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初一,看见一个学生发的qq空间,有一位鲁迅先生站像,穿着深蓝色长衫,留着寸头,一字式胡须,穿黑色布鞋,左手叉腰,右手扶着一根木牌,立在地上,写着“不幹了”三个字,横眉冷对。身后一堵高墙。
鲁迅“跑到”香港啦?
年初一,看见一个学生发的qq空间,有一位鲁迅先生站像,穿着深蓝色长衫,留着寸头,一字式胡须,穿黑色布鞋,左手叉腰,右手扶着一根木牌,立在地上,写着“不幹了”三个字,横眉冷对。身后一堵高墙。
学生发的qq空间
学生发的qq空间
看上去又像某位演员饰演的老鲁剧照。
我就问她:“老鲁跑到香港啦?”
她:哈哈哈笑说“業務繁忙”。
这个学生在香港读硕士研究生。
查了下鲁迅与香港,1927年确有到过香港,先后在香港大学及香港青年会作《无声的中国》及《老调子已经唱完》两次经典演讲,香港给他的印象难以言说又难以磨灭,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香港虽只一个岛,却活着中国许多地方现在和将来的小照。”可谓意味深长。
2006年9月9日,香港时代广场树立起鲁迅的铜像。为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及其诞辰125周年,“香港鲁迅周”在香港揭幕。鲁迅一生共去过香港三次,可见他对香港的影响。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他就发声,作文,为新文化呐喊,向旧制度旧礼教宣战。还与共产党人交友,如瞿秋白,左联五位烈士,冯雪峰。顶着暴风骤雨,骨头最硬。
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学语文课本,鲁迅作品较多。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自题小像》、《药》、《狂人日记》、《祝福》、《社戏》、《故乡》、《一件小事》、《为了忘却的记念》等。进入新世纪,他的作品在中学课本的比例越来越小了。有人说鲁迅作品与当今时代不适合了,建议撤走。不知现在还剩几篇?
带着这个问题,我问了一名初中语文老师,他说还有,比如以上我举的例子。我感觉欣慰,但又想现在的学生,远离上世纪五六十、六七十、八九十年代,还能理解鲁迅作品的深刻含义吗,老师又是怎么教学生的呢?
图片源于网络
想想我自己,现在还记得鲁迅作品的精彩片段,“唉,我的阿毛要是活着,也有这么大了”,这是《祝福》里祥林嫂的话;“但从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改变了”,这是《藤野先生》里周树人的话;“议论的结果是不怕,要是他敢说出来我们偷豆,我们就要他归还去年从河滩抬走的乌桕树,当面骂他八赖子”,这是《社戏》里双喜他们小伙伴的话;“豆也很普通,却是我吃过的至今为止最好吃的豆”,《社戏》里“我”的话;“记着,茴香豆有四种写法,将来上账要用”,这是《孔乙己》里孔乙己的话。九斤老太、豆腐西施、阿Q、人力车夫、华老栓、夏瑜、闰土……记忆犹新。
写完文章再仔细一看,原来学生发的“鲁迅”像,是《觉醒年代》鲁迅先生造型。
曹磊饰演《觉醒年代》鲁迅剧照。源于网络
来源:马沐驷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