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货 新年味 新年俗

B站影视 2025-01-24 06:45 2

摘要:2018年,出于对小众家居设计产品的共同热爱,我和合伙人在厦门百家村的小巷里开设了第一间“浴室”(Bathroom Store)。从事自由职业的我,一开始的想法有点冲动,就是期待能有一家商店,把跨越年代的品牌和设计分享给更多人。百家村正是一个传统市井气息和年轻

视觉中国供图

消费新场景里蕴藏着生活的仪式感

朱岚清

2018年,出于对小众家居设计产品的共同热爱,我和合伙人在厦门百家村的小巷里开设了第一间“浴室”(Bathroom Store)。从事自由职业的我,一开始的想法有点冲动,就是期待能有一家商店,把跨越年代的品牌和设计分享给更多人。百家村正是一个传统市井气息和年轻生活方式融合碰撞的地方,这里过去是南洋华侨的别墅、民国时期的安置房,现在入驻了咖啡店、小酒馆、餐厅等年轻人喜欢的业态。

商店用“浴室”这个有点奇怪的名字,灵感来源于每个人的生活体验。浴室是每个人重要的独处空间,往往能帮助人抽离现实的烦恼。当人们在浴室刷牙或洗澡时,也是灵感迸发的时候,希区柯克在浴室里一遍遍构思他的电影剧本,相传阿基米德在浴缸里突然发现了浮力定律。我们引入浴室的精神理念,旨在表达商业不仅能满足冰冷的物欲,也可以有轻松和私密。

“浴室”的商品来自世界各地,我们把它定位为“生活方式集合店”。和传统的商店不太一样,我们更注重通过不同类型的产品,搭建出具有启发性的生活方式场景。顾客来到这里,总能发现一些之前从未见过、不熟悉但又充满趣味的东西。这里有比利时的手工陶瓷花瓶、葡萄牙的马克杯、日本的手工编织包,也有来自中国云南的黄铜铃铛、蜡烛盘等。在平衡审美趣味和实用性的基础上,我们还逐渐推出了一些自有创意的产品。

“浴室”的顾客以25-40岁的女性为主。她们通常对生活品质有较高要求,喜欢花心思布置自己的家,同时追求日常体验的新鲜感。我们在2022年开发的一款环保袋,尤其受到年轻顾客欢迎。这款环保袋采用高饱和度的色彩,搭配日常物品图案的织标,正好契合当下年轻人Citywalk(城市漫步)、记录日常的需求。不少顾客把它当成在厦门旅行的伴手礼,拍照时专门背着这个袋子。

今年春节前夕,我们推出了一些节日限定产品,像中国新年配色的老布抱枕、斜挎包,充满了浓浓的年味,既可以用来装点家居,也能搭配新年穿搭。“浴室”还推出了手工线香盲盒,希望让人记起焚香辞旧迎新的传统。另外,我们还上架了融入蛇生肖元素的挂件、茶杯、餐盘等,期待给顾客提供农历蛇年的餐桌仪式感。

最近,我们还和一些叔叔阿姨合作,邀请他们用毛线编织坐垫和杯垫。这些手工编织品沿袭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格,在不同色彩的层叠碰撞中,产生随机的美感。有年轻顾客留言,“小时候妈妈也做了很多这样的垫子”。冬日里,手编毛线坐垫等家居用品构成的生活场景,也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正是他们记忆里的“年味”。

有时,“浴室”会参加一些线下市集,以及一些优质空间的快闪活动。因为我们的产品有一定门槛,选择与我们定位、风格契合的场景空间进行呈现,活动效果会更好。最近,我们还参加快闪活动,把“浴室”的部分热销商品搬到了上海的一家书店里,有网友留言说“次元壁大破特破”。

