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刚对乌克兰全境发动空袭,俄苏-35就被击落,是F-16干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6-09 09:54 7

摘要:2025年6月7日,乌克兰空军宣布在库尔斯克方向击落一架俄罗斯苏-35战斗机,这是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俄军损失的第8架苏-35。事件发生的背景颇具戏剧性:俄军前一天刚对乌克兰全境发动大规模空袭,摧毁了乌方大量军工设施和能源系统,试图通过“以炸迫降”的策略削弱乌军抵

苏-35被击落事件的基本情况

2025年6月7日,乌克兰空军宣布在库尔斯克方向击落一架俄罗斯苏-35战斗机,这是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俄军损失的第8架苏-35。事件发生的背景颇具戏剧性:俄军前一天刚对乌克兰全境发动大规模空袭,摧毁了乌方大量军工设施和能源系统,试图通过“以炸迫降”的策略削弱乌军抵抗能力。

然而,乌军次日便以击落苏-35作为回应,且地点位于俄罗斯本土库尔斯克州尤拉索沃村附近,这意味着乌军的空中打击能力已突破俄边境防御体系。 关于击落手段,多方信源指向乌克兰F-16战斗机发射的AIM-120空对空导弹。

这是乌军首次以F-16平台取得此类战果,且被击落的苏-35属于俄军现役最先进的4++代战机,单价约1亿美元,配备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和超视距打击能力。不过,俄罗斯官方尚未正式回应此事,部分亲俄媒体坚称该机是被“爱国者”防空系统击落。

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此次使用的F-16为早期型号Block 20 MLU,原本性能落后于苏-35,但通过接入北约Link-16数据链系统,实现了与预警机、防空系统的协同作战,战场感知能力大幅提升。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改装,可能是乌军此次成功的关键。

从现场画面看,苏-35残骸较为完整,飞行员弹射逃生,说明其并非在空中直接爆炸解体,而是在失去动力后滑翔坠毁。这一细节引发猜测:乌军可能采用了“A射B导”战术,即F-16发射导弹后,由地面雷达或其他平台持续引导,最终命中目标。这种战术在俄乌战场上并非首次出现,俄军此前也曾用苏-35引导S-400防空导弹击落乌军F-16。但此次角色反转,显示乌军在战术创新上的突破。

苏-35被击落暴露的俄军困境

苏-35作为俄军“顶梁柱”战机,其频繁被击落(截至2025年6月已损失8架)反映出多重问题。首先是装备维护与战术运用的缺陷。尽管苏-35在纸面上性能优越,但其雪豹-E雷达对低空目标的探测能力较弱,且俄军长期依赖“躲在S-400防空圈后发射远程导弹”的保守战术,导致飞行员缺乏近距离格斗训练。

此次被击落的苏-35可能正是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因过于靠近前线而脱离防空保护,被乌军抓住漏洞。 其次是防空体系的漏洞。库尔斯克州作为俄西南边境的重要防御节点,理论上应部署严密的S-400和“铠甲-S”防空系统,但乌军F-16仍能突破防线,说明俄军在雷达组网、电子对抗等方面存在短板。

更讽刺的是,俄军此前在克里米亚的贝尔贝克空军基地也曾因防空疏漏,被乌军ATACMS导弹摧毁多套S-400系统和战机,暴露出其防空网络的脆弱性。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被动防御,使得俄军难以兼顾所有战略要地。

此外,俄军的情报与指挥体系也受到质疑。乌军F-16此次行动显然经过精心策划,利用俄军空袭后的短暂空隙发动反击,而俄军未能及时察觉F-16的动向并调整防空部署。这可能与乌军通过北约情报网络获取俄军雷达频率、战机活动规律有关。反观俄军,其A-50预警机因忌惮乌军“爱国者”系统,长期远离前线,导致战场感知能力下降。

俄乌空中博弈的深层逻辑

此次事件折射出俄乌空战的本质:这是一场“体系对抗”而非“单机对决”。对乌克兰而言,F-16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性能,而在于其背后的北约支持体系。通过Link-16数据链,乌军F-16可实时接收萨博预警机、幻影2000战机和“爱国者”系统的情报,形成“发现-定位-打击”闭环。这种“借船出海”的模式,让老旧F-16发挥出远超其原始设计的战力。

对俄罗斯而言,苏-35的接连损失暴露出其军事体系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俄军试图通过“非对称战争”压制乌克兰,如大规模无人机袭击和远程导弹打击;另一方面,其传统空中优势在北约技术支持下逐渐瓦解。

更关键的是,俄军缺乏类似北约的全球供应链和技术迭代能力,苏-35的维护依赖本土军工体系,而西方制裁已导致其电子元件供应受限,升级速度滞后。 从战略层面看,此次事件可能影响俄乌谈判筹码。乌克兰通过击落苏-35证明其仍有反击能力,而俄罗斯则需在“继续空袭”与“加强本土防御”之间权衡。

此外,国际社会对俄军“菜俄”的调侃,可能削弱其地区影响力,尤其是在印度、土耳其等摇摆国家中的军售市场。不过,俄军若能通过战术调整(如强化A射B导协同、部署低空补盲雷达)扭转颓势,仍可能重新掌握主动权。 这场空战的最终走向,取决于双方体系对抗的持续博弈。

对俄罗斯而言,单纯依赖苏-35等先进战机已不足以压制对手,必须在防空网络、电子战和情报整合上实现突破;对乌克兰而言,F-16的成功证明“技术嫁接”的有效性,但长期仍需解决装备数量不足、飞行员训练不足等问题。而国际社会的态度,尤其是北约是否进一步提供F-16V等新型号,将成为影响战局的关键变量。

来源:旭华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