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蛇年成语预测2025年十大未来产业趋势

B站影视 2025-01-23 18:42 2

摘要:今年是蛇年,相对于龙年的“稳”,“新”将成为科技互联网行业的主基调。从技术层面而言,数字底座正从千兆光网迈向万兆光网,6G开启标准预研的新征程;从产业层面来看,新能源车将继续狂奔,算力规模和应用赋能将进一步拓展,商业航天产业有望步入快车道;AI发展将从“百模大

灵动与变革,进入新能量周期

作者/ IT时报记者 孙妍 潘少颖 钱立富 贾天荣 林斐 毛宇 孙永会

编辑/ 钱立富 孙妍

2024年的科技互联网行业,许多时刻值得被记忆:新能源汽车产量首破1000万辆、低空经济“展翅高飞”、国产卫星互联网星座拉开组网大幕、5G-A得到规模应用、量子通信取得新突破、算力规模快速提升……

今年是蛇年,相对于龙年的“稳”,“新”将成为科技互联网行业的主基调。从技术层面而言,数字底座正从千兆光网迈向万兆光网,6G开启标准预研的新征程;从产业层面来看,新能源车将继续狂奔,算力规模和应用赋能将进一步拓展,商业航天产业有望步入快车道;AI发展将从“百模大战”走向“万用大战”,数据“新基建”正改变数字世界。

我们期待“龙飞”又“蛇舞”,科技互联网行业作为筑基者、赋能者、创新者,坚定向新而行,在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过程中,迸发出更强大的能量。

灵蛇之珠 AI从“百模大战”走向“万用大战”

原意 原比喻无价之宝,后用来比喻非凡出众的才能。

蛇年新解 2025年,AI大模型依旧会是最火热的赛道之一,与2024年不同的是,焦点转移至落地应用,释放出重塑千行百业的价值。

2024年,AI大模型有两大主线:技术层面,国内基础大模型持续对ChatGPT进行性能追赶,基本消除了幻觉这一大难题;市场层面,“百模大战”卷入算力风暴和价格战,算力成本降低一半,部分模型甚至卷至免费。

落地应用,将是2025年AI大模型的关键词,这将直接决定AI大模型公司的生死存亡。

无价之宝不好取,就像所有的寻宝故事一样,AI在完成落地前,肯定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第一难是如何落地以及赚钱。AI的最主流应用形态是什么?智能体被认为是2025年最主流的应用形态,将迎来它的引爆点。

在硬件侧,智能体植入手机就变身AI手机,植入电脑就变身AI PC。在软件侧,智能体的想象空间无限大,以前有句老话是“软件吞噬一切”,而在未来,这句话会被改写成“AI创造一切”。

“就像PC时代的网站,移动时代的自媒体账号,智能体将是AI时代的内容、服务和信息的新载体。不同的是,智能体更像人。”李彦宏在百度2024大会上表示,智能体正是可以将门槛降低至11岁小学生就能创造的上手程度,又能将天花板提高至解决众多复杂问题的存在。

“只要有用,我是愿意付费的。”不论企业还是个人,都是这么看待AI的,所以找到杀手锏应用才是落地甚至赚钱的关键。

第二难是算力和模型的成本。

“算力成本太高。”AI企业大倒苦水。“大模型太贵用不起。”千行百业都在喊难。AI若想赋能千行百业,算力价格还会继续降低,国产替代还会继续进行。算力提供方在2025年要解的题是:如何让国产算力好用?如何让算力价值最大化?

模型的价格战会比算力来得更激烈些,因为每个基础大模型都可能孵化100个智能体或其他应用,到时候,“百模大战”将演变成“万用大战”。

第三难是如何走差异化路线。国内通用大模型已经陷入同质化的泥沼,细数Top30的通用大模型,也许客户都是同一批,赢得客户的路径只有卷价格。而国外通用大模型走的是差异化路线,OpenAI专攻生成式AI,谷歌专精于专用领域的深度学习。如今,开源模型的性能已经接近甚至追平闭源模型,请问闭源的AI大厂,你们该如何提供差异化的价值?