年轻人喜欢逛线下实体空间,原因有很多。首先,线下逛街购物能让人直观地触摸到各种有趣的商品,这和通过小小的手机屏幕在线下单完全不同;其次,在市集上,大家可以和品牌的主理人、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了解产品背后的设计故事;而且市集还是一个很好的社交场景,是朋友周末聚会的不错选择。我相信,堆积如山的快递,无法替代小时候随便走进一家店里,选到一件喜欢物品时的满足感。

我期待,在城市街道外观管理方面,允许我们这类新业态有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要“一刀切”。之前,“浴室”门口的灯箱就被摘过两次。要是能有政策促进文化创意类空间的集群,支持大家多举办线下活动市集,那就更棒了。

展望未来,我期待新的一年“浴室”能够大卖。我还希望能找到更理想的店铺空间,升级线下空间,为顾客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

于欢

我的春节从冬至开始。仿佛一声铃响,节物相催,再不开始准备就要被甩在后头啦!要洒扫门庭待春风、要置办新桃换旧符、要烹羊宰牛湛清酤……我调令着家里的一切,迎接一场名为“春节”的狂欢。

准备年货自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童年记忆里,置办年货的过程是一场漫长的雪地跋涉,外公一手拽着我、一手拉着货车,在年货大集间穿梭,买新衣服、买糖果炒货、买鲜花盆景,买崭新的一切。祖孙二人对着清单查缺补漏、肩扛手提,在奔走间堆叠出一个富足闲适的正月。岁月变迁,当我成长为家庭的节日“话事人”,琳琅满目的商品均可在倏忽间配送到家。购置年货,成为另一番关于传统文化与个人审美的“开卷考试”。

依照我的年货“日历”,冬至起便要在家中张贴“九九消寒图”作为年画,有时是九画九字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有时是美人托腮赏九朵九瓣的梅花,每日涂一笔、染一瓣或在空白处记录简洁日记,色满则春至。

当然,我家的年画不止这一种,这几年我又开始迷恋版画。木版线条古朴流畅、构图饱满鲜艳、内容缤纷有趣,年前找一个周末去趟杨家埠,拓印一沓回来送朋友或在家中张贴,对新年的希冀也随着“连年有余”“文武财神”“天官赐福”铺陈开来。制作版画的过程也是有趣的节日消遣,去年春节,我买了一套版画DIY材料包,节日期间跟朋友和家人在胶板上套色,再印刷在传统云龙纸上,一幅彰显着传统意趣的“旗开得胜”图,为悠长假日添彩增趣。近几年,像这一类“新国玩”还有许多,科技发展降低了传统游戏的技术门槛,3D打印糖画笔、卯榫积木套装、云南甲马雕刻工具等产品,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非遗手艺人”,在喜庆气氛中体验创作的快乐。

中式审美的“年味儿”离不开花灯的烘托,网上的花灯年货种类繁多,醒狮、螃蟹、蝙蝠、石榴等造型各异,我最偏爱烙印着地域特色、凝聚着历史传承的非遗花灯。亲手制作鳌鱼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根据购买的材料包,将繁杂的竹篾编织成骨架、绷上不同颜色的织布,非遗技艺随指尖翻飞,既赞叹其卓绝也欣喜其美丽。厦门同安的油纸灯笼我也眼馋了许久,需要寻觅本地的老师傅定做。因为无法邮寄,不少年轻人会跨越千里去寻找。竹篾为骨、绵纸为皮,红绿颜料“打花”,龙虎形象跃然纸上,再涂上清油防水增亮,新年悬于房梁下,寓意“添丁(灯)进财”。时代日新月异,审美穿越千年,我们一次次被传统之美、造物之美所折服,在手作中传递浪漫,承接这随岁月而来的新年祝福。

