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东川区创新建立“拘所联调”社会治理机制,通过“三所联动”闭环调解、“面对面”普法教育、“法理情”融合调解等创新举措,将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场景延伸至矛盾化解最前沿。
近年来,东川区创新建立“拘所联调”社会治理机制,通过“三所联动”闭环调解、“面对面”普法教育、“法理情”融合调解等创新举措,将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场景延伸至矛盾化解最前沿。
东川区委政法委统筹区司法局、区公安局建立“治安调解+人民调解”双轨并行机制,在拘留所设立联合调解工作室,构建起“源头介入—多元化解—闭环管理”的矛盾纠纷终解体系。近日记者获悉,自2023年11月该机制运行以来,东川区已用“拘所联调”机制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0件,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三所联动”构建闭环调解体系
东川区构建“三所联动”调解工作制度,对因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或其他依法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违法行为者,由派出所前端处置、司法所专业调解、拘留所跟踪教育形成治理闭环,构建派出所、司法所、拘留所“所所对接、联调联动”机制,对治安案件实行“介入—调解—回访”全周期管理,使调解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切实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
东川区拘留所建立由所长牵头的专案小组,通过与被拘留人谈心谈话,针对性制定工作措施。同时,整合拘所内部、办案单位、被拘留人员家属等多方资源,运用心理疏导和亲情帮教等方式,促使被拘留人员从对立走向和解。“我们把15种矛盾的化解步骤提炼总结成工作法,并对高风险个案实行全流程跟踪管理,在丰富‘三所联动’机制内涵的同时,拓展拘留所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功能空间。”东川区拘留所相关负责人介绍。
“面对面”普法强化法治思维
东川区拘留所创新开展沉浸式“法治课堂”,将拘留所打造成普法教育新阵地。
在优化授课内容方面,东川区拘留所严格执行集体授课、集中上课制度,确保每名被拘留人在拘留期间至少接受一次宪法法律法规知识普及课、爱国主义教育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课。同时,民警将新闻热点、法治案例等内容纳入教育资源库,创新编写特色教案,真正实现“拘所变学校、拘期变学期”的教育目标。
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东川区拘留所注重培养提升民警授课能力,常态化开展“一警一课”活动,鼓励每名民警结合自身特长制作课件、上台授课,既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增强了民警的综合能力。今年以来,已开展集体授课25次。
在强化道德教育方面,东川区拘留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讲座、诵读经典等形式,提升被拘留人的道德情操。同时,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化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理解与认同,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拘留所还不定期邀请法官、检察官、医护人员等专业人士开展法律讲座、健康咨询,同时吸纳“法律明白人”“银龄调解员”等20余人,共同化解矛盾纠纷。实施精准教育,拘留所今年组织60余次“把我的故事讲给你听”现身说法活动,让被拘留人员从真实案例中吸取教训。借助社会医疗资源,为被拘留人提供高质量医疗保障,驻所医生定期巡诊,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心理辅导,今年已巡诊415人次。
“法理情”融合创新调解模式
东川区创设“法理情”三维调解模型,通过“背对背降温”“圆桌谈判”等避免矛盾纠纷升级,以释法析理明确责任边界,以心理疏导消解对抗情绪,以亲情感召修复社会关系。
这一创新模式在婚姻家庭矛盾调解中成效显著。
2025年5月,当事人王五(化名)因发现前妻赵六(化名)与男性朋友外出散步,情绪失控殴打赵六,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入所后王五仍情绪激动,多次扬言出所后要报复赵六。
调解过程中,东川区拘留所坚持“法理情”相融合的工作思路。在法律层面,调解人员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以案释法,让王五深刻认识到暴力行为和报复威胁的法律后果。在情理层面,通过进行“恋爱纪念”“未来愿景”等情感引导,唤醒其美好回忆。在情感层面,给予充分倾诉空间,帮助其释放积压的情绪,认清问题症结。
在后续调解中,东川区拘留所联合派出所、司法所形成联动机制,从法律、情感、家庭关系等多角度深入剖析问题。经过调解,王五最终认识到自身错误,签订调解协议。调解结束后,民警持续跟踪回访,确认协议履行到位,实现矛盾纠纷彻底化解。
东川区“拘所联调”机制创新实践,通过整合司法行政资源、深化普法教育、创新调解模式,实现矛盾纠纷化解从“末端处置”向“源头治理”转变,从“单打独斗”向“多元共治”跨越,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
来源:东川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