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无论从赛事数量,还是社会关注度方面,国内路跑赛事依然呈现“热辣滚烫”的态势。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相关话题,人民网研究院日前策划组织“中国马拉松,何以高质量”系列访谈第三季,邀请业内人士、专家学者展开研讨。
2023年11月和2024年7月,人民网研究院分别推出“中国马拉松,何以高质量”系列访谈第一季和第二季,在业界产生强烈反响,发挥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2024年,无论从赛事数量,还是社会关注度方面,国内路跑赛事依然呈现“热辣滚烫”的态势。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相关话题,人民网研究院日前策划组织“中国马拉松,何以高质量”系列访谈第三季,邀请业内人士、专家学者展开研讨。
2024年,我国共举办路跑赛事671场,参赛人次约656万,“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新风尚。作为一项大众赛事,马拉松的进一步普及使得科学健康跑步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从而更加需要面向大众的跑步科普内容。专业优质的运动科普应该什么样?如何看待当前一些传播平台上出现的运动科普乱象?主流媒体如何更好发挥作用?围绕相关问题,人民网研究院邀请厦门文广体育有限公司总经理花云,北京中迹体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思杰,无锡汇跑体育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长征,重庆重马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伟,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院长蒋依依,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赛事制作与转播实验室副主任赵琳琳,北京康比特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厚增,首都媒体跑团创始人兼领队汪涌,人民日报体育部新闻评论室主编陈晨曦,媒体人、丁丁runner公号主理人陈远丁,微博执行总编辑、总编室主任薄红恺,冰咖漫话视觉设计工作室创始人冰咖(从靖怡),北京嘉和一品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京京等多位嘉宾展开研讨。访谈主持人为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人民网监事会主席、研究院院长唐维红。
部分访谈嘉宾(由左至右依次为解植岗、赵琳琳、李长征、张思杰、李小白、汪涌、唐维红、花云、白厚增、冰咖、薄红恺、陈晨曦,摄影:人民网皇甫万里)
部分访谈嘉宾(由左至右依次为运艳桥、吴丰林、郭建英、蒋依依、唐维红、李伟、刘岳、闫俊涛, 摄影:人民网皇甫万里)
如何更好应对运动科普传播乱象?
唐维红表示,随着5G、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传播的主体、平台和形式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复杂的传播生态下,如何做好知识普及、路跑信息和体育精神的传播,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与会嘉宾提出,目前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出现的运动科普传播乱象值得重视。一些自媒体出于带货、追逐流量的目的发布所谓的运动科普信息,其中一些缺乏科学依据,虚假错误的内容时有出现,容易误导大众跑者。如不合理的训练方法或错误的跑步姿势,可能导致跑者受伤或训练效果不佳;不正确的饮食、补给方法建议等错误信息,可能会对跑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针对这些传播乱象,与会嘉宾建议各方协同,加强治理。李伟认为,对于监管部门来说,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运动科普信息的标准,严格界定并依法处罚传播虚假错误信息、误导性信息的行为,并加强对传播平台的审查力度。
陈远丁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根本原则。一是坚决抵制、驳斥运动科普方面的误区和谣言,要及时发声,亮明态度。二是扶持、培育一批运动领域表达能力强的从业者,成为运动科普领域的大V,以更有网感的形式,突破圈层壁垒,让运动科普优秀作品迅速破圈。
刘京京也建议,体育专业机构和相关专家学者应积极参与科普内容的创作与审核。其中,体育科研机构不应仅限于学术研究,而应定期发布权威、系统的运动科普资料,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公众。同时,行业专家应主动投身科普工作的开展,为公众解答疑惑。
蒋依依认为,广大跑者和社会公众也应提升自身科学素养,增强辨别真伪的能力。应尽量选择来自权威媒体或机构的科普信息,对于一些夸大其词或来源不明的信息要保持警惕,不轻信、不盲从,保持理性和谨慎态度。
优质的运动科普信息应该什么样?