好花须买,皓月须赊,选购年宵花也是一门学问。从小到大,家中过年总少不了几盆灼灼其华的蝴蝶兰,而我则习惯再添上几把鲜切水仙花或水仙盆景,将花与灯融合,制成水仙花灯。据说,这是福建漳州一带的民俗,根据《水仙花志》里所写的步骤,制作花灯时,要采撷花瓣舒展的单瓣水仙浮于水面,在花蕊中滴入菜油,再插入灯芯草(聪明的现代人可以偷懒买“过蜡”的烛芯),于夜间点燃。花灯亮的那一刻,霎时间烛光逐水波,潋滟成星光点点,宛若琉璃世界。而水仙花独特的碗状黄色花蕊、白色花瓣又构成了“金盏银台”的绝妙意象,让我得以于幽香间与古人共享一段风流。

安排一场春节期间的非遗旅游,也成为年前我要囤的“新年货”。吸引我的目的地,往往有浓厚的节庆氛围。今年,我们全家决定去徽州过一个“徽式大年”。除了独特的徽派建筑、徽州烟雨,最令我期待的是那里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汪满田鱼灯、瞻淇鱼灯。自千年前起,每到过年,村民们便会走上街巷,舞动起大大小小的鱼灯相互嬉戏。旗幡幢幢、锣鼓喧天,正应了那句“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诗情与年味彼此交织。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新春的方式。元宵节前后,我还计划去河南赶一场绵延千年的“音乐节”——马街书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全国各地的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赶到河南省宝丰县马街村,汇集于此,说书亮艺。这里没有舞台,人群围聚处即是舞台。这里没有“角儿”和“腕儿”,全凭对曲艺的热爱与对传统技艺的坚守。我幻想自己站在平原中央,耳畔是三弦、大鼓、坠子、评弹的声音,在春天的第一缕风中,感受生生不息的力量。这几年,不同地域的传统民俗让我大开眼界,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着新的时代光彩。被各种传统美学“圈粉”的自己,也下定决心要努力为它们鼓掌、呐喊,发挥我作为观众的力量、助力传承。

随着乙巳蛇年的脚步渐近,我需要再一次检阅我心里那一份年货清单,环视家中陈列摆设是否已就位、“仓廪”是否已充盈、手机里的行程规划是否完美,就像童年外公拽我的手一起置办年货时那样。

怀旧的回旋镖如何击中新生代

申竹月

“闺女,爸买到了小时候常吃的糖果,改天给你尝尝。”看到父亲发来的消息,不消说,他指的自然是那朴实无华的高粱饴、酸三色、话梅糖、不老林……

遍地开花的怀旧小卖部、怀旧餐饮、怀旧市集,不仅是中老年人的专属,还有很多年轻人的身影。“怀旧IP”衍生出的经济现象,成为一道独特的社会景观,怀旧消费愈发成熟。

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言,“人们购买商品不仅是单纯地想要获得它的使用功能,还更多地想要追求依附于商品之上的符号价值”。如今,青年作为互联网主要用户群体,倾向于追求有附加值的消费。这种消费既回应了实际物质的欲望,也满足了精神层面的需求。当“怀旧的回旋镖击中了我”,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这是一种专属于个人的情感体验。每逢新春佳节,拆开满载童年记忆的零食,熟悉的味道刺激着味蕾,更能唤起我的美好回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现代社会各种压力之下,怀旧消费能帮助个体唤起童年的记忆,让人回到无忧无虑的、温暖快乐的童年。怀旧展现了一种对过去稳定性、熟悉感的追溯,以此来对冲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

在物品稀缺的年代,一块巧克力可能是取得好成绩才有的奖励,而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这种奖励。但是,人们对情绪价值的追求不会因此变得廉价——原本几毛钱的糖果溢价几倍甚至十几倍,依然无法阻拦购买的热潮。这些童年零食的视觉元素和场景符号,为情绪消费留足空间。

这是一个代际群体的共同回忆。大白兔奶糖、旭日升汽水、AD钙奶……这不仅是我喜欢的童年美食,也是同辈人的集体记忆。逢年过节时,不少火锅店与复古茶餐厅,用上色彩斑斓的霓虹灯和老式招牌,让人感觉迈进了时空隧道。通过怀旧消费,人们回忆共同经历的重要时刻,让“原子化”的个体增强了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特定场景的营销活动,为消费者带来了独特的消费体验。