谁都希望一个只靠想法就能赚钱的时代尽快来临,但是只有落地生花,AI才能成为灵蛇之珠,完成从“烧钱”到“赚钱”的价值转变。

预测AI趋势时,麦肯锡的一组数据经常会被提起,2023年到2026年间,一般职业将被AI取代。但这也有另一面,AI会创造职位和推动经济增长,2023年中国对AI专业人员的需求将增至2022年的6倍,人才缺口将达400万人。

当下,许多职业在AI的作用下消失和新生。原画师需求量骤减90%,呼叫中心大幅减少人工客服岗位,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已经阶段性攻克翻译界最难的AI同传。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基于调查数据预测,40%的白领类职业有被AI替代的风险。另一面,AI工程师、AI标注员等职业正在被创造出来,AI工程师的平均月薪一直“霸榜”职业榜首位。

换个角度思考,我们的对手不是AI,而是用好AI这一武器的其他人类,也就是说,得到AI这一无价之宝的人类才能成为真正的灵蛇之珠。赶快去学AI,用大模型复刻一个自己的智能体,才是最好的应对之策。

(孙妍)

骇龙走蛇 数据“新基建”改变数字世界

原意 龙蛇被掠走,形容声势浩大。

蛇年新解 2025年伊始,国家发改委、国家数据局和工信部发布《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给风生水起的数据基础设施市场建设又“加了把火”。这是国内关于数据基础设施的首个政策文件,新一轮以数据为中心的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即将开启,犹如骇龙走蛇,声势尽显。

卫星遥感数据、农作物数据、银行贷款数据、监管信息数据……在上海218万亩农业用地的大数据平台上,这些上下游数据“串联”成数据宝库,成为以农业传感器起家的上海左岸芯慧“硬核武器”。

作为释放和激活医疗健康数据要素价值和潜能的数据空间,也在推动数据在医疗、科研、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多场景应用。比如,国内首个数据空间幽门螺杆菌数据空间已经起步,可以有效降低试剂盒研发成本,提高医疗器械证的获批率。

放眼全国,可信数据空间、数据元件、隐私保护计算……不少地区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正在加快探索的步伐,展现了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潜力与价值。比如中国气象局借助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了面向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21个行业领域的数据产品供应,数据量高达12PB,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气象数据的利用效率,而且为全球气象研究与相关行业提供了数据支撑。

技术创新、政策法规完善、应用场景拓展……在多方面利好因素的驱动下,2025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又将迎来新的飞跃。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中提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这是全新的概念,是从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角度出发,向全社会提供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加工、流通、利用、运营、安全服务等全流程的新型基础设施,同时也是集成硬件、软件、模型算法、标准规范、机制设计等在内的有机整体。

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表示,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要把握三个关键:第一是遵循“三个统一”,即“统一目录标识”“统一身份登记”“统一接口要求”,第二是遵循市场规律培育产业生态,第三是遵循法律法规和安全要求。

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将遇到诸多挑战。比如目前数据市场主体多元化,数据交易流通服务商、技术供应商、数据需求方等主体类型丰富,增加了数据市场一体化的难度,数据标准和质量难以实现一致,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要求也不尽相同;数据需求方对数据的需求呈现出层次化特征,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加了供需匹配难度;此外,数据交易成本也会成为市场的门槛。

面对诸多问题,《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为数据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清晰的政策框架将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

当早晚高峰,借助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交通管理部门能够实时收集和分析各个路段的车流量、车速等数据,提升城市的交通效率;当一场暴雨来袭,通过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气象部门实时监测天气变化,水利部门可以获取河流、湖泊的水位数据,城管部门能掌握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状况。各部门的数据汇聚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数据的力量无处不在,在诸多领域改变着生活与社会运行模式,也推动社会的进步。

(潘少颖)

草蛇灰线 十年一代 光网从“千”到“万”

原意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比喻在复杂多变的事件或故事中,那些细微却至关重要的线索和迹象。这些线索和迹象虽然不显山露水,但却贯穿整个事件或故事。

蛇年新解 新年伊始,我国正式开启了万兆光网试点工作,意味着我们开始从千兆迈向万兆时代。这是有迹可我循的巨大变革,上海等地率先展开对万兆光网的探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拓展等等,迎接万兆的到来。

和移动通信一样,在固网宽带领域,“十年一代”的规律同样奏效。

十年前,也就是2015年,我国开展千兆光纤宽带试点,上海、南京、无锡、成都等地设立了千兆宽带示范小区。经过十年发展,我国实现了“县县通千兆”,家庭户均接入带宽大幅增长了约25倍,全球近七成千兆宽带用户都在我国。

