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镜像·同行40年|一报牵心 让安全意识落地生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6-06 20:33 5

摘要:2021年,我从一名乡村教师转变身份,成为江西于都新长征高级技工学校的文化教师。一次在教研处整理资料时,一份《中国劳动保障报》映入眼帘。那是我与这份报纸的最初邂逅,不承想,它日后竟会成为我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位良师益友。

2021年,我从一名乡村教师转变身份,成为江西于都新长征高级技工学校的文化教师。一次在教研处整理资料时,一份《中国劳动保障报》映入眼帘。那是我与这份报纸的最初邂逅,不承想,它日后竟会成为我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位良师益友。

故事要从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说起。2022年夏天,我的叔叔——一位在粮油饲料贸易公司工作了20多年的老师傅,在维修机器时因未规范束紧衣袖,右手不慎被卷入齿轮。当我在急诊室看到他右手缠满厚厚的绷带时,诊断书上“多根肌腱神经断裂”的字样刺痛了我的双眼。一向坚强的叔叔强撑着安慰家人:“没事,手术做完养养就好了。”然而,他颤抖的声音里,藏不住对高额医疗费的焦虑、对即将中考的儿子的愧疚,还有对职业生涯可能就此终结的恐慌。悲伤中,我猛然想起曾在《中国劳动保障报》上看到工伤维权相关政策内容。

庆幸的是,公司确实为叔叔参加了工伤保险。我翻出报纸,认真学习了相关政策内容,配合公司帮叔叔提交了劳动关系证明和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资料。最终,叔叔被认定为八级伤残,住院治疗费用由工伤保险承担。拿到伤残补助金那天,叔叔眼眶泛红,激动地说:“以前总嫌扣社保费麻烦,现在才明白,这是给全家买了份‘安心险’啊!”他的话让我不由想起曾经看到的一句话:“政策的温度,往往在最艰难的时刻,温暖着普通人。”

叔叔的遭遇,让我在教学时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深知,眼前这些摆弄数控车床的少年,未来将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他们的安全意识牵系着千万个家庭的幸福。《中国劳动保障报》则成为我最得力的教辅资料。

在职业道德与安全规范课上,我习惯用报纸上的真实案例开启讨论,引导学生在思辨中认识到:安全不是孤立的操作规范,而是渗透于管理、意识、环境的系统工程。在班会课上,我带领学生将叔叔的事故改编成情景剧《被卷入的袖口》,让学生分别扮演操作工、安全员、家属,通过角色间的冲突,让他们对“操作不规范,亲人两行泪”有更深刻的领会。

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理论知识在学生心中引发“化学反应”。有班级在布置图书角时,特意加入了《中国劳动保障报》;有学生受报纸中提及的“事故警示漫画”启发,为自家小店绘制了安全警示牌。

学生是安全知识的接收者,更是家庭与社会安全意识的传播枢纽。受报纸“工伤预防进社区”报道启发,我按照“理论课堂——家庭实践——社会辐射”安全意识传播思路,设计了一个作业:当一次安全主播——让学生用手机录制“家庭安全小课堂”,向父母讲解“电动车充电三忌”;办一场社区微展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真实案例为素材制作展板,利用周末时间在社区“摆摊”讲安全。

我想,我们在课堂上种下的安全意识的种子,会随学生走向车间、家庭、社区,会长成遮风挡雨的森林,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在安全的绿荫下,安心编织生活的梦想。

这,就是一份报纸与一名职业教育者的故事——始于一次偶然的翻阅,却让“生命至上”的理念在文字与实践的浇灌下,扎根于更多人心中。

作者|刘 燕

编辑丨李嘉欣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