消费者既依托亲身经历怀旧,也可以对自己没有经历的过去怀旧,这种历史怀旧往往结合着对某一时代审美特征的欣赏。无论是个人怀旧还是历史怀旧,它们都成为有效的心理调节机制,帮助人们在加快的社会节奏中找到“松弛感”。“时光博物馆”“怀旧咖啡馆”等“怀旧IP”,也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充满潜力与生机的土壤。

“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随着年龄增长,我似乎更能与老一辈的怀旧心情产生共鸣。对每个人来说,一枚糖果里蕴含的是母亲的关心,是父亲的肯定,是兄弟姐妹们嬉戏玩闹的欢乐,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那些回不去的青春、见不到的亲人,都凝聚成一种味道、一种场景,存储在记忆当中。在品尝糖果时,就好像拿到了时光大门的钥匙,可以在脑海中再一次奏响岁月的歌声。

杨鑫宇

不久前,我和父母一起去本地的文化中心看了一场评剧——《杨三姐告状》。在此之前,作为一名90后,我除了小时候看赵丽蓉老师的小品,听她在里面唱过几句“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头”之外,对评剧这一传统戏剧形式可谓一无所知。这次,我之所以会走进剧场,完全是因为老爸在小区群里看到消息,抓住机会买到了3张优惠幅度颇大的门票。

抢到票后,老爸第一时间给我打来电话,问我周六晚上是否有空。说实话,那周的工作还真有点忙。但我稍加思索,很快应承下来。作出这一决定,既是因为这场戏的演出阵容强大,也是因为这能让家人在共处中增进感情。走进剧场、找到座位、坐到父母中间的那一瞬,我顿时百感交集,竟有一种时空穿越之感——光阴仿佛只在弹指一挥间,上次和父母一起走进剧场,已是我刚上大学时的往事。

相比于回忆中的画面,我已从少不更事的懵懂少年,变成了三十而立的“顶梁柱”,父母乍看变化不大,脸上却不知不觉多了几道皱纹。没有给我太多感慨的功夫,剧场的灯光很快暗了下来,演员们伴着明亮的胡琴声、热闹的锣鼓点一一登台亮相,半念半唱推进剧情。之前更爱看现代音乐剧的我这才发现,自己刻板印象中“老掉牙”的评剧竟然格外好看。

作为经典作品,虽然《杨三姐告状》创作于民国初年,但它的时代魅力至今熠熠生辉。演出中,扮演杨三姐母亲的演员,复现了赵丽蓉老师技艺纯熟而又逗趣搞笑的语言风格、动作体态,让我“一秒穿越”。就这样,我和父母有说有笑地度过了值回票价的3个小时。在送父母回家的路上,我们进行了一连串的剧情讨论。回到自己的小家后,我才恍然意识到:这样的时光是多么难能可贵。

近年来,以春节消费为代表,传统节日前后的各种文化消费,释放消费潜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剧场推出的各类演出,到种种文化主题游园集会,再到商场里的非遗手作、书店里的讲座分享……每逢佳节,这些领域的热度都会高涨起来。拿电影“春节档”来说,近年来票房多次超过百亿元。

这些消费领域之所以火爆,不单是因为文化内容和服务吸引人,也是因为它们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理想的共处场景,使真挚的情感升温。春节假期,返乡过年的年轻人,心里藏着对亲人、故交、老同学的思念,但一下子见面,却常常不知该聊些什么。年轻人与长辈之间的“代沟”,可能干扰本该温馨的团聚时光;许久不见的老朋友,也可能因为生活环境、人生境遇的差异而感到“陌生”。这时,一起看场演出、逛个庙会,可以起到“破冰”作用,使人际沟通顺畅起来。从这个角度上看,此类文化消费的兴盛,不仅对经济有提振作用,也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看完那场评剧后,我向父母提议,春节可以再一起去影城看几场贺岁电影,同时鼓励老爸多去微信群里抢抢演出票。这些文化消费场景,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也像冬夜里的篝火,让我们在围炉而坐时更加温暖。