可以说,在过去的十年,我国千兆宽带发展在世界通信史上书写了令人惊叹的一笔。

而今,我们站在一座令人惊叹的山峰,心中燃烧着对更高峰攀登的渴望与激情,这座更高峰就是万兆。

2025年的日历刚刚掀开,万兆光网试点的“开场锣”就已敲响。不久前,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万兆光网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底,在有条件、有基础的城市和地区,聚焦小区、工厂、园区等重点场景,开展万兆光网试点。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万兆大幕的拉开,并非突然。

率先迈出探索步伐的,依旧是国内宽带发展潮流引领者——上海。两年前,上海启动“光耀申城”计划,发力重点是千兆,同时将目光瞄向万兆,率先启动万兆接入试点。一年前,上海电信打造的全球首个基于50G-PON“万兆云宽带示范小区”在上海杨浦区落地。

此后,各地试点万兆的脚步声密集了许多。刚刚过去的2024年,广东启动万兆智能光网建设,贵州实施“千兆黔省、万兆筑城”行动计划,江苏发布首批万兆小区、万兆园区。

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在部分地区开展万兆光网探索的基础上,2025年,万兆光网试点在全国更大范围内铺开,称这一年为万兆光网元年也不过分。

但我们必须看到,现在的内外部环境和以前大不一样,万兆发展不可能遵循千兆发展一样的轨迹。简单而言, 千兆建设可以全面铺开、大干快上,万兆则是按需建设、有序开展。

万兆建设的成本不低,更关键的是,场景应用目前还不是很明晰,并非所有应用场景都需要万兆来承载。所以,万兆光网建设不应也不能大干快上,要通过试点切实摸清楚万兆落地应用的重点和难点、带动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取得突破,有序引导万兆从技术试点走向部署应用。

从此次试点内容中,我们看到了“有序引导”万兆光网发展的意图,重点聚焦小区、工厂、园区三大场景,在不同的场景中应用不同的万兆技术,比如在小区应用“50G-PON+FTTH/FTTR+WiFi 7”,试点发展云业务、裸眼3D、3D光感知应用等;在工厂应用“50G-PON+工业PON+工业光网技术”,试点万兆光网在光学自动质检等方面的应用场景。

相较而言,万兆光网试点与拓展更具针对性,“贴近应用、按需部署、适度超前”,这种更加理性的发展方式,将更有力推动我国万兆启航。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万兆光网技术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为上海打造双万兆城市奠定坚实的全光万兆底座。

(钱立富)

一龙一蛇 国补扩围 数码消费火爆

原意 忽而像龙的出现,忽而像蛇的蛰伏,变化多端。比喻人的行止时隐时现,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蛇年新解 2025年,提振消费是大主题,家电、手机、电脑、智能穿戴等领域的消费行情可能一改前些年的疲软,迎来火热阶段。

2024年,国家及各地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消费补贴政策收到明显效果。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0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消费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亮点,消费领域市场销售明显加快,消费者信心有所改善。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25年九大重点任务中的第一件,就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在政策东风劲吹之下,2025年一开年就传来好消息。1月13日,商务部等4部门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2025年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明确享受补贴的家电产品由2024年的8类增加到12类。同时,数码产品补贴政策实施,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3类数码产品(单件销售价格不超过6000元),按产品销售价格的15%给予补贴,每件补贴不超过500元。

相关预测认为,2025年国补政策对相关行业零售额增速的刺激可达12%,智能家电、绿色家电等高附加值产品将成为增长主力。

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如北京市将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等;黑龙江将用好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开展多领域促消费活动。

在国补和地补的刺激下,预计消费者会主动进行消费升级,倾向于寻找价格和品质双优的产品。

在家电、手机等领域,高品质、智能化的产品更受青睐。例如,智能家电的普及率不断提升,消费者愿意为更智能、更便捷的产品支付稍高的价格,这将推动相关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优质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而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科技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智能穿戴设备与“健康体育”有效结合,有望实现快速增长。此外,AI、5G、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也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市场需求。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四五线地区有望展现出巨大的消费潜力,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些地方的消费者对家电、手机等产品的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

(林斐)

