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食相彰:明清江南医家的食养与食治

B站影视 2025-01-25 07:01 2

摘要:明清时期的江南一方面得益于交通便利和商贾往来,人口基数上相较于其他地区更大;另一方面,明代以来多发的大规模瘟疫和流行疾病,促使很多人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医者,或者出现部分儒生转而习医的儒医群体,因而医事活动也更加频繁,加之儒医和医者利用明清时期江南兴盛的印刷

明清时期的江南一方面得益于交通便利和商贾往来,人口基数上相较于其他地区更大;另一方面,明代以来多发的大规模瘟疫和流行疾病,促使很多人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医者,或者出现部分儒生转而习医的儒医群体,因而医事活动也更加频繁,加之儒医和医者利用明清时期江南兴盛的印刷出版业著书立说,大量医药学著作问世与传播,更多人能接触到医药学,医者群体不断壮大。根据《中国历代医家传录》收录的历代医家分析,明清时期医家的数量明显多于之前的朝代,其中以江南地区的医家所占比重最大。

日常的食养

《黄帝内经》较早提出了饮食与养生的密切联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又见《素问·上古天真论》“饮食有节……度百岁乃去”。因此,在明清时期江南医家的养生专著中以饮食寻求养生之道多引论《黄帝内经》,如明代浙江高濂所著《遵生八笺》中《饮馔服食笺》为饮食养生专论,书中以《内经》理论为基础提出“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之宗, 脏腑之气皆靠水谷精微滋养。饮食能资气,气生则能益精,精足则能养气,气足以生神,神足则形全”的观点,阐述了饮食与精气神和寿命的关系,并总结了饮食养生的三个准则,即饮食有节的饮食标准、淡 薄滋味的口味标准、顺应四季的食养原则。

明清江南医家日常的食养行为是极具普遍性的,自宋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江南的文化异军突起,到了明代晚期,士人文化阶层中的一部分人开始注重饮食上的养生与节制,形成了尚医摄生的风气。这一群体更加注重饮食“尊生”的功效,即强调饮食的日常保健功能,这种风气对当时很多江南医家的饮食观念造成了深远影响,以至于明清时期的江南,养生类论著大量刊布,并且在前人日常食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阐述了大量的医学理论并收录了丰富的食养食材、食疗方法,对中医传统养生学的发展起到了传承延续的作用。

图源:视觉中国

病时的食治

早在《周礼》中就有“食医”的记载,即古人通过饮食的方式治疗疾病,而早期最具代表性的食治方当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当归生姜羊肉汤”,明清医家中也多有使用此食治方者,并有所发挥。分析明清江南医家的医案使用食物治疗疾病的记载,最常见的是整方所用均为食物。

明代江苏常熟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记载:

治疗猴疳,用生姜四两,鳗鱼一斤,共煮烂,取浓汁涂之。

清代浙江绍兴陈士铎《辨证录》载治疗痨瘵病:

鳗鱼一条,重六两,淮山药三两、芡实一两,水煮极烂,少加青盐同食,食完不必吃饭,一日必须食完,连汤汁饮之。一次之后,隔七日再照前食之。

诸如这类改良的食治法还有很多,不胜枚举,而对于前人不常用的食材,江南医家也多有运用,并对它们的药性给予高度评价,如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提出梨汁为“天生甘露水”,可用于治疗中风不语、痰热、惊狂等病证,西瓜为“天生白虎汤”,可用于治疗暑火引起的霍乱、泻痢,甘蔗为“天生复脉汤”,具有强筋骨、补脾阴之功等,这些论点对后世的临床使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有趣的是,在医案中还有很多食治方以食物命名,如《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的乌蠡鱼汤,薛已《女科撮要》中的豆豉饼、鲤鱼汤、猪蹄汤,《辨证录》中的芡莲丹、冬瓜汤、鳗鱼羹等,凸显了江南医家对食治文化的重视。

