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两代都没能力挽狂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6-06 13:20 4

摘要:前文安史之乱原本可以被迅速平定讲过,潼关陷落后郭子仪、李光弼知道他们在河北取得优势已没有意义,因为长安的失陷是板上钉钉的事,只能先退回太原保存实力做后续的斗争。

前文安史之乱原本可以被迅速平定讲过,潼关陷落后郭子仪、李光弼知道他们在河北取得优势已没有意义,因为长安的失陷是板上钉钉的事,只能先退回太原保存实力做后续的斗争。

唐玄宗和杨国忠逃亡四川,由于事前准备不足物资携带不够,到了马嵬坡,将士们饥饿难耐,滋生了很大怨气,最终群情激愤激起兵变,他们先将杨国忠杀死并肢解,随后杨国忠的儿子杨暄,他的妹妹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也被杀死。

将士们担心日后被报复就来到皇帝驿站之外请求皇帝处死杨贵妃,唐玄宗和他身边的人都明白朝廷之事其实和贵妃无关,但是身边的人都劝唐玄宗,这种时候不是考虑谁有罪谁无罪的时候,应优先保证自己的生存安全。思考几许后唐玄宗命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去佛堂,将她勒死。

杨贵妃被赐死

杨贵妃死后,她的尸体抬到士兵面前,士兵要确认杨贵妃死亡才会继续效忠皇帝,自始至终杨贵妃的意见都并不重要。这让我想起了《断头王后》里的一句话:她是最不善于把握命运的人,只能听凭命运摆布。杨贵妃从儿媳变成宠妃,再到变成亡魂,这是她的命运,她虽尊贵却无法对自己的命运发表意见。

之后唐玄宗按照既定路线南下四川,留下太子安抚苦苦挽留唐玄宗的父老乡亲,后来唐玄宗等不到太子才知道太子决定留在北方了,这意味着唐玄宗从此脱离了政治中心,太子担任起了平叛的重任,并随后在北方将领的拥护下登基称帝,唐玄宗成了太上皇。

太子为何选择留在北方呢?

从历史经验看,一旦南渡就不可能在回到北方了,魏晋南北朝时衣冠南渡的皇室贵胄、士族门阀最终都安于南方,无法北归。究其原因北方的地理相对完整而南方地理相对破碎,北方的军事协同性比南方高,且北方地势高于南方,这就增加了北伐的难度。

自古以来得中原者得天下,得关中者也能得天下,四川地理封闭适合偏安一隅,是避祸的理想之地,三国时诸葛亮曾从四川六次北伐都宣告失败,而刘禅并无特别才能却能坚持三十六年。如果皇帝太子等人都去了四川则意味着放弃中原和关中,更意味着与安禄山叛军列土分疆,大唐即便能继续存在也只能作为一个小朝廷苟延残喘。

唐玄宗不可能不明白其中利害,即使他一时不明白他身边的人也明白也会提醒他,但玄宗依然选择了去四川。恐怕这时候玄宗想的更多的还是自己的安危,玄宗皇帝已经垂垂老矣,早就不复年轻时的朝气蓬勃。

老年的皇帝

随着关中和河北的丢失整个大唐在北方就只有山西和陕甘及遥远的西域,山西还是兵家必之争之地,相比于北方南方反而安全的多,四川盆地四面都是崇山峻岭,易守难攻且经济发达,是一个不错的养老之地,玄宗皇帝可以在四川安度晚年。

但是太子不同,他正处于年富力强之时,从正常的代际交替来看,太子比皇帝活的时间更久,玄宗去世后,太子接手的就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想来太子是不愿做一个亡国之君的,那就只能和安禄山周旋到底,纵观整个大唐能够抗衡安禄山的有识之士基本都在北方。而且安禄山的势力尚未延伸到南方,在北方更方便领导平叛大事。

不管怎样,当玄宗抵达成都之时,太子已经掌握了实际的权力,玄宗皇帝虽未死,但大唐已经进入了后唐玄宗时代。

唐玄宗逃跑

从日后大唐的平叛来看,安禄山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第一个便是让唐玄宗逃跑了,其实本来唐玄宗是逃不了的,安禄山的军队攻陷潼关后本可以一鼓作气杀到长安,因为玄宗还没有下决心逃跑,从潼关到长安骑兵只需要2-3天,完全可以擒获还没来得及逃跑的皇帝及其他皇室成员和大臣,如此大唐国祚就得提前终止了。

但是安禄山在得知占领潼关后不知何故,下令军队停止前进,等待他的主力军,等了十天后叛军才进入长安,随后安禄山的叛军在长安进行了大洗劫,又耽误了一段时间,最终玄宗安然无恙的逃走了。唐玄宗的逃跑使得以郭子仪、李光弼、颜真卿等有识之士可以继续抵抗安禄山,否则大唐不存在了抵抗的意义在哪里,唐玄宗也可以以皇帝名义组织军队继续平叛,安禄山虽然称帝了但名不正言不顺,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个伪政权。