半折蛇行 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迈向新征程

原意 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蛇年新解 历经磨难之后,国产芯片和国产操作系统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2025年,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迎来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半导体行业在经历了两年的调整后,终于在2024年迎来反弹,呈现出复苏态势。这一年,国产芯片产业更是顶住国际市场压力,实现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24年前11个月,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 1.03 万亿元,同比增长 20.3%,国产芯片具备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的实力。

近几年,中国芯片行业在国际封锁的逆境中不断突破。以中芯国际为代表的国内企业,逐步提升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华为海思凭借Kirin系列和5G芯片在设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紫光国微在物联网与通信芯片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比亚迪半导体则致力于新能源汽车芯片研发。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扶持和技术进步的驱动下,中国芯片企业正在加速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

全球范围内,AI、量子计算、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芯片市场持续扩张。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统计,2024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将增长16%,达到创纪录的6112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进一步增长至6874亿美元,年增长率预计为12.5%。

另一方面,国产芯片产业仍面临技术壁垒、投融资、人才缺口等各方面挑战,特别是在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2025年,更大规模的贸易战可能出现,压力无疑也更大,但也会进一步刺激中国加快芯片国产化进程。

2024年,华为推出全栈自研的“纯血鸿蒙”,为移动操作系统市场注入新活力,并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两极格局。与此同时,银河麒麟、欧拉、统信UOS等国产操作系统快速发展,从政府办公到行业应用,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

展望2025年,国产操作系统将从“能用”迈向“好用”。据东吴证券测算,2025年中国操作系统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86亿元。在个人消费市场的新领域探索与新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国产操作系统厂商潜力巨大。此外,随着“AI+操作系统”的深入结合,国产操作系统将加快构筑核心优势,为数字经济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撑。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需求高涨的背景下,国产操作系统与芯片产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可以预见,2025年,这两大领域将在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方面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为中国科技产业书写新的篇章。

(贾天荣)

龙蛇飞动 商业航天十年 卫星互联网爆发

原意 仿佛龙飞腾,蛇游动。形容书法气势奔放,劲健生动,曲折多变,活泼潇洒。

蛇年新解 2025年,商业航天迎来十周年,国产低轨卫星星座将进入规模组网,商业应用加速进入消费级市场。十年答卷上书写的每一笔,虽然曲折多变,但不改气势奔放。

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大事不断,如两大巨型星座(GW与G60)拉开规模组网大幕、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完成首飞、手机直连卫星商业化逐步成熟等。

2025年,是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第十个年头,星座整体建设和低轨互联网布局都将迈入规模发展新阶段,卫星应用将加速落地。

太空资源竞争是全球竞赛,相对于马斯克SpaceX星链计划,我国低轨卫星的建设相对滞后,直观感受到“占频保轨”的任务艰巨。截至2024年末,SpaceX星链卫星已累计发射超7000颗,而星网GW与垣信G60分别部署10颗和54颗卫星。

中国以举国之力发展卫星互联网,其中,商业航天是不可或缺的活力因子。需要看到的是,中国商业航天还非常年轻,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近六成商业航天相关现存企业于3年内成立。卫星制造、火箭发射都是卫星产业链上急需补齐的短板。

不论是吉利卫星工厂,还是G60卫星数字工厂,都已能实现日产一颗卫星。放眼全国,民营卫星制造商已经占据半壁江山,或将加速卫星互联网产业进程。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完成首飞是2024年的标志性事件,规模发射由此按下加速键。中国商业航天将在今年迎来可回收火箭的密集首飞,包括朱雀三号、天龙三号、力箭二号、引力二号、双曲线三号、智神星一号、星云一号等。

放眼全球,SpaceX的主要目标是打造覆盖全球的卫星互联网,目前已经覆盖28亿人口。手机直连卫星也是SpaceX拓展的重点,目前已经发射了350颗左右支持手机直连卫星功能的卫星,计划在2025年数量翻番。

在这场低轨卫星星座的竞赛中,中国商业航天的优势便是两大消费级市场:手机直连卫星和汽车直连卫星。

跟国外不同的是,目前中国手机直连卫星的主力是高轨卫星——天通卫星。2023年,华为首发第一款直连卫星通话手机Mate 60 Pro,连接的便是天通卫星。作为天通卫星的运营方,中国电信是国内唯一拥有卫星移动通信牌照的运营商。到2024年12月初,中国电信已经与华为、荣耀、小米、OPPO、vivo、中兴等国内主流厂商推出24款支持天通卫星电话功能的消费级手机,共计超2000万部。