适宜江南气候的饮食养生

张景岳认为“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遵生八笺》认为“四脏之气皆禀于脾,四时以胃气为本”,均提出重视脾胃以达养生的观点,因此明清江南医家饮食养生则皆从“调养脾胃”出发。又因江南地处中国大陆的东段,毗邻海洋,夏季高温,梅雨时节长,秋季台风频发,冬季寒冷潮湿,加之明清时期频发水患,瘟疫流行,造成了江南多湿的气候环境,而湿邪又最易损伤脾胃清阳,江南温病学家基于这一气候环境多从湿论治。因此,如何在江南这样的气候环境中通过饮食养生保健、对抗湿邪,明清医家有着相应措施。首先,通过有针对性地选用食材和烹饪方式,即食用粥品,这以《老老恒言》最具代表性,曹氏言“脾胃为先,宜以粥糜类为食”,书里收录了百余首养生药膳粥,并以食与食、食 与药两大类的配伍模式熬制成粥食用,而这其中就有诸多健脾除湿的粥品,如薏仁粥、白术粥、山药粥、 莲肉粥、赤小豆粥等。

此外,受三因制宜思想的影响,江南医家反映在饮食养生方面则更加突出季节、地域因素的影响,《老老恒言》云“食物之冷热,当顺乎时之自然”。因此,饮食养生更应根据地方特色、季节变化和饮食偏好,以食代药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在季节方面,基于江南四季的气候特征,在《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中就有针对性地提出四时饮食养生的方法,如春天饮酒不可多,少食面团,夏天宜服热物, 兼服补肾汤药,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莫食瓜茄生菜,秋天不宜吃干饭炙煿并自死牛肉,生鲐、鸡、猪、浊酒、陈臭咸醋,黏滑难消之物,及生菜、生瓜果、蚱酱之类,冬天不可多食炙煿、肉面、馄饨之类。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的地理优势造就了水生植物品种丰富,尤以江南“水八仙”最具代表,水八仙为江南地区的8种水植农作物,即茭白、莼菜、莲藕、 荸荠、菱角、芡实、茨菰、水芹菜 。这8种食物在疾病的治疗上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等功效,江南温病医家则善于运用荸荠、莲藕、菱角绞汁来滋阴清热、养胃润肠,用芡实补虚健脾。这其中所用之土产,多物美价廉易得,这对食养食治的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又有王孟英所言“处处皆有,人人可服。 物异功优,久任无弊”的特色。

传统象思维下的以食为引

明清江南医家医案中多有以食为引的案例,即善用食物作为“药引子”。药引中很多都是利用了取象比类的思维。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医家的医案,以食为引确为这一群体中的普遍现象,常言“吃啥补啥”的象思维在医案中亦多见,如叶天士和吴鞠通用鸡子黄和鸡子白治疗温病中的阴虚、心悸等症,吴鞠通认为“鸡子乃鸡的精华,居于鸡卵正中,又为血肉之品,故取其用补心”。又如林珮琴认为“鲤鱼为水中鳞甲,可化龙,为太阴之象,入太阴肺经”,故方用鲤鱼去鳞和内脏为引,入贝母,煮熟食之,治肺痈排脓。另外,除上述将食材与药物一同熬制外,还见有江南温病医家以新鲜食材榨汁作药引的情况,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就大量使用藕汁、甘蔗汁、甜梨汁、荸荠汁等食材汁液作为引子送服药物。

医家认为汁液是食物的精津之物,保留鲜药的清香之气,加之汁液流动性强,犹如人体之精津灌注全身,容易快速到达四肢百骸和腠理,因此,在治疗温病时,汁药的清香之气能够快速化湿、化浊,并取其流动之象快速到达全身。认为食物汁液可以润燥,凸显了以食物汁液“养阴育液”的比类思想。

江南深厚的文化脉络与庞大繁茂的江南医学共同绘制出了明清欣欣向荣的江南医药文化,其中所呈现出江南医家对于传统饮食物象的理解与饮食观念的发扬更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赓续。江南医家食养与食治的特色,既互相融合,又各具创新,在时代的争鸣中推动了食养与食治这一中医特色治疗及养生方法的传承与发展。——摘自《中医药文化》2024年2月

来源:文汇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