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暴君”脚下的“盗贼”——冥河盗龙

B站影视 2025-02-02 14:58 2

摘要:地狱溪组(Hell Creek Formation)得益于霸王龙、三角龙、甲龙、埃德蒙顿龙等众多明星物种,一直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这里出土的海量化石,为我们研究“恐龙王朝”最后几百万年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材料。

地狱溪组(Hell Creek Formation)得益于霸王龙、三角龙、甲龙、埃德蒙顿龙等众多明星物种,一直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这里出土的海量化石,为我们研究“恐龙王朝”最后几百万年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材料。

▼地狱溪组众生相|图片来源:DeviantArt

迄今为止,地狱溪组的大型恐龙动物群已研究得颇为透彻,但万分遗憾的是,同组诸如驰龙科、伤齿龙科、小型鸟脚类等小型动物群却长期化石稀少,缺乏研究。科学家很早就在该组地层中发现了驰龙科的牙齿化石,确认在当地生存着一种未知的小型驰龙科。

▼实为冥河盗龙的驰龙|图片来源:Walking With Wikis

这个“无名氏”在BBC20世纪末经典纪录片《与恐龙同行中》也有出场,只不过被称作驰龙(Dromaeosaurus),要知道真正的驰龙,无论是生存年代,还是地理位置,都与它有着不小差异。直到2013年,它才终于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名字——特氏冥河盗龙Acheroraptor temertyorum)。

来自冥河的盗贼

冥河盗龙的化石最早是由商业化石猎人,于2009年的8月所发现的,随即便贩卖给私人收藏家,所幸最终被加拿大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购得,供学界研究。其正模(正模:发表新种时所依据的单一模式标本称为正模)为一对较为完整的右侧上颌骨与下颌骨。

▼冥河盗龙的正模|图片来源:wiki

冥河盗龙的属名相当帅气,其中的Achero来源于古希腊语的Ἀχέρω,是希腊神话中冥界三条河流之一的阿刻戎河,正好与地狱溪组遥相呼应。而raptor则是各种驰龙科的常用词根,在拉丁语中有“盗贼、猛禽”之意。

▼冥河盗龙的头骨重建与复原图|图片来源:X

起初,由于被认为与亚洲发现的伶盗龙(Velociraptor)有亲缘关系,冥河盗龙被归类为伶盗龙亚科(Velociraptorinae)。认为它代表了一次晚白垩纪时期的跨大洲物种交流,伶盗龙亚科从亚洲迁徙回故乡北美,强大的暴龙族则从狭窄的拉腊米迪亚来到广袤的亚洲大陆。而到了2021年,学界否认了它外来户的身份,依据眶前窝的部分解剖特征,应当归类为蜥鸟盗龙亚科(Saurornitholestinae),是北美洲的本地龙

▼纳瓦霍战龙|图片来源:wiki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北爪龙(Boreonykus)和纳瓦霍战龙(Dineobellator)身上,它们原本都认为是分布于北美的伶盗龙亚科。虽然伶盗龙亚科是晚白垩纪多样性最高的驰龙科类群,有多达十余个有效种,但分布范围却仅限于亚洲,未能进入其他大洲。

以大欺小的小恶魔

虽然冥河盗龙的正模十分破碎,但套用同科近亲们的身体比例,大致可以推测出冥河盗龙是体长大约2米的小型恐龙。在过去,驰龙科常被描述为体型虽小,但却能凭借敏捷的身手、团队的协作以及锋利、翘起的第二趾爪,对大型猎物开膛破肚,亦如《侏罗纪公园》中的“迅猛龙”一般。

▼埋伏在树上准备伺机捕猎路过厚头龙的冥河盗龙|图片来源:Saurian

然而,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驰龙科昔日小钢炮、恐龙忍者的“龙设”逐渐崩塌,冥河盗龙也不例外。就在2024年12月,来自韩国的团队利用测量数据和数学方法,估算了冥河盗龙及其他驰龙类代表物种的咬合力,并与其他兽脚类恐龙进行了对比,进而探讨冥河盗龙的生态位。

▼该研究的生物力学分析结果|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汉化:笔者

该研究的计算结果显示,与本就娇小的体型相配,驰龙科的咬合力在兽脚类恐龙中处于较低水平。而在受试的5种驰龙中,伶盗龙和冥河盗龙处在水平较低的位置,体型相仿的驰龙足足是其2倍,甚至高于体型大了近1倍的恐爪龙。

▼冥河盗龙的狩猎形象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虽然冥河盗龙在系统发育上与伶盗龙关系较远,但二者却存在着平行演化,有着类似的颌骨结构。两者可能都有着狭长的颌骨,同时冥河盗龙的牙齿边缘锯齿发育程度较低,这表明冥河盗龙的下颌捕食功能可能较弱,无法经受猎物的剧烈挣扎。