2025年,中国电信将推进卫星手机价格向3000元下探,卫星通信功能不再只是高端旗舰机的标配,真正普及化。同时,对中国新能源车企来说,汽车直连卫星是一大卖点,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已经积极与中国电信卫星公司合作推出相关车型,2025年还将推出更多卫星通信车型。

手机直连卫星、汽车直连卫星等应用让卫星与大众消费市场形成合力,助力中国手机、汽车产业向中国星座们覆盖的“一带一路”区域进行业务拓展,形成“国内+国际”差异化发展格局。

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的增长引擎和新质生产力代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下一阶段,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将步入快车道,据泰伯智库预测,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人民币。2030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接近10万亿元。

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上,商业航天在10年答卷上书写的每一笔,都将如龙蛇飞动,虽曲折多变,但不改气势奔放。

(孙妍)

笔走龙蛇 算力“大力出奇迹” 但也须冷静

原意 形容书法笔势矫健多姿,也指书法速度很快。

蛇年新解 国产算力的发展轨迹如笔锋游走,从起步到飞速攀升,一路纵横,助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蓬勃兴起。

若将算力比作一支笔,那它绝非普通的书写工具,而是一支饱蘸创新墨水、在科技“纸张”上纵横捭阖的神来之笔。每一次运算、每一次数据处理,都如同在这张无形的纸张上落下灵动而有力的笔触,走势恰似“笔走龙蛇”。

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让算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从日常生活中便捷的智能语音助手,到改变出行方式的自动驾驶,从医疗领域助力精准诊断的图像识别技术,再到智能医疗诊断,各个领域的突破都离不开强大算力的支撑。

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超88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268EFLOPS,相比2023年末提升了48EFLOPS。其中,智算提升幅度更快。

为满足各行业对算力,尤其是智能算力的旺盛需求,电信运营商作为主力军,积极展开布局。2024年,中国电信天翼云全面迈向智能云发展的新阶段,在北京和上海建设国内领先的万卡全液冷智算集群,“息壤”一体化智算平台接入合作伙伴算力达27EFLOPS。中国移动也积极打造自主可控万卡集群,满足大模型集中训练需求,同时还规模商用算网大脑、发布全球首颗全调度以太网DPU芯片。中国联通形成热点集约、跨区辐射、边缘覆盖的“1+N+X”智算梯次布局,打造上海临港、呼和浩特等万卡智算中心。

2025年,各行业对智能算力需求仍然旺盛,智算中心建设继续火热。在继续“建好”智算中心的同时,行业内愈发关注“用好”,不断提升算力调度和增强互联性能,不断突破卡间互联、机间互联等堵点难点问题,从而推动智算集群规模扩展和性能提升。

2025年,“十万卡集群”极有可能成为巨头们竞逐的新高地,继续上演“大力出奇迹”,以追求更高的计算效率和大模型性能。

而从地方而言,不少地方政府都在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彰显出雄心壮志,比如上海计划到2025年底实现智算总规模超过70EFLOPS,北京计划到2025年实现智算供给规模45EFLOPS。

不过,在行业热度高涨的背景下,需要一颗冷静的心,需要加快算力运营模式探索和创新,关注提高智算中心利用率,防止出现算力的空置、空转,保持投资的良性循环,这样才能推动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毛宇)

龙蛇飞舞 新能源车“高光”背后的“刀光剑影”

原意 形容书法笔势遒劲生动。

蛇年新解 随着政策的推动与技术的进步,新能源车崛起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2024年,我国新能源车年产量突破千万辆,呈现出如龙蛇飞舞般的勃勃生机。2025年,新能源车无疑会继续狂奔,带领我们进入了更加绿色、智能的未来。

2024年,我国新能源车年产量突破千万辆,犹如飞龙入海,迅捷而有力,行业迅速壮大,展现出惊人的潜力与动能。与此同时,新能源车渗透率成功突破50%,其已不再是市场的“新兴力量”,而是成为改变汽车产业格局的重要力量。

