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小常识 | 关于献血,这6点小知识您知道吗?

B站影视 2025-01-26 15:53 3

摘要: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出于自愿无偿提供自身的血液、血浆或其他血液成分而不获取任何报酬的献血形式称无偿献血。

Look over here

献血小常识

以热血之名,赴生命之约

传递温暖 守护生命

涓涓热血点亮生命之光

浓浓真情传递生命的希望

对于急需输血救治的临床患者来说

血液是他们生命的希望

可是,对于献血

不少人存在一些困惑和误解

为了解答大家的疑惑

我们科普一些关于献血的小知识

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无偿献血?

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出于自愿无偿提供自身的血液、血浆或其他血液成分而不获取任何报酬的献血形式称无偿献血。

哪些人可以献血?

国家提倡献血年龄为18~55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男性≥50公斤,女性≥45公斤,一次献血200~400毫升,捐献全血两次献血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

无偿献血者享有的用血权利

无偿献血者及其配偶、父母、子女享有如下用血权利:

1.无偿献血的公民,累计献血量在400毫升(含400毫升)以上的,终身免费用血。

2.无偿献血者的配偶、父母、子女需要临床用血的,可以按献血者实际献血量等量免费用血。

3.无偿献血者及其配偶、父母、子女需要临床用血的,应先向医疗机构交纳临床用血所需费用,然后凭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发票、《无偿献血证》《居民身份证》(无偿献血者的配偶、父母、子女还需凭户口簿或者有效证明)到原采血机构,按上述规定报销用血费用。

献血会影响健康吗?

人体内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8%,5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血液总量约为4000毫升,一次献血300毫升,仅占总血量的7%。

人体血液新陈代谢十分活跃,每天有一些血细胞衰老、死亡;同时骨髓又生成等量血细胞参与血液循环,体内约20%的血液储存在肝、脾等“贮血库”中。当人体血液循环需要补充血液时,肝脾等器官便会自动释放血液参与血液循环。因此,一次献血300~400毫升,通过自身生理调节便可马上获得代偿,不会影响您正常工作和生活。

成分献血——现代献血的新方式

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的新概念。传统的输血治疗,不管病人的治疗是否需要,一概输注全血是十分不合理的。实践证明大约80%以上需要输血治疗的病人,所缺乏的不是全血,而是血液中的某一成分。如贫血病人所需要的只是血液中的红细胞;肿瘤病人化疗后所需要的是血小板、粒细胞等。千篇一律输注全血,病人既得不到足够治疗量所需的血液成分,其他血液成分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而还增加了病人循环负担(血容量增加),成分输血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造成的不良反应,这就是成分输血的新概念。一位成分血捐献者便可以向病人提供1~2个治疗量的血液成分,相当于献全血分离成分的5~10倍,不但快捷、临床疗效好,而且可以避免因输注多人份血小板产生的副作用。

血小板在正常人体血液循环中的平均寿命是7-14天,正常计数在100-300×109/L。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小板计数要求≥150×109/L,捐献1个治疗量血小板(采集血小板的容量为250ml~300ml)后体内计数大约降低40-50×109/L,血小板数量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且在48小时内就可以恢复到捐献前水平,不会影响献血者的凝血功能。

捐献成分血(血小板)前后要注意什么?

1.血小板捐献者的健康标准与捐献全血一样,必须先做健康检查和必要的检验。

2.了解一定的血液生理知识和献血常识,以消除紧张心理。

3.血小板捐献的前一周不得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

4.捐献血小板的前3天不要饮酒,前1天不宜吃高脂肪食物,不要空腹捐献血小板,可预先进食些清淡饮食,如白粥、白馒头、酱菜等。

5.捐献血小板的前1天休息好,保证充足的睡眠。

6.捐献血小板前2天如有感冒发烧、腹泻或女士有月经期等均应延期捐献。

7.捐献血小板时请携带本人身份证。

8.捐献完毕后,要用消毒棉球按住穿刺部位5~10分钟,穿刺部位止血后不等于完全愈合,至少在24小时内保持卫生干燥,也不要揉搓穿刺部位。

9.捐献血小板后3~5天内不要做剧烈运动,保护好针眼防止感染。

10.献血后可多吃些蔬菜、水果,也可适当吃些瘦肉、蛋奶、豆制品,不必大补。

无偿献血

不仅是传递爱心与关怀的善举

还是挽救他人生命的重要方式

献血有情,爱心无价

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

加入到无偿献血的志愿者行列中来

以爱之名,点亮生命

版权声明:本站发布文章主要用于传播正能量,宣传健康资讯和发布六盘水卫生健康系统动态,除注明转载外,均系本单位供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和引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站将根据需要全部转载或部分摘录、引用未作版权声明的文章,以传播优秀资讯。转载文章若有侵权,请相关所有权人及时联系删除。谢谢合作!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