之要义,在于平正均匀,此四字虽看似朴素无华,实则蕴含着至高无上的武学真谛,非大智大勇者难以企及。平正则能安舒自若,宛如泰山磐石,足以支撑八方风雨;均匀则能连绵不绝,如丝如缕,无丝毫断续之虞。此正应了拳论中“立如平准,运劲如抽丝”的至高境界,唯有从这四个字入手,方能领略太极拳的真谛。
该体系之精髓,在于“根在脚、发于腿、形于手,一气呵成”的武学要旨,它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紧密相连,要求习练者在举手投足间,做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浑然天成,无懈可击。经由日复一日的刻苦修炼,习练者终能达成“整劲”之境,届时全身力量宛如一体,动作流畅自然,宛如行云流水,妙不可言。
以太极学说为基石,该体系深入剖析了身体力量的传递与内在修行的微妙关系。它巧妙地融合了纵向力与横向力,详尽阐述了身体各部位在力量传递中的独特作用,尤其是腰、胯、腿、尾闾、夹脊、大椎等关键部位的协调与放松,犹如一部精密的机械,各部分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共同演绎着太极拳的力与美。
文中着重强调了“脚——腿——手”这一力量传递链条的重要性,认为唯有在腰胯的巧妙运用中,方能真正领略到整体劲力的奥秘。这种整体劲力的演练,无疑是对太极拳演练要点的完美诠释——纵向力的传递,犹如一条蜿蜒的河流,从双腿的坚实支撑开始,经由腰、胯、尾闾、夹脊等部位的巧妙引导,最终汇聚于大椎与玉枕,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磅礴之势。其中,夹脊之力犹如熊熊燃烧的烈火,不仅点燃了内心的执着与懈怠,更助力修行者斩断烦恼的枷锁,通达清净无染的至高境界。
而横向力的运用,则如同腰胯间的圆转舞蹈,将脚下的力量巧妙传递到手上,使得下盘稳固如磐石,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大椎在放松中保持清醒,仿佛一位智慧的指挥家,引领着全身的力量与身心的平衡。
至于松的境界,更是太极拳修行中的至高追求。唯有在不动中运行三盘(上、中、下),方能真正领略到松的真谛。这种松,不仅是身体的彻底放松,更是心灵的彻底解脱。通过摄持力法的修炼,修行者得以证得内心的清净与智慧,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海洋之中,感受着生命最本真的美好。
太极与修行的结合,无疑是对生命最深刻的领悟。通过力量的传递与放松,修行者得以断除烦恼的束缚,通达初净之境。文中更将太极的力量传递与佛教的“四谛现观”巧妙融合,强调了精进力在修行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太极拳的深刻领悟,更是对生命与智慧的至高追求。
来源:太极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