车企间的竞争变得愈加激烈,新能源车行业在快速发展中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比亚迪独领风骚,鸿蒙智行表现强劲,蔚来、小鹏、理想等车企突破新高,小米这样的年度黑马成功杀出重围。还有特斯拉,在全球销量自2011年来“首次同比下滑”的不利情形下,中国市场给了它信心,以超65.7万台的数量创下历史新高。

在这场变革中,传统车企的转型步伐也在加速,如上汽集团、吉利汽车、长安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销量均创下新高。

但,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有车企倒下。

《中国新能源汽车用车报告(2024)》显示,从2017年到2024年,400多家车企退出倒闭或陷入困境,比如威马、爱驰、天际、云度、高合,还有极越、哪吒。

2025年,市场上依旧“刀光剑影”。新年伊始,各大车企纷纷降价,比亚迪、吉利、蔚来、特斯拉、小鹏、深蓝等20多家车企加入促销阵营,通过国家和地方补贴、限时优惠、购车红包等方式吸引消费者,优惠幅度普遍超过万元。

随着价格战愈演愈烈,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一个新的竞争阶段。可以预见,在2025年的角逐中,车企们不仅要在价格上继续激烈较量,更在技术创新、智能化和产业生态的重构上展开新的比拼。

2025年初“科技春晚”——CES展(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展现了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另一面。与前几年各大车企主推前沿概念车不同,今年的展示重点转向了智能座舱、操作系统、AI、机器人、智慧城市等高科技领域。可以预见,随着技术创新的加速,汽车行业正在逐步迈入智能化变革的新时代。

除了价格竞争,车企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在硬件上不断突破,同时在软件、服务以及产业生态整合方面占得先机,才能在智能汽车新时代中立足,迎接技术驱动下的产业重构。

(贾天荣)

一字长蛇阵 出海 必选项里的突围和破局

原意 指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形容排列成一长条的人或物。当长蛇阵运转,犹如巨蟒出击,攻击凌厉。

蛇年新解 国内大火的“狗血”短剧,仍然让海外观众“上头”;《黑神话.悟空》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成功,摘得2024英国金摇杆年度最佳游戏荣誉;在刚结束的CES 2025展上,中国企业占比接近三分之一,创历史新高……2025年,中国企业和中国元素的出海,仍将是热潮,不断壮大的队伍和规模,以及不断丰富的出海内容,犹如展开“一字长蛇阵”布局,在海外彰显中国力量。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可追溯到千禧年之初。

据麦肯锡分析,中国企业出海经历了多个阶段:2001—2010年,借着加入WTO降低贸易壁垒和“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东风,部分中国企业开始迈出国际化第一步;第二阶段为2011—2018年,企业通过并购“借船出海”;2019—2021年是“电商出海”集中年,互联网公司在全球范围设立分拨中心、物流枢纽等,打造全球化竞争优势和业务布局;2022—2023年,越来越多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和平台化工具进入国际市场……

《中国出海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No.1(2024)》显示,截至2023年末,在中国5061家样本上市公司中,有海外收入的公司多达3215家,占比63.25%。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存在出海业务,或在海外设有子公司。

不出海,就会出局?在画上句号的2024年,中国企业勾勒了出海新版图。

一方面,国内云服务提供商积极在中东、拉丁美洲市场布局。2024年3月,在沙特阿拉伯举办的科技盛会LEAP 2024上,腾讯云与当地电信服务商Mobily联手推出了“走进沙特”计划。5月,华为云宣布其位于开罗的数据中心正式启用,成为全球首个在埃及设立公有云服务的公司。两天后,阿里云宣布将在全球五个国家——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墨西哥——投资新建数据中心的计划……从这些动作可以看到,中国“大厂”和海外市场正在双向奔赴。

另一方面,消费餐饮出海的队伍亦在壮大。比如,蜜雪冰城在全球拥有超过3.6万家门店,其中4000家位于海外;喜茶在新加坡、英国、加拿大等国,开出数十家门店。

要出海,就要下对棋!已经启航的2025年,中国企业展望了新图景。

“出海企业的应对之策是分散化、差异化和科学化。”EqualOcean联合创始人黄渊普近期就中国企业2025年的出海路径分享道,分散化不仅指把出海业务分布到多个国家,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也要注意分散化;差异化指的是要追求“敢于不同”的红利,在海外市场选择、商品物理属性和精神属性等方面做出差异化。科学化指的是做出海决策要跳出拍脑袋的习惯。

