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随着《哪吒2》故事和视效的大放异彩和《封神2》里的殷郊法相遭到群嘲,忽然之间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声音,即殷郊法相是外国公司做的特效,《哪吒2》原来也是老外做的,后面饺子导演果断找到国内动画制作公司后,才力挽狂澜、众志成城,整一个“中国特效/动画公司不骗中国电
作者|余爱文
近日,随着《哪吒2》故事和视效的大放异彩和《封神2》里的殷郊法相遭到群嘲,忽然之间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声音,即殷郊法相是外国公司做的特效,《哪吒2》原来也是老外做的,后面饺子导演果断找到国内动画制作公司后,才力挽狂澜、众志成城,整一个“中国特效/动画公司不骗中国电影”的既视感。
在河豚君看来,MONK本来就是泰国一家二三流的动画企业,本来也不可能承担《哪吒2》的制作重担,更可怕的是,营销号将国际协作简单归结为"老外不靠谱"的认知偏差,本质上是对电影工业本质规律的误读。这种裹挟民族主义情绪的判断,既违背电影工业的发展规律,更是对中国特效产业全球化进程的误伤。
事实上,近些年来的国产军事大片,背后往往都有多国特效公司(如韩国Digital Idea等)的影子,总监制黄建新就说,全球有80多家特效公司加入项目,每家做的镜头数量都不一样,多的做了几百个,少的做了几十个。
这些案例撕开了中国电影工业的真实图景——那些将国际协作污名化为"技术依赖"、“洋人总想害我们”的论调,本质上是自卑心理作祟,也是对电影工业化规律的背离,更阻碍了中国电影工业走向国际的前途。
中国电影工业化本就诞生于全球协作
很多人想不到的是,中国需要老导演对海外电影的高度接纳,清晰勾勒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国际基因。
张艺谋《十面埋伏》的摄影顾问是日本电影服装大师和田惠美,2010年冯小刚《唐山大地震》的特效制作,正是通过与韩国特效公司Macrograph的合作,才让中国团队首次系统掌握地震场景的流体模拟技术。这些国际人才的参与,为中国电影打开了现代工业化的技术黑箱。
好莱坞制片人阿诺德·科派尔森曾指出:"电影工业的DNA里就写着全球化。"据美国电影协会统计,2019年全球票房前100的影片中,87%涉及跨国协作。即便在强调本土化的印度宝莱坞,Prime Focus、Red Chillies等特效公司长期与欧美团队保持技术共享。
近年中国电影工业的国际协作已进化到中台级融合。《长津湖》系列动用了韩国、新西兰、加拿大等多国80多个特效团队,其中Digital Idea负责的战场粒子系统,将烟雾粉尘的物理运动精度提升至顶尖水平。《流浪地球2》拍摄时采用了国际很多先进的摄影设备,比如说马克罗伯茨运动控制公司(MRMC)设计的亚洲首台Titan运动控制机械臂、全世界顶级的潜水摄影装备、数量非常巨大的灯光器材等。维塔工作室则在《流浪地球 1》中负责机械外骨骼道具的制造,以及《流浪地球 2》中大气潜水服道具的制造。
这种协作模式催生了独特的"技术双循环":国内特效/动画公司通过承接漫威、Netflix订单等(如原力动画参与《爱死机》第三季),年均创汇接近10亿美元;海外特效/动画团队参与国产电影制作,又反向刺激国内特效市场发展,不算动画行业,2022年中国视觉效果(VFX)市场规模达到98.51亿元的数据,较2015年的33.5亿元增长三倍左右。
特效协作的本质是技术迭代的必然选择
电影特效的复杂程度已远超单一公司承载能力。《阿凡达》的视觉特效由全球14个国家48家公司共同完成,《流浪地球》的太空电梯、行星发动机由国内MORE VFX主导,全球至少67个视效团队参与分包制作。这种分工不是能力欠缺,而是基于各公司技术特长的效率选择。
由乌尔善导演的奇幻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拍摄这部电影时,主创人员为了满足电影对视觉效果的要求,找到了美国、加拿大、法国、澳洲、印度、中国的8家公司共同合作制作。
中国特效公司已在全球产业链占据独特位置。原力动画参与制作《爱死机》第三季,Base FX为《星球大战》系列制作特效,这些案例证明中国团队的技术实力。但技术的精进仍需国际协作,就像《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山河社稷图"的水墨特效,正是汲取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灵感与好莱坞粒子系统的融合创新。
全球电影特效产业正经历第三次产业链转移。第一次转移(1990-2000)见证加拿大承接好莱坞渲染工业,第二次转移(2005-2015)印度成为低端代工中心,当前转移中,中国和东南亚凭借数字艺术家红利分食中高端技术环节。
文化自信的悖论:封闭即倒退
电影史反复验证着封闭必然导致技术停滞。苏联曾建立完全自主的电影工业体系,但在数字技术革命中全面落后。反观韩国电影,通过与好莱坞的深度合作,在《雪国列车》《编号17》等中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突破。
中国电影特效从业人员中,大量人士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这种人才流动构建起技术传播的毛细血管。
产业保护主义将摧毁这种比较优势。当印度在2018年对海外特效服务加征18%关税后,其特效产业年增长率从14%暴跌至3.2%。反观中国,通过《关于促进影视基地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催进了如深圳洛克特既能参与《哪吒2》制作,又能承接迪士尼《曼达洛人》光剑特效订单的本土新兴企业。
在孟买电影节技术峰会上,Base FX创始人克里斯·布兰博曾说:"电影特效的未来属于那些能同时驾驭东方算法智慧和西方工程思维的人。"当中国特效师在温哥华参与《蜘蛛侠》制作,多伦多工程师在北京调试虚拟摄制系统时,这种流动的技术公民身份,正在重塑电影工业的全球化图景。
站在中国电影工业化2.0时代的门槛,我们需要清醒认识:电影艺术的终极魅力在于突破边界,既包括技术边界,也包括文化边界。用民族主义情绪筑墙,只会让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工业陷入技术内卷的困境。正如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展现的那样,最震撼的视觉奇观,永远诞生于不同文明智慧的碰撞与交融。中国电影的未来,注定书写在全球电影工业的命运共同体之中。
来源:娱乐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