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暮色漫过汴京的虹桥,马蹄声碎在绢质的画本里……这是《诗画桥》扉页古画桥影泛开的意境。在中国文化中,桥不仅是连通天堑的工程奇迹,更承载着无数文明记忆。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明月夜”,让扬州瘦西湖的拱桥成为江南风骨的化身;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木拱虹桥
□封木林(中南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书屋》杂志编辑)
暮色漫过汴京的虹桥,马蹄声碎在绢质的画本里……这是《诗画桥》扉页古画桥影泛开的意境。在中国文化中,桥不仅是连通天堑的工程奇迹,更承载着无数文明记忆。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明月夜”,让扬州瘦西湖的拱桥成为江南风骨的化身;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木拱虹桥,则以飞檐斗拱之姿定格了汴京的繁华。从赵州桥“敞肩拱”的科技之光,到灞桥折柳的离愁别绪,桥既是劳动智慧的结晶,亦是文人墨客的情感载体。《诗画桥》以“桥”为锚点,钩沉起一部跨越时空的文明史诗。
《诗画桥》一书由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雨领衔,联合桥梁工程专家何旭辉、艺术学者王嘉等成员共同完成。杨雨深耕古典文学,以古典诗词研究闻名学界,其于2024年推出的《物语诗心》探寻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物理学现象和原理,亦是一部跨学科研究的著作;何旭辉是风工程、桥梁工程领域的专家,为多项现代桥梁超级工程提供技术支持;王嘉为广东美术馆研究馆员、教授,专攻中国古代绘画,尤擅诗画比较研究。豪华的作者阵容,堪称人文与科技跨界合作的典范。
《诗画桥》由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雨领衔。
从内容上来看,这部20余万字、40幅插图的作品,既是一部桥梁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写给中华文明的抒情长诗。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桥梁意象和桥梁故事,分15集娓娓道来。在一个个桥梁工程历史的背后,落脚点还是在一个情字。所述之桥梁历史和故事,既有缠绵悱恻、矢志不渝的传世爱情,携手偕行、契阔谈宴的深挚友情,亦有薪火相承、寸草春晖的血脉亲情,更铸碧血丹心、砥柱中流的浩然家国情,读来令人思接千载,心生无限遐想。
本书在叙述手法和表现形式上别开生面,独具新意。
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全书以朝代更迭为经,以诗词、古画、工程技术为纬,构建起立体化的叙事结构。先秦章节从《诗经》“亲迎于渭,造舟为梁”切入,揭示浮桥在礼制中的象征意义;三国篇则通过曹操《苦寒行》“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真切记录了战争的艰苦和人民的苦难;唐朝篇以现代图解展示还原渭桥的构造原理,又在历史地理方位点出其战略地位,展现出“骏马似风飚,鸣鞭出渭桥”的少年意气和盛唐气象,可谓科技史与美学史的同频共振。
《诗画桥》 杨雨 何旭辉 王嘉 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25年4月出版
诗画互文的表达创新。作者建构“诗画互鉴”阐释体系,开创以文学解绘画、以图像释诗境的跨媒介范式。在解构南宋夏珪《灞桥风雪图》诗性空间时,以北宋秦观《忆秦娥》词境映照中唐孟浩然的骑驴苦吟意象,揭示“肩山吟耸清寒冽”与画中寒士形象的互文关系。阐释北宋柳永《望海潮》“烟柳画桥”词章时,对应激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都城图卷,通过图文共振的审美体验重构宋代市井繁华记忆。这种双向阐释策略,使元代方从义《溪桥幽兴图》中的溪桥意象突破视觉边界,跨越时空承载着元人马致远“枯藤老树”的曲意之境。
古今对话的学术视野。作者突破传统考据范式,建构跨时空比较研究体系。在考察苏州吴江垂虹桥时,既钩沉其北宋庆历年间县令以民生关怀推动营建的治理智慧,又梳理其自宋元至明清时期从木构虹桥向石拱长桥的结构转型。这座历经千年沧桑的桥梁遗存,既作为建筑遗产凝固着工程技艺的演进轨迹,又化作历史文物与活化标本,持续为传统建筑研究提供实证范本。
在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今天,《诗画桥》的出版恰逢其时。本书以“桥”为媒,架起三重对话:一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如书中重申我国是悬索桥的发源地,我国古代悬索桥的修建比欧洲早1000多年,证明古老智慧仍能滋养创新;二是不同学科的融合,如工程数据与艺术赏析的跨界融合,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范式;三是建立起文明认同,如从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到武汉长江大桥的雄姿,桥梁始终是民族精神的物化象征。
当下,“千桥一面”的城市设计困境与古桥消亡的危机并存。据统计,近20年我国消失的古桥逾万座,而《诗画桥》通过梳理“桥文化基因库”,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理论支撑,更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应止于博物馆,而应像桥梁般连接过去与未来。王文博博士在附录《守桥人“手记”》中深情写道:“躬耕于桥梁,扎根于文化,继续选择守桥人这个身份,用一生守一座桥,写一首诗。”《诗画桥》的存在,像在洪流中撒下一张细网,打捞起散落的星芒:那些被诗句吻过的砖石、被画笔抚摸过的栏杆、被匠人注入生命的榫卯,都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将青铜器锁进博物馆,而是让古老基因在当代血脉中延续。
合上书页,二十四桥的月色漫过电子屏幕,此刻突然懂得:我们这一代人何尝不是文明的摆渡者?既要守护断桥残雪的古典美学诗心,也要在数据洪流中搭建新的精神桥梁。而《诗画桥》教会我的,是用古人造桥雕龙的匠心去触摸混凝土的肌理,将“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写入立体交通的蓝图。或许这就是文明传承最真实的模样:我们从来不是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而是注定要成为桥本身——让过往的月光穿透现在的身躯,照亮尚未抵达的彼岸。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