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隋朝到清末,“进京赶考”,一个“赶”字,包含了无数故事与煎熬。
近年来,不少人感叹现代高考“史上最难”,但
“高考艰难,自古如此”
从隋朝到清末,“进京赶考”,一个“赶”字,包含了无数故事与煎熬。
想象一下,唐朝湖南考生刘蜕的赴考路,堪称古代版“极限挑战”:
✅ 每日徒步60里,风雨无阻
✅ 往返4000里,耗时半年
✅ 归家时田园荒芜,鬓发染霜
如此劳顿,只为“金榜题名”。
而清末科举数据更是“令人发指”:
16万人参加乡试,终成为进士的,只有约 300 人!进士录取率仅约 0.16%,竞争强度,简直地狱级!
时期报考人数录取名额录取率清末约16万进士300人0.18%翻开古籍,明清书院里最常见的字眼便是:
“熟读” “习作”
古代学子备战科举,要经历一个极其系统、漫长且枯燥的过程。
古人如何备考?
月初:作《四书》三篇 月中:写经义三篇 月末:写策论、表章各一篇是不是很像现代的阶段刷题法?
更巧的是,明清时期已有“历年真题集”:
•书店出版“科举试题合集”,供士子参考;
•借此预测出题方向、熟悉答题风格;
•与现代考生热衷的“高考真题+模拟题”,如出一辙!
古代考生的学习方式,其实和我们今天“刷题大军”有不少相似之处:
维度古代科举现代高考资料四书五经+程墨范文教材+真题密卷✍️ 训练八股仿写千遍题型专项突破技巧"破承起讲"四段式采分点模板即使穿越千年,应试教育的精髓还是那句话:
“背得牢、练得多、悟得快”才是王道”
唐代考生留下句心酸诗句:“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
这背后,是无数书生在封闭考棚中“背水一战”的辛酸。
如今的学子,经历又何尝轻松?
“凌晨 4 点起床背单词,白天 9 节课,晚上 3 小时刷题,
常常凌晨过后才睡,早起继续刷题。”
这些看似“苦不堪言”的日日夜夜,
其实正是一种对梦想的热爱、一种对未来的坚持。
正如一位教育学者所说:
“高考的本质,是对意志力、专注力和抗压能力的全面考验。”
✊ 写在最后:比成绩更重要的,是你自己
以诚信为笔,蘸奋斗为墨
在人生考卷书写:
"未辜负每个披星戴月的自己"
无论结果如何,真正值得骄傲的,
是你为梦想付出的每一分努力。
高考加油,青春无悔!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历史视角,欢迎收藏、分享、评论
也祝每一位拼搏中的你,六月不负努力,一战封神!
#互动话题
若穿越回古代科举:
❶ 能走完4000里赶考路?
❷ 愿抄写《四书》100遍?
评论区晒出你的"科举战斗力评分"
➤ 转发为拼搏者注入历史能量
来源:历史随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