▼驰龙科的脚爪“正确”使用猜想|图片来源:参考文献【6】

尽管咬合力较低,但较长的下颌有助于快速地切割和撕咬。关于嘴巴控制力弱的问题,早在2011年,就有论文指出,相比形态差异明显的头骨,驰龙科那标志性的第二趾爪却差异很小,其功能很可能并非用于切割,而是用于穿刺、固定猎物。这一切都表明,冥河盗龙更青睐个头较小的猎物,而非体形比自己更大的猎物。

▼捕猎小型哺乳动物的冥河盗龙|图片来源:DeviantArt

在地狱溪组,有着种类丰富的小型爬行动物、鸟类以及哺乳动物,完全能满足冥河盗龙的日常所需。冥河盗龙无疑是众多小型哺乳动物的梦魇!

活在"暴君"的脚下

冥河盗龙与“食肉恐龙之王”霸王龙生存在同一地层中,地狱溪组本身似乎也是个有些“病态”的修罗场。光是大型的霸王龙、三角龙和埃德蒙顿龙就占据化石数量的80%左右,驰龙科仅占约1%。其中固然有小骨骼难以保存的客观原因,但地狱溪组极度缺乏小型掠食者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恐怕还要归因于霸王龙竞争能力太强,把其他掠食者挤到生态位边缘。

▼遭遇亚成年霸王龙的冥河盗龙|图片来源:X

与其他大型暴龙科恐龙一样,霸王龙也存在“二次发育”,简而言之亚成年霸王龙和成年霸王龙,不仅有着完全不同的身材比例,相应地也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与成年暴龙(科)相比,它们的亚成年体腿更长、身材更纤细、吻部也更细,非常适合捕猎同生境中诸如厚头龙科、似鸟龙科、近颌龙科等中小型快速敏捷的猎物,这些毛头小龙占据原本其他掠食者的生态位。

▼虽然暂未有亚成年霸王龙狩猎的化石证据,但其同科近亲——蛇发女妖龙却有化石证据表明成体与亚成体之间,存在猎物取向差异|图片来源:参考文献【7】

专家推测,冥河盗龙为何专门欺负弱小?或者就是因为它是当地体形最小的肉食恐龙之一,只有选择那些犄角旮旯、霸王龙所看不上眼的小动物,才能避开竞争。

参考文献:

[1] Horner, John R; Goodwin, Mark B; Myhrvold, Nathan (2011). "Dinosaur Census Reveals Abundant Tyrannosaurus and Rare Ontogenetic Stages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Hell Creek Formation (Maastrichtian), Montana, USA". doi:10.1371/journal.pone.0016574

[2] Evans, D.C.; Larson, D.W.; Currie, P.J. (2013). "A new dromaeosaurid (Dinosauria: Theropoda) with Asian affinities from the latest Cretaceous of North America". Naturwissenschaften. 100 (11): doi:10.1007/s00114-013-1107-5. PMID 24248432. S2CID 14978813.

[3] Yun, Chan-Gyu (2024-12-23). "Mandibular biomechanics of Acheroraptor temertyorum (Theropoda: Dromaeosauridae)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feeding ecology and behaviour". Mesozoic. 1 (4): 459–468. doi:10.11646/mesozoic.1.4.3. ISSN 3021-1867.

[4] Powers, Mark J.; Fabbri, Matteo; Doschak, Michael R.; Bhullar, Bhart-Anjan S.; Evans, David C.; Norell, Mark A.; Currie, Philip J. (2022). "A new hypothesis of eudromaeosaurian evolution: CT scans assist in testing and constructing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41(5):e2010087.Bibcode:2021JVPal..41E0087P.doi:10.1080/02724634.2021.2010087.S2CID 247039404.

[5] Powers, Mark James; Sullivan, Corwin; Currie, Philip John (2020). "Re-examining ratio based premaxillary and maxillary characters in Eudromaeosauria (Dinosauria: Theropoda): Divergent trends in snout morphology between Asian and North American taxa".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547.doi:10.1016/j.palaeo.2020.109704

[6] Fowler, Denver; Freedman, Elizabeth; Scannella, John; Kambic, Robert (December 14, 2011). "The Predatory Ecology of Deinonychus and the Origin of Flapping in Birds". PLOS ONE. 6 (12): e28964. Bibcode:2011PLoSO...628964F. doi:10.1371/journal.pone.0028964

[7] François Therrien et al. 2023. Exceptionally preserved stomach contents of a young tyrannosaurid reveal an ontogenetic dietary shift in an iconic extinct predator. Science Advances 9 (49); doi: 10.1126/sciadv.adi0505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作者简介】周添 江西赣州人,街道工作人员,古生物科普创作者。

探索更多奥秘?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

来源:青鸟新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