与会嘉宾认为,优质的运动科普信息,应主要由运动健康医学专家、体育方面权威机构专家,以及权威媒体和优秀自媒体等多元主体提供。
与会嘉宾提出,优秀的运动科普内容应具备以下几项特征:一是科学专业,准确无误。确保所传达的知识和信息是经过科学验证的,避免出现误导性的观点。二是实用性与针对性强。能够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和运动场景,切实帮助跑者解决选择运动方式、挑选运动装备、避免运动损伤等实际问题。同时,能够根据不同的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科普内容,满足特定需求。三是通俗易懂,兼具趣味性和故事性。尽量使用通俗、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运动科学知识,避免过多使用专业术语,使普通受众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此外,还应采用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激发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四是系统性与逻辑性强。知识体系从浅到深、覆盖面广,涵盖运动生理、训练方法、营养补给、损伤预防和康复、心理调适等各个方面,各个知识点之间要有清晰的逻辑关系,便于受众理解和掌握。
针对马拉松运动,冰咖提出,随着马拉松逐渐从极限运动变成大众运动,媒体等机构应引导广大跑者回归跑步的初心,根据身体情况选择跑步强度,追求跑步带来的快乐和健康。
赵琳琳也认为,做运动科普的前提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大众跑者不要一味追求速度、强调跑步成绩,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要强调追求健康、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等理念。
主流媒体如何在推广优质科普内容方面主动发力?
媒体是助力科普内容广泛传播的最佳途径。针对主流媒体如何在运动科普方面更好发力的问题,唐维红提出,一是生产优质内容,谋划传播矩阵,与更多相关机构和平台合作,实现系统化传播。二是建立并推广优质科普内容的标准和维度,提高大众对相关领域的认知能力和认同感,提升整个科普传播的效果和质量。
蒋依依从受众、创作者和传播渠道三个维度,总结了媒体可以重点发力的方向:一是关照不同群体需求,满足初学者、资深跑者、老年跑者等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针对性地传播运动科普知识,实现精准科普。二是吸纳更多优质内容创作者,如邀请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科学训练方法,为受众提供权威专业的科普内容;邀请专业教练提供系统训练课程与个性化指导,协助跑者制定科学训练计划;邀请知名跑者分享比赛经验与训练心得,激励并引导更多人参与马拉松。三是采用更多元的科普渠道和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平台联动、社群互动、赛事合作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共同打造优质的科普矩阵,让运动科普的传播更加丰富多元。薄红恺建议,建立科学的传播矩阵,主流媒体、有公信力的大V等互相补充,共同提升优质科普信息传播力。
李长征、张思杰等嘉宾建议将运动科普与赛事的进程节奏相匹配。可以按照前期的基础训练、速度训练,赛前的冲刺准备等赛事进程的各个阶段和时间节点,向选手们传播每个阶段所需的科普知识,帮助参赛选手更及时有效地进行科学训练和准备,传播效果也会更显著。
白厚增从运动营养补给的角度提出,运动前、运动中到运动后不同阶段,所需要的能量补给不一样,同样的补给品,不同时间段补充进去,效果也不同。此外,不同季节需要的营养补充品也不同。他建议媒体与赛事主管部门、权威机构、专家等合作,站在科学的角度做出简单通俗的科普内容,同时结合赛事的举办,一起推送给广大用户。
花云也表示,近年来厦门马拉松与赛事合作方、赞助商、合作媒体等联合推动关于如何更加健康跑步的项目,为不同能力水平的跑者提供服务,获得了跑者的认可和行业的关注。未来,随着跑步市场的体量越来越大,因运动受伤的人群也可能越来越多,需要赛事公司联动媒体平台,主动策划和传播运动科普知识。
汪涌建议,根据赛事属性禀赋,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进行科普推广。如女子马拉松赛事,可以选择女性跑者中的大V或者重点面向女性受众的传播主体进行科普传播。
多位嘉宾建议,主流媒体应加强与体育管理部门、专业机构、运动专家等主体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大高质量运动科普内容的策划、制作和传播,拓展宣传教育的渠道和平台,帮助公众提高辨别科普信息真伪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的作用。
陈晨曦表示,“我们要通过良币,把运动科普领域的劣币驱逐出去,减少传播乱象的发生,增加权威科学信息在跑者中的影响力和曝光度。”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