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月6日,欧盟轮值主席国波兰经济发展与技术部副部长米哈尔·巴拉诺夫斯基称,即便欧盟与美国贸易谈判失败,也不会转而加强与中国贸易关系。这番言论看似“强硬”,却与欧盟当下复杂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反差。近年来,欧盟对华政策的内部分裂已愈发明显。西班牙等南欧国家正以务实
据第一财经消息,6月6日,欧盟轮值主席国波兰经济发展与技术部副部长米哈尔·巴拉诺夫斯基称,即便欧盟与美国贸易谈判失败,也不会转而加强与中国贸易关系。这番言论看似“强硬”,却与欧盟当下复杂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反差。近年来,欧盟对华政策的内部分裂已愈发明显。西班牙等南欧国家正以务实姿态拥抱中国市场。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在今年4月访华时明确表示,赞成欧盟与中国建立更平衡的关系,其背后是西班牙对中国投资的迫切需求。
西班牙商界深知,中国在电动汽车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领先优势,能为其供应链升级提供关键助力。早在去年欧盟讨论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时,西班牙就投出弃权票,这种“经济优先”的态度与该国希望吸引中资、完善本土电动车产业链的诉求直接相关。而在中东欧,捷克与波兰则呈现出不同的政治倾向。捷克政府频繁借所谓“网络安全”问题抹黑中国,其外交部长曾是“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成员,该组织长期鼓吹“对华强硬”。
特朗普(资料图)
不过,即便如此,捷克也未完全退出中国与中东欧的“16+1合作”,这种“鹰派言论”与“务实留余”的矛盾,折射出部分中东欧国家在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间的摇摆。正如捷克分析师所言,该国“几乎缺席”中国投资地图,政府对华立场已切实影响了经济合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纯粹政治化外交的代价。波兰副部长的“豪言”尤其值得审视。从双边经贸数据看,中国是波兰在亚洲最大的经贸伙伴,波兰也稳居中国在中东欧最大贸易伙伴地位。
自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启动以来,双方贸易额持续增长,波兰农产品、机械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投资也为波兰基建、制造业注入活力。这种紧密的经济联系,显然不是个别政客的“政治宣言”所能否定的。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波兰自身在意识形态上虽倾向西方,但在实际政策中却从未与中国“脱钩”。例如,波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项目,其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中资参与。
波兰选举(资料图)
若真如该副部长所言“不转向中国”,波兰将面临巨大经济风险——俄乌冲突已使欧洲能源成本飙升,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更可能让欧盟出口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放弃中国这个稳定的市场,对波兰乃至整个欧盟而言都无异于“经济自杀”。波兰官员的言论背后,是欧盟在多重地缘政治压力下的战略焦虑。一方面,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让欧洲深感不安。其对欧盟加征关税、威胁削减安全承诺等举措,已严重冲击美欧互信。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的数据显示,美欧去年货物贸易额近万亿美元,若关税战全面升级,德国GDP可能下降0.1%,这种经济相互依赖本应促使欧盟寻求多元化合作,却被部分政客视为“对华强硬”的筹码。另一方面,欧盟内部的“东西裂痕”日益加深。东欧国家在司法改革、移民政策等问题上与西欧分歧显著,波兰新当选总统纳夫罗茨基甚至扬言退出欧洲绿色协议,这种“主权优先”的倾向,与欧盟一体化目标直接冲突。
独立候选人卡罗尔·纳夫罗茨基(资料图)
在此背景下,所谓“对华统一立场”更显脆弱——西班牙看重中国投资,法德寻求空客订单,而中东欧部分国家却将对华关系视为政治博弈工具,这种利益碎片化导致欧盟难以形成有效战略。面对欧盟的复杂局面,中国始终以理性态度推动合作。从企业层面看,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25》显示,26%的受访欧企将供应链在岸外包到中国,超60%的华南欧企计划增加投资。这印证了中国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以佛山为例,当地完备的制造业生态让欧洲企业能实现“中国制造、全球市场”,这种务实合作远比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更具吸引力。
在官方层面,中国对欧盟的单边主义举措始终保持克制。针对欧盟依据《国际采购工具》限制中企参与医疗招标,中方明确表示将维护企业权益,同时呼吁通过对话解决分歧。这种“不回避矛盾、不扩大对抗”的态度,与欧盟部分政客的“麦克风外交”形成鲜明对比。正如中国驻菲使馆在回应欧盟涉南海言论时所言,中方尊重国际法,但坚决反对域外势力干涉主权争议,这种原则性立场为中欧关系划定了清晰边界。
波兰(资料图)
波兰副部长的“豪言”,本质上是西方政客惯常的“政治表演”——言论与政策的割裂,早已成为常态。但现实是残酷的:当美欧关税谈判陷入僵局,当欧洲经济因能源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举步维艰,那些曾被视为“政治正确”的口号,终将让位于企业的生存需求与民众的生活福祉。欧盟若想在动荡的国际格局中保持竞争力,唯有摒弃意识形态偏见,以务实态度深化与中国的合作,这才是真正的“战略自主”之道。毕竟,市场从不相信政治宣言,只会选择能带来稳定增长的合作伙伴。
来源:领英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