“真正的市场开拓需要走到用户身边,和他们建立联系,让他们了解产品的价值和用途。这个过程必须要有决心,不能急功近利。”零零科技CEO王孟秋曾公开表示。

《IT时报》预测,2025年出海大潮将会有以下几个趋势:其一,领域将进一步拓宽。从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等传统行业拓展至科技、互联网、文化、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中国企业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国际市场布局力度。其二,出海模式不断创新,即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技术、品牌、服务、标准等多维度输出转变。同时,企业将更加注重本土化运营,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再者,合作的地域范畴进一步拓展,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区域合作将会更加密切。“吃香”的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继续吸引中国企业前往“掘金”,无论是大厂,还是中小企业,数量上或有所增多,此外,非洲大陆同样会吸引一定数量的中国企业入驻。

(孙永会)

画蛇添足 羁绊中 电商重拾希望

原意 常用于形容那些自作聪明、多此一举的行为。

蛇年新解 电商,永远是离公众最近、话题度最高的互联网行业。对于电商平台来说,某一政策的出台应该尽量在平台、商家和消费者之间达到平衡,做到不偏倚。对于主播和达人而言,应该“本分”地做好本职工作,此外面对自身错误和舆情事件时,该澄清的地方就进行澄清,该回应就要及时进行回应,不要“画蛇添足”。

2024年,“仅退款”政策正式成为电商平台的“标配”,本是一项利好政策,却成为电商交易中的矛盾旋涡。因仅退款滋生的“羊毛党”显露了“真身”,趁机做起了灰色“生意”,让众多商家无奈。

这一年,数位头部带货主播身陷舆情。2024年7月,董宇辉与东方甄选“分手”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中秋前夕,“疯狂小杨哥”因售卖“香港美诚月饼”、澳洲谷饲牛肉卷构成虚假商业宣传,三只羊公司被罚款6895万元,并责令暂停经营限期整改;“东北雨姐”因售卖的红薯粉条涉嫌产品标签虚假标注“塌房”了……数次的跌宕与起伏背后,是关于制度向善、职业素养与规范选品的警戒和启迪。

2024年,变局已生。

一方面, 监管部门和多家平台意识到“仅退款”羊毛党的利害性,开始松绑有关规则。比如2024年8月,淘宝方面率先宣布对“仅退款”进行优化。对于店铺综合体验分≥4.8分的商家,平台将不会主动介入、支持收货后的仅退款,并且在商家发起申诉后,平台将会邀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商品进行抽检,若检测通过则将赔付损失给商家。2024年11月,快手电商则发布公告称,因业务内容调整,经平台综合考虑决策,废止“退款不退货服务”,此举在各大平台中开创了先例。

另一方面,互联互通成为电商平台新的风景线。2024年初,阿里旗下的闲鱼上线微信小程序;2月,淘宝开始陆续向部分用户测试微信支付;9月,与饿了么有直接竞争关系的美团外卖、美团团购、美团酒店等核心业务上线支付宝小程序;同月,淘宝天猫宣布接入微信支付后,京东和阿里巴巴也有了新合作,淘宝天猫接入京东物流,京东也将接入支付宝支付。“城墙”的打破,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也为平台开拓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2025年,新局何开?

“仅退款”政策的优化依旧是热点。在国内率先提出“仅退款”政策的拼多多,于1月8日宣布成立“商家权益保护委员会”,统筹平台治理、招商、客服、技术、产品等团队,收集商家反馈意见,优化商家经营体验,从而完善商家服务机制。

翌日,淘宝天猫在商家服务大会上宣布,将建立电商行业内首个账号诚信体系,与商家共建健康电商生态。针对异常仅退款、退货调包、虚假退货、网图/P图等行为,商家可通过投诉反馈将其录入账号诚信体系,平台视情况对其驳回售后、单店或平台限购等。对于职业羊毛党,平台还将配合相关部门,移送司法机关。

在后续的发展中,《IT时报》认为,一方面,电商平台就服务体验会有更多针对性的举措,不过举措要具有可用性才能深入商家和消费者的内心,否则只是形式之谈。另一方面,微信小店作为电商新势力,极有可能在2025年取得更大突破,带来更多元竞争的局面。

(孙永会)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艺帮人工作室

来源:IT时报

相关推荐