与家乡久别重逢,我也加入了“奔县游”热潮

林铭汝

离家越远越久,越了解家乡、越热爱家乡。

我的家乡是福建晋江,距离我上大学的城市有2000多公里。每次回家,我总要吃遍渴望已久的家乡美食,四处走走逛逛,看着曾经熟悉的景象有了不熟悉的模样。比起暑假,寒假的新年氛围更让我期待。新春佳节,亲友们终于能放松惬意地聚在一起,能有时间一起出门到处走走。

梧林是个传统村落,也是一个侨村,拥有139幢保留完整的百年建筑群。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传统古朴的闽南大厝、中西合璧的番仔楼,以及有着异域风情的小洋楼。2021年春节,梧林作为“体验式闽南侨文化度假目的地”,正式面向公众开放。那时我还在上高中,从没听说过梧林。有一天,妈妈的好友来家做客,大家碰巧聊到刚开放的梧林,便打算一同去看看。

当时,我只觉得梧林有种熙攘又荒凉的气质。停车场是村里临时划出来的一片空地,有本地民俗“烧塔仔”用的砖塔,有一棵几百岁的古树,有一片橙黄的波斯菊花海,有一处很大的湖,有很多的楼,但只有很少的店……

从那以后,我有很长时间没有再去梧林。直到2023年1月,赵丽颖在梧林拍摄的簪花围造型写真走红。那时我刚结束大一第一学期的学习,过年回家,与高中好友约在梧林相聚。重返梧林,我惊讶地发现,曾经空荡荡的古厝,开起了一家家小店,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与朋友相约的围炉煮茶店位于一座二层番仔楼里,进去时一层的隔间坐满了人,谈笑声阵阵。我感叹梧林的变化之大:“真是比之前更有人气了!”

大二寒假,我第三次来到梧林。车快到梧林时,已排起了长队。这里新建了占地广阔的停车场,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指挥车辆停放。从停车场到景区的路上,摆满各种小摊,有卖糖画的,卖烤肠的,卖奶茶的,卖各种手作工艺品的……刚上小学的妹妹东张西望,不亦乐乎。

进入景区后,处处都能看到年轻游客的马面裙穿搭、汉服造型与小娘惹装扮,偶尔还能听见几句粤语或东北话。“游客好多!”我一边在心中惊叹,一边好奇地看着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每次与家乡的久别重逢,都让我不断更新记忆中的家乡印象。在县域旅游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家乡成了许多在外游子新的“旅游目的地”。在自己最熟悉的晋江,我成了一名特殊的游客。

梧林的变迁,是“奔县游”热潮的缩影。相比于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或是向来游人如织的5A级景区,一个个“小地方”新发掘、新培养出来的景点,虽然看起来不太起眼,却承载了大量旅游消费的需求。这份需求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消费主力往往是周边地区居民。像我这样远赴他乡求学、假期回家的本地人,自然可以算在其中。

在县域旅游中成功立足的景点,有的汇聚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有的继承了悠久的非遗技艺,有的主打美食美景、逛街购物,也有的打造了老少皆宜的主题乐园。在这些不同表现形态背后,是同样的用心经营。它们的涌现,不仅促进了旅游消费的繁荣,给地方注入增长动力,也让年轻一代以全新视角观察家乡,重新唤醒对家乡的热爱。

随着一个个景点的“出圈”,晋江这座小城走入了公众的视野。社交平台上,网友们发布的晋江旅游帖子多了起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家乡,我总在心中调侃一句:“小晋江你也是好起来啦!”今年春节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不禁暗暗地期待。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