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月31日,日本政府突然宣布,拟对十余种半导体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并将多家中国企业列入“最终用户清单”。 这则消息如同冬日里的一阵寒流,瞬间让原本就波谲云诡的全球半导体局势,更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1月31日,日本政府突然宣布,拟对十余种半导体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并将多家中国企业列入“最终用户清单”。 这则消息如同冬日里的一阵寒流,瞬间让原本就波谲云诡的全球半导体局势,更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的回应迅速而有力,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日本此举的强烈不满与高度警惕。“个别国家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措施,对中国半导体等产业实施制裁打压。” 这句话,虽然点到为止,却也清晰地指向了幕后推手——那个远在大洋彼岸,却始终挥舞着“国家安全”大棒的超级大国。
明眼人都看得出,日本此次的出口管制,绝非一时兴起,更不是什么“自主决定”。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高度分工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单方面“断供”,都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更何况是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半导体消费市场紧密相连的日本。
那么,日本为何要在这个敏感时刻,选择“挥刀断供”? 答案或许就藏在“不得不”与“心甘情愿”的微妙博弈之中。
“不得不”:来自美国的压力
“个别国家”的指代已经非常明确,美国在全球半导体领域的战略围堵,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从最早的华为禁令,到后来的实体清单,再到如今不断升级的出口管制,美国的意图昭然若揭——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维护自身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霸权地位。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美国可谓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 一方面,通过“长臂管辖”,威胁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全球厂商;另一方面,则通过所谓的“芯片法案”,拉拢盟友,构建排斥中国的半导体联盟。 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友,自然难以置身事外。
近年来,美国不断加大对日本的施压,要求其在半导体领域与中国“脱钩断链”。 从最初的口头警告,到后来的具体要求,再到如今的“最后通牒”,美国的步步紧逼,让日本政府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毕竟,在美日同盟的大框架下,日本在安全层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尤其是在面对地缘政治风险时,更是不得不权衡利弊,做出“政治正确”的选择。
“心甘情愿”:日式精算的考量
然而,仅仅用“不得不”来解释日本的行动,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除了来自美国的压力,日本自身也存在着一些“心甘情愿”的考量。
产业竞争的暗流涌动: 曾经,日本半导体产业也曾辉煌一时,在DRAM、NAND Flash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但随着韩国、台湾地区以及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崛起,日本半导体产业逐渐走向衰落。 虽然在部分高端半导体材料、设备领域,日本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整体竞争力已大不如前。
面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在成熟制程、特色工艺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日本半导体产业界并非没有危机感。 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也符合日本部分产业界的利益。 毕竟,在商场如战场的残酷竞争中,减少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总比正面硬刚要来得轻松。
地缘政治的微妙心态: 中日关系,一直以来都充满了复杂性与敏感性。 历史遗留问题、领土争端、地缘政治竞争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两国关系时常处于紧张状态。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全球影响力日益提升,日本国内一部分人,尤其是保守势力,对中国的崛起充满了疑虑甚至敌意。
在这样的背景下,配合美国遏制中国,似乎也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的选择。 通过在半导体领域对中国施压,既可以向美国表忠心,又可以在地缘政治上制衡中国,可谓是一箭双雕。
短期利益的诱惑: 虽然长期来看,对华“断供”必然会损害日本自身的经济利益,但在短期内,日本或许可以从美国的“芯片法案”中获得一些好处。 美国为了拉拢盟友,不惜斥巨资补贴本土及盟友的半导体产业。 日本作为盟友,自然可以从中分一杯羹。
此外,一些日本企业或许也认为,通过配合美国的出口管制,可以暂时延缓中国竞争对手的崛起速度,为自身争取更多的发展时间。 这种短视行为,在逐利的企业界并不少见。
日本此次拟实施出口管制的“十余种半导体相关物项”,虽然具体清单尚未公开,但从“半导体相关”这个关键词来看,其针对性已经非常明确。
高端制造设备的限制: 半导体制造设备是半导体产业的基石,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薄弱环节。 在高端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等领域,中国仍然高度依赖进口。 日本在部分半导体设备领域拥有技术优势,例如在涂布/显影设备、清洗设备、测试设备等方面,日本企业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如果日本限制这些设备的出口,无疑将给中国半导体制造环节带来不小的阻碍。
关键材料的卡脖子: 半导体材料种类繁多,包括硅片、光刻胶、靶材、电子气体、CMP抛光材料等等。 在一些高端半导体材料领域,日本企业也拥有很强的竞争力,例如在光刻胶、靶材、电子气体等领域,日本企业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如果日本限制这些关键材料的出口,同样会对中国半导体产业链造成冲击。
特定零部件的精准打击: 除了设备和材料,半导体制造还需要大量的零部件和组件。 在一些精密零部件、特种元器件领域,日本企业也拥有独特的技术优势。 例如,在真空泵、阀门、传感器、精密轴承等领域,日本企业的产品性能优异,可靠性高。 如果日本精准打击这些关键零部件,同样可以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形成掣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日本的出口管制,并非“一刀切”式的全面禁运,而是“十余种物项”的精准打击。 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身经济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又可以最大程度地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某些关键环节。 不得不说,日本的算盘打得非常精明。
除了出口管制,“最终用户清单”是日本此次措施的另一个关键点。 被列入“最终用户清单”的企业,将面临更加严格的出口限制,甚至可能被完全禁止进口特定商品和技术。
虽然目前尚不清楚具体哪些中国企业将被列入“最终用户清单”,但可以预见的是,这些企业很可能是在半导体领域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的企业。 例如,一些大型的晶圆制造厂、芯片设计公司、封测企业,都可能成为日本的目标。
一旦被列入“最终用户清单”,这些中国企业不仅将面临来自日本的出口限制,还可能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连锁反应。 毕竟,在美国的强力推动下,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种“去中国化”的趋势。 被美国及其盟友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都将面临巨大的阻力。
面对日本的“挥刀断供”,以及“最终用户清单”的阴影,中国绝不会坐以待毙。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保留采取措施的权利,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回应,已经表明了中国的立场与决心。
从长远来看,应对外部打压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日本的出口管制,无疑将进一步倒逼中国半导体产业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要加强产业链协同,扶持国内半导体设备、材料、零部件企业发展,构建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产业链,降低对外依赖度。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中日科技战将不可避免地提前打响。 但这绝非两国人民之福。 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合作共赢才是大势所趋,对抗博弈只会两败俱伤。
来源:暴走的柚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