其次便是未能拿下山西,前文说到山西是河北的屏障,安禄山的统治中心恰恰在河北,山西虽然地理破碎也不是什么产粮区,但地缘优势可以使它南下可以进入关中,东进可以威胁河北、幽州、乃至范阳,山西一直掌握在唐军手里,就相当于在安禄山背后悬挂了一柄利刃,安禄山必须花费大量的兵力和精力应对山西的威胁,无法抽出主力南下。因此必须拿下山西,历史的安排总是出人意料,正当叛军猛攻太原时,安禄山就死了。不知道是不是因果报应,他是被自己儿子安庆绪杀死的,这一突发事件,导致围攻太原的叛军乱了阵脚,史思明及其军队被调回,最终太原保卫战唐军胜了。

再次就是安禄山叛军进入长安后没有乘胜追击,继续向西进攻,没有斩断唐朝的南北联系。或许在安禄山看来唐朝大势已去,玄宗退到了四川从此只能做一个偏安的小政权了,安禄山已经定都洛阳,长安的重要性下降了。这里需要说明下唐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不在内地而在北方边疆,主要是西北和东北部,东北主要是安禄山,西北就比较多了像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郭子仪等,安禄山未扫荡西部,就给西部终于大唐的武装留下了空间,这些军事力量最终成了剿灭安禄山叛军的核心力量。西部的空间在后来建立了从南方到北面朔方军事和物资通道,而且也为唐肃宗请求北方游牧政权协助平叛打开了方便之门。

太原保卫战

在太原保卫战胜利后,并将叛军压缩到低地,唐肃宗来到了关中平原西部的凤翔,着手谋划收复长安和洛阳。但对于采取何种策略,唐军内部有两种不同的声音。

第一种声音以李沁为代表,他在早期陪伴过太子,后来被奸臣排挤出了官场,太子即位后急缺可信的辅佐人才,于是将李沁紧急召到了灵武,两人之前就有了解,上方很快进入了合作状态。深得皇帝信任的他权力也大了,军务和四方的奏报都要先送给他,等他判断轻重缓急后再呈送皇帝,甚至他还掌管禁门的钥匙。

李沁向唐肃宗献策:我军占据山西对河北、两京都有地理上的优势,河北是范阳的咽喉,河东是长安的咽喉,只要控制了这两个地方,就能拿捏叛军。应当让李光弼从太原出井陉攻击河北,郭子仪攻占河东,不过此时不要急于收复两京,也不要攻击黄河以南,留出长安—洛阳—范阳之间的通道,让郭李两军从两头频繁出击,让叛军来回奔波,等叛军完全疲惫就一举出击端掉叛军的老巢范阳,然后一举收复两京,荡平叛军。

另一种声音则是,唐军经过整顿后实力已非常强大了,借助山西高地,完全可以迅速收复两京,振奋士气,鼓舞全国人民。至于叛军被赶出两京后的动向就是后面要考虑的了。

第一种方案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从政治上看,肃宗必须暂时放弃收复两京,直至彻底打败叛军才能收复两京。第二种方案虽短时间能提振士气,但唐军大部分都是西北兵,并不是适合留在长安、洛阳,最终会撤离,唐军主力撤退后,叛军势必卷土重来,形成长期的拉锯战,平叛何时结束就不得而知了。

肃宗和他父亲一样,没有选择正确的方案,而是急功近利的选择了第二种,政治的考量压到了军事的战略。

接下来郭子仪和河东内应相互配合占领了河东,正当唐军以河东为跳板准备进攻长安时,叛军先发制人,打败唐军,兵锋直指肃宗所在地凤翔。为牵制叛军,阻止叛军进攻凤翔,郭子仪派儿子郭旰、兵马使李韶光、大将王祚从河东出发,大军渡过黄河后顺利的占领了潼关。随后引发了洛阳激烈的反应,大量叛军驰援潼关,最终潼关再次失守李韶光和王祚战死。

安史之乱

两次战败意味着肃宗收复长安的计划破产,长安的叛军意图乘胜夺取河东,长安的守将安守忠率两万骑兵攻击河东,被郭子仪大败。失落的肃宗再一次燃起收复长安的希望,于是授郭子仪兵马副元帅,再次着手收复长安。但是由于低估了敌人,郭子仪的军队遇到了叛军的精锐,被包围了,唐军大败而归,郭子仪的手下不少被俘物资也丢失殆尽,至此肃宗意图收复长安的计划已完全破产。

不过此时唐军占据山西和河东两块战略要地,已经稳住了阵脚,与叛军形成了均势,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叛军由于在北方和西北方难以取得突破,便将目标转向南方,此时睢阳成为了天下瞩目的焦点,最艰难的睢阳保卫战拉开了序幕。

来源:历史有深度也有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