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要吃少”是真的!Nature子刊:下午5点后吃太多,会加大糖尿病风险!

B站影视 2024-11-27 17:36 2

摘要:一项近日发表在Nature子刊《营养与糖尿病》杂志上的新研究中,对于晚餐饮食过量与血糖升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下午5点以后,饮食摄入量如果占全天的45%以上,会显著升高血糖,并损伤血糖代谢的昼夜节律,并进一步损害葡萄糖代谢。

我们小时候都听说过这样的话:“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要知道这民间的俗语并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积累了千百年来人类的“养生智慧”。

一项近日发表在Nature子刊《营养与糖尿病》杂志上的新研究中,对于晚餐饮食过量与血糖升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下午5点以后,饮食摄入量如果占全天的45%以上,会显著升高血糖,并损伤血糖代谢的昼夜节律,并进一步损害葡萄糖代谢

饮食干预是预防和治疗 2 型糖尿病(T2D)的基石。总能量摄入和膳食成分是每日血糖波动的主要决定因素。此外,由于葡萄糖耐量存在昼夜变化,进餐时间也可能对血糖代谢产生重要影响。

先前研究表明,晚餐时间较晚与更差的葡萄糖代谢相关。这种关联可能与更高的 BMI、更高的体脂增加、更多的能量摄入以及高度加工食品的消费有关。

新研究纳入了 26 名年龄在 50-75 岁之间、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其中 17 名为女性,3 名为2型糖尿病患者,4 名服用二甲双胍。参与者平均年龄为 60 岁(SD = 7),BMI 为 32.5 kg/m²(SD = 5.3),平均体重为 90.9 kg(SD = 20.2)。同时这些参与者还符合以下条件:

糖尿病前期或通过饮食/二甲双胍控制的 T2D(HbA1c 为 5.7-7.5%),进食窗口 ≥14 小时,每晚睡眠 ≥6 小时,体重稳定,且无减肥手术史。

通过五次自动自我管理 24 小时评估参与者的食物摄入量和进餐时间。进餐时间由 myCircadianClock 应用程序的实时拍照记录验证。如果参与者在下午 5 点后消耗的卡路里占每日总量的 ≥45%,则被归为晚食者(LE),其余参与者被归为早食者(EE)。早食组和晚食组在年龄、性别、人体测量学和身体成分方面无显著差异,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均归属于晚食组,与早食者相比,晚食者在下午 5 点后消耗了 45% 或更多的卡路里。

在试验过程中,两组参与者在一天中消耗相同数量的卡路里和相同的食物,但进食时间仍然保持原来的习惯。参与者使用移动应用程序实时记录他们的膳食。

研究者测量了血压、体重、身高、BMI、腰围和脂肪量。通过 75 g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评估葡萄糖代谢,分别在 0、15、30、60、90 和 120 分钟采集血样分析生物标志物。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每日总能量摄入和宏量营养素组成无显著差异。然而,与早食组相比,晚食组在下午 5 点后消耗的卡路里接近早食组的2倍,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显著更高,蛋白质和糖的摄入量也呈上升趋势。

两组的空腹血糖、胰岛素和 C 肽水平无显著差异。然而,与早食组相比,晚食组在糖耐量测试中葡萄糖浓度的增加更显著。晚食组的平均葡萄糖水平和总葡萄糖曲线下面积(tAUC)更高,30 分钟和 60 分钟时的葡萄糖浓度也显著更高

在剔除糖尿病患者后,结果仍然一致:晚食组的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中葡萄糖浓度增加更显著,30 分钟和 60 分钟时的浓度更高。即使调整体重、脂肪量、能量摄入和膳食成分后,早食组和晚食组的葡萄糖代谢差异仍然显著。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是:在超重和肥胖的成年人中,晚餐时间较晚(下午 5 点后摄入更多能量)与较差的葡萄糖耐量相关。这一关联与体重、脂肪量、每日能量摄入或膳食成分无关。

此次的数研究据证实了先前关于延迟进食与葡萄糖代谢较差关联的研究结果 。此外,研究观察到晚食组在下午 5 点后摄入了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夜间葡萄糖代谢受损,并引发昼夜节律紊乱。与健康志愿者的短期干预研究一致,晚间摄入更多卡路里会导致更差的葡萄糖耐量,甚至在等热量饮食条件下也是如此。这些结果表明,进餐时间本身可能是影响葡萄糖代谢的重要因素。

该研究表明,晚餐时间较晚,且吃得太多与较差的葡萄糖耐量相关。这种关联独立于体重、脂肪量、能量摄入或膳食成分。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进餐时间对葡萄糖代谢的影响,并验证这一发现是否适用于更广泛的人群。

参考文献:

Díaz-Rizzolo, D.A., Santos Baez, L.S., Popp, C.J. et al. Late eating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glucose tolerance, independent of body weight, fat mass, energy intake and diet composition in prediabetes or early onset type 2 diabetes. Nutr. Diabetes 14, 90 (2024).

来源:李药师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