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去世前留给我一串破铜钥匙,25年后我在老宅找到一个保险柜!

B站影视 2025-01-25 01:18 4

摘要:人们常说,最痛的离别是生死相隔。可我觉得,带着误会离去的人,才最让活着的人揪心。我是王小梅,今年47岁,在县城一家小企业做会计。说起母亲留给我的那串破铜钥匙,二十五年了,我一直带在身边。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人们常说,最痛的离别是生死相隔。可我觉得,带着误会离去的人,才最让活着的人揪心。我是王小梅,今年47岁,在县城一家小企业做会计。说起母亲留给我的那串破铜钥匙,二十五年了,我一直带在身边。

记得那是1998年的腊月,北风呼啸,雪花纷飞。母亲躺在县医院的病床上,脸色蜡黄,嘴唇发紫。她用颤抖的手把那串钥匙塞进我手心,声音虚弱地说:"小梅,这个你收好,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在县里一家化肥厂当会计。父亲在外打工,一年到头也见不着几回。大哥二哥都成了家,各自忙着柴米油盐。家里就剩下母亲和我相依为命。

母亲是个闷葫芦,整天不是在地里忙活,就是独自往返于老宅和新家之间。邻居王婶子总说:"你妈这人啊,干活勤快,可就是太憨实了,半夜三更还往老宅跑,也不知道在捣鼓啥。"

"你妈肯定是藏了私房钱!"大伯走后,大嫂在我耳边嘀咕,"咱妈这人精着呢,平时抠抠搜搜的,指不定在老宅藏了多少钱呢!"

二哥也附和道:"就是就是,要不咱妈咋老往那边跑?肯定有猫腻!"

只有三叔叹了口气说:"你们这些人啊,就知道瞎猜。你嫂子一辈子老实巴交的人,能有啥见不得人的事?"

母亲走后,我拿着那串钥匙去了十几趟老宅,可怎么也找不到对应的锁。房前屋后,鸡窝猪圈,能开锁的地方我都试遍了,可那钥匙就像是个摆设。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也在城里安了家。丈夫是个木匠,手艺不错,为人本分。日子过得清贫但踏实,还添了个闺女,跟我小时候一模一样,黑黑瘦瘦的。

去年春节前,父亲得了重病。躺在病床上,他一个劲儿地念叨要去老宅看看。我知道他心里有愧,这些年在外面有了别人,很少回来看看。

送走父亲那天,我整理他的遗物,在一个旧皮夹子里发现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是年轻时的父母,背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西厢房第三块地砖下"。

那一刻,我的心猛地揪了起来。二十五年了,母亲留给我的那串钥匙,难道跟这张照片有关?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赶到老宅。推开吱呀作响的门,屋里落满了灰尘,空气中飘着霉味。顺着照片的提示,我在西厢房找到了那块地砖...

老旧的地砖有些松动,我用铁锹撬开,发现下面埋着一个生锈的保险柜。那一刻,我的手都在发抖,攥了二十五年的钥匙,终于找到了它的主人。

钥匙插进锁孔的瞬间,"咔嗒"一声,保险柜应声而开。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一摞发黄的信件,还有一本日记本。信封上写着一个我从未听过的名字:张秀英。

翻开第一封信,上面的字迹有些潦草:"秀英啊,你是我带大的闺女,这些年我也没给你留下啥好东西。听说你嫁到了王家,日子过得还算顺心。我这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了,怕是熬不了多久..."

原来,张秀英就是我母亲,而写信的是我素未谋面的外婆。母亲从小是外婆带大的,亲生父母在她三岁时就去世了。

我一封封读下去,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原来母亲每天深夜往返老宅,是在照顾重病的外婆。外婆住在老宅后面的小屋里,一住就是十几年。

母亲怕连累家里,从没跟任何人提起过这事。她每天天不亮就去地里干活,忙完家务后,趁着夜深人静去照顾外婆。外婆有哮喘病,经常半夜发作,母亲就在旁边守着,直到天明。

日记本里记录着母亲的心路历程:"今天秋收,地里的活又没干完。娘的病越来越重,昨晚又是一宿没合眼。左右邻居都在传闲话,说我半夜三更往老宅跑,指不定干啥见不得人的勾当。我想跟家里人说明白,可又怕给他们添麻烦..."

保险柜最下层压着一张银行存单,存折上记录着这些年的收支明细: 二哥结婚取出5000元 大姐孩子上学取出3000元 三弟生病取出8000元 ...

每一笔支出,都清清楚楚地记着用途。这些钱,都是母亲起早贪黑,做零工攒下的。可她从来没跟我们提起过。

最后一笔存取,是在母亲去世前一天。取款单上写着:"交住院费用"。那时外婆已经走了,母亲也累倒了。

"你说你这个傻女人,"王婶子听我说完这些,抹着眼泪说,"自己一个人扛着,图个啥哟!"

是啊,母亲为什么要瞒着我们?是怕给家里添麻烦,还是觉得我们都不够懂事?

二十五年了,我终于明白母亲留给我那串钥匙的用意。她不是要给我什么值钱的东西,而是要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是无声的付出,有一种情是默默的坚守。

现在,我也当了母亲。每次看着女儿熟睡的脸庞,就想起母亲蜡黄的脸色、粗糙的双手。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那些无言的付出,都化作一串破旧的铜钥匙,永远锁在我的记忆里。

来源:小小咸咸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