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题钱塘湖春行教材版本人教版部编版主备教师审核教师使用教师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时间年 月 日【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艺术风格。2.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主旨。4.感受诗歌的
八年级语文学案
课题钱塘湖春行教材版本人教版部编版主备教师审核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时间年 月 日【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艺术风格。2.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主旨。4.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疏通诗意,字斟句酌地读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与蕴含的哲理,【教学方法】诵读 自主 合作 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文字资料【教学课时】第1课时(1课 时)教 学 过 程集 体 备 课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白居易的这首《钱塘湖春行》,共同领略唐诗的风采。
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走近作者
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首诗的作者,了解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和元稹友谊甚笃,与之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诗内容做准备。
预设:
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三、新诗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注意节奏和停顿。
预设: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四、细读新诗,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一起把本诗齐读一遍,然后疏通诗意。注意红色词语的意思,我们要重点掌握识记,蓝色字体的是对应诗句的意思。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
教师:同学们大声朗读本诗,然后思考分析回答问题。
1.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描写时发生了哪些视角的转换?
(学生朗读诗歌,带问题思考分析回答。)
学生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描写初春的景物是“水面”,写的视角是远景。
学生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写初春的景物是“早莺”“新燕”,写的视角是仰视,是近景。
学生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写初春的景物是“乱花”“浅草”,写的视角是俯视,是近景。
学生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描写初春的景物是“绿杨”“白沙堤”,写的是远景。
2.赏析颔联中“争”“啄”两个字的妙用。
诗句展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教师:同学们,诗句中的“争”“啄”两个字有什么妙用?
(学生读后讨论,教师点拨分析。)
学生1:黄莺起得早,一个“争”字,写出了黄莺你追我赶,忙着抢占先机,好占住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学生2:燕子嘴小,垒成一个窝要啄上千次,一个“啄”字,写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催人进取。如此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句展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学生分析讨论,教师点拨指正。)
学生:只因是初春,所以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
4.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诗句展示: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教师:同学们,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教师: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学生:“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5.诗中哪句话色彩最鲜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诗中哪句话色彩最鲜明?
学生:绿杨阴里白沙堤
教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诗人将初春的“绿杨”置于白堤的背景中,色彩对比鲜明,凸显出杨树的鲜绿,描写出浓浓的春意。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诗的主题。
预设:诗人通过巧妙地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等景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六、深读古诗,合作探究
律诗行文,一般遵守起承转合的章法,起承转合分别对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试以《钱塘湖春行》为例,分析起承转合。
(师生讨论,教师指正。)
预设:
七、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
【板书设计】【教后反思】来源:快